香港回归前后让人印象深刻的几件事(3)


5.异常的炒股热潮

直到199710月的股市暴跌前,香港股市已经热了好几年。这除了与当时经济繁荣、人们对回归有美好的憧憬外,还与这期间有不少国企开始直接到香港上市,或通过在海外注册新公司后到香港上市有很大关系。由于题材甚多,吸引了普通的香港市民热衷于股市炒作。记得当时最引人入胜的题材就是注资概念和重组概念。实际上,很多公司的重组和注资未必都有利于小股东,但似乎全然没有人理会这些。由于股市畅旺,不少本质上是利空的消息,公布后却都被视为利好消息。还涌现出了一些专门机构,利用普通小股民难以明白的财务手段,来替一些资产素质不好的公司包装上市。还美其名曰是“化腐朽为神奇”。由于许许多多的普通市民都参与到股市中来,股市的人气旺盛,追涨杀跌成了不少人赚钱的不二法门。本来股市就是一个鱼龙混杂的环境,在一片炙热的气氛中,就更容易凭借一些概念把股价炒上天。往往有些上市公司股票的市盈率到了1000多倍仍还有人追入。现在回想起来,那时股市的疯狂劲比起前不久大陆股市的疯狂劲都似乎有过之而无不及。

由于参与股票交易的人太多,银行忙不过来,竟然要求每单的金额不得少于5万元。也就是说,一次买入股票的金额必须不小于5万元。由于当时的香港还没有通过音频电话自助的交易方式,股票交易要么在柜台填单,要么打电话给经纪下单,而这些操作都很占时间,结果经纪的电话都长时间占线。有些人实在电话重拨得不耐烦了,就打出租到银行或证券行下单。可想而知,当时的股票交易有多热了。等到金融风暴以后,市场恢复平静,银行对数千元一单的交易也颇欢迎了。

但是,经济社会是需要为市场的疯狂付出代价的。每个在疯狂的市道中不知抽身的人也必然要为自己的疯狂付出代价。有两件我一直难以忘记的事,或许能够间接说明这一点。

我认识的一位清洁工大姐,当时也拿出钱来炒股。有一次她曾喜滋滋地告诉我,她手上的钻石戒指是炒股赚的。然而在金融风暴后不久,她却愁眉苦脸地告诉我,买的股票要供股,如何是好?供股在香港类似于国内的配股,需要小股东拿钱出来认购,供股价又往往远低于股价,所以供股又被称为抽水,是不利股价的,要供股的股票往往是股价大幅下跌的居多。我不知道后来那位大姐如何应对过去的,只是以后再也没有听到她谈股票。或许,在吃亏以后永远退出股市了。值得说明一下的是,尽管香港政府对股市有严格监管的一面,但也仍然有欺诈小股民,不断用供股方式圈钱的上市公司。

还有笔者的一位朋友,当时也跟风买了一个国企航运公司的股票,从两块钱买进,后来在一阵热炒红筹和国企股的热潮中,该股股价涨到了4元钱。笔者觉得该股的市盈率已经太高,在闲聊的时候就建议该同事卖出,但未获得认同。后来该股进一步上涨到6元钱,我再次建议该同事卖出,但建议仍然未被接受。谁知后来该股股价涨到了8元多。这时我尽管应该强烈建议他卖出,但却已经不敢再有什么建议了。在随之而来的金融风暴中,该股股价大幅下挫,记得在1998年对冲基金冲击联系汇率时,曾经跌到过0.41元(直到最近才返回8元)。而我那个朋友竟然在整个下跌过程中没有任何动作,一套就是好几年。

所说的两件事,都是对股市丝毫没有认识的人士参与股市的例子。这在当时的香港比比皆是,极其普遍。但是,在当时香港的股民中也有清醒之人,我一直记得在金融风暴前看的一次电视新闻中,见到记者采访证券行门口的股民对走势的看法,有一对年近70的老年夫妇告诉记者,他们觉得股市太高了,已经把所有的股票都放(卖)了,来证券行只是来看看行情而已。当时在众多的被采访人的声音中他们的回答并不能引起多少注意。可是,事后我却对这一对老年夫妇敬佩有加。并在一个不短的时期内,他们一直成为我内心的偶像。

1997年的金融风暴前,笔者因没有余钱,更不敢借钱去投股市,所以没有因发生金融风暴遭受直接损失。但由于亲历了股市的巨变,也亲眼看到周围不少投身股市人士遭受的惨重损失,获得的经验教训却在内心深深地扎下了根。对资本主义的金融市场的风险认识也由此大大清晰起来,至今难忘。对于自己没有在1997年的金融风暴中损手,反而获益良多,我一直将其视为是上苍给我的最大眷顾而心怀感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