团购网的“标准认证”只能治标
本报评论员 刘长杰
来自中国经营网的消息称,2010年上半年全国刮起一股猛烈的团购飓风,不过,现在官方要出手对这股团购风予以规范。近日,商务部直属机构中国国际电子商务中心设置准入门槛,推出诚信资质认证和评级标准,约束团购市场乱象。这也是国内首个针对团购新兴电子商务模式的监督措施。
据悉,工信部、国家工商总局、国家质检总局等其他政府部门也在酝酿出台相似措施,一系列严格的措施很有可能随后而出。媒体就此认为:一场真正的团购网站“大洗牌”或许即将来临。
我们赞成与网络团购相关的国家主管部门依法行政的行为,但却反对所谓的“诚信资质认证和评级标准”,尤其是这个认证和标准,出自国家行政机关直属的某某机构。作为市场经济的参与者和观察者,免检产品害人、名牌产品造假、无假货商店售假等等的市场乱象,可谓历历在目。这些披着形形色色国家机关资质认证和评级标准外衣的市场主体,都曾给真诚的消费者带来过巨大的伤害。之所以明确反对,正因为殷鉴不远。
按着中国国际电子商务中心相关负责人的介绍,该认证主要包括三方面内容:首先是考察团购网站经营企业的工商登记情况,对其存在的真实性进行核准;其次要考察其履约能力,即公司实力评价;第三是开业信用记录,包括交易记录、交易规模、客服能力等指标。根据该网站综合实力进行评测,给予1至10级不等的信用级别评定,并在中国商务信用平台设专栏向社会予以公示。
中国电子商务研究中心分析师方盈芝对此的评价是:“这次标准的实施会给部分中小团购网站致命打击,使行业得以健康发展。”而我们却认为,上述认证一旦借助行政力量强制推行,“给部分中小团购网站致命打击”是真,能否“使行业得以健康发展”存疑。
无论从行业发展、促进就业的角度,还是从民众自愿选择权、公平交易权的角度看,中小团购网站都是这个行业得以发展和进步的基础。而以本月国内网络团购发展到1000多家这个基数算,这个行业已经聚集了2万多名IT创业青年,沉淀了数千万的原始投入基金,在这样一个堪称“中国互联网有史以来最好的个人创业机会”到来的时刻,我们不能理解为何“有可能长成参天大树”的中小团购网不受待见。
针对上述分析师例举的网络团购问题——“各种欺诈门、团购陷阱等质疑声不断,消费者维权也很难,缺乏行业规范,给团购网站的健康发展造成很大的危机”,我们认为,欺诈、团购陷阱,可通过法律方式予以解决,消费者本人需要做到提高辨识能力,重视交易合同,以及保存好交易记录;维权难,建议消费者可比照团购组团维权;而缺乏行业规范,恰恰是行业发展需要解决的问题,既然是行业问题,何必非要政府背景的组织出头协调,为何不把这个行业自我协调的权利交给行业主体?
明眼人稍加分析即可看出,“认证“所包括的三方面内容,实属治标之策,根本无法解决网络团购面临的诸多问题,只会给这个行业找一个婆婆,确立一个根本不要的权威。
无论多新奇,网络团购毕竟是一种商业行为。既然是商业行为,就该将规范的权利交给市场和法律。无论这些“认证”是谁挂的牌,再好的“认证”,也不能消除欺诈和陷阱;消除欺诈归根结底要靠市场的力量,要靠法治。而阿里巴巴和淘宝网探索确立的网络交易诚信规范,已经能够为网络团购行业的发展提供重要的参考。发展靠自己,何必傍认证?
顺便说一句,目前中国的团购模式完全来自于对美国Groupon的模仿,这意味着,这个行业还存在很多创新和变异的可能。现在,这么多的主管机关都想尽早对团购模式下定论,并予以干预,难道真的对自己“能够引导行业的健康发展”有那么强的自信心?
***注:此为发表于20100927时代商报声音版评论的原文,发表时http://epaper.lnd.com.cn/sdsb/20100927/index.htm有改动。
团购网的“标准认证”只能治标
comment
10 vi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