篮球场上的群殴、赞比亚煤矿的枪击与乌干达总统脚下的鞋
在东非国家乌干达,中国商品主要占据低端市场,其中不乏一些假冒伪劣商品,从去年10月份开始,乌干达有关部门对中国鞋类等商品进行突击检查,封存了大批商品,多数华商受到冲击,有的华商开始摸索经营转向和产业转移之路。(19日经济参考报)
看到这则新闻,不由得想起新近发生的另外两件事,一是中国与巴西的篮球友谊赛,最后以不友谊的群殴而收场;二是在赞比亚中资煤矿,中方管理人员处理纠纷时开枪打伤12名矿工。尽管这几起事件没有任何内在联系,却不能不让我们严肃认真地思考同一个问题:中国的国家形象到底该如何打造和维护?
也许有人会说,仅仅是偶然性的个案,而且已经取得了对方的谅解,不值得小题大做,上升到国家形象的高度。然而,俗话说,一粒老鼠死往往会弄坏一锅粥,如果不正视这些个案不能得到足够的重视,并且举一反三,亡羊补牢,对国家形象可能造成的负面影响无疑难以想象。
近年来,随着经济社会的迅速崛起,中国在国际社会的影响力不断扩大,这是非常可喜和值得自豪的。但同时,也难免遭遇因为市场竞争或其他各方面利益考虑,会遭遇不少阻力和抵制,无疑有必要通过加强自律、提升品质、塑造形象、守护信誉,应对各种可能的发难,不断提升中国制造和中国形象的威望。
中国是个礼仪之邦,作为东道主在赛场上不能表现出应有的谦让,你让人家怎么看你;中国的法治建设越来越健全,却在境外发生违法事件,你叫人如何能够不质疑;当还有一些国外人对中国制造的质量将信将疑的时候,忽然将伪劣产品穿上人家总统的脚,岂能不让一些国外消费者敬而远之?
如今,国家都不惜重金,筹拍国家形象宣传片,足见形象对于对于产品、行业、地区、国家之重要。而无论是哪一方面的形象,都无不取决于细节上一点一点地积累、集聚、提升。形象工程树难毁易,一个小的疏忽、懈怠或是失误,都有可能让曾经的努力大打折扣,甚至于前功尽弃。因而,塑造国家形象,要从每一个产品、每一个行业、每一个环节乃至每一个国民做起,切实树立起形象意识,做到不以善小而不为,不以恶小而为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