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调研】发挥区位优势 打造绿色经济走廊


发挥区位优势  打造绿色经济走廊

——水城县百车河片区无公害蔬果产销情况调研

/王力仁

 

1999年中央在全国农村工作会上提出了全面推进新阶段农业和农村产业结构调整,切实解决农民收入偏低,农民生产积极性不高等一系列重大问题。这一措施的实施,对“农村发展、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及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尤其是在欠发达地区,农业生产技术、劳动力素质、资金实力、产业经营体系等诸多方面还存在着相当大的差距,农产品品种单一、品质不高,缺乏市场竞争力,农民收入不稳定等因素,使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到了势在必行的重要时期。水城县在产业结构调整中,通过在百车河片区无公害蔬菜水果生产基地的实施,充分利用当地区位及气候优势,通过打造“绿色经济走廊”, 加大农业综合开发、提高农产品质量、增强农产品市场竞争力,有力地推动了农村经济的发展,增加农民收入,起到了示范带动作用,走出了水城县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的一条新路。

一、百车河片区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的现状及成效

(一)现状

百车河片区位于水城县东部、水城至黄果树高等级公路两侧,平均海拔在1000米至1300米之间,年降雨量1420毫米,年均气温14.5度,土地肥沃,具有种植蔬果的良好自然条件,而且交通便利,东可通往安顺、贵阳及沿海地区,西可达六盘水市区及云南等地,是建立农业经济带,实现农业产业化经营的最佳地带。百车河片区主要涉及猴场、蟠龙、米箩、阿戛4个乡,共19个村,种植户共有13003200人。六年来,由于水城县不断加大百车河片区农业产业结构调整,水黄线绿色经济带已初具规模,农产品生产得到较大发展。2003年百车河片区种植无公害蔬菜面积为100亩、20052100亩、2007年达5600亩;无公害水果2003年种植面积2000余亩,200716000亩。

(二)取得的成效

百车河片区通过6年来的农业产业结构调整,打造水黄线“绿色经济走廊”,大力发展蔬果种植基地,增加农业投入,提高农产品种植的科技含量,种植面积、种植品种逐年上升,农户收入得到较大增长,2002年该片区农户人均纯收入1000余元,到2007年种植蔬果农户人均纯收入达2300元,产业结构调整获得丰硕成果。一大批农户摆脱了贫困,涌现出众多种植专业户,体现出一个质的飞跃。

1、找准路子  科学发展

水城县委、县政府历年来高度重视“三农”工作,不断加强农村工作的领导,着力于建立健全农村各项工作机制,着力于基础设施建设,着力于农业产业新发展,着力于农民素质的提高,着力于产、供、销的协调发展,着力于改善民生。20024月,水城县委、县政府就启动开发水黄路沿线的工作,打造“绿色经济走廊”,成立了“东部农业综合开发区管理委员会”,下设东部产业办,负责组织、协调、实施百车河片区蔬果基地建设,同时根据该片区的自然条件,进行合理规划,提出了“一乡一特、一村一品”的发展思路。2006年,水城县委、县政府下发了《水城县“十一五”农业优势特色产业发展布局方案》,把水黄公路沿线农业经济产业带纳入县“五大产业带”的总体思路,完成了水黄线“绿色经济走廊规划”总体规划,顺利通过省、市、县有关专家及相关部门的论证评估。

在布局和发展中,水城县本着因地制宜、和谐发展的方针,使水黄路沿线的发展更具有示范性和科学性。20044月,水城县东部产业办邀请贵州省理化现代测试中心对百车河片区的大气、土壤、水质等进行理化测试,测试结果表明,百车河片区符合国家无公害农产品产地要求和标准。20059月贵州省农业厅以黔农发〔2005114号文件批准百车河片区7个村,即蟠龙乡木城村、官寨村、法那村、沙坡村、阿戛乡马戛村、米箩乡簸箕村、米箩村为“贵州省第七批无公害农产品产地”;200710月贵州省农业厅以黔农发〔2007126号文件批准百车河片区的4个乡,即猴场乡、蟠龙乡、阿戛乡、米箩乡17个村为“贵州省第十六批无公害农产品产地”。到目前为止,百车河片区经认定的无公害农产品产地已达19个村,可发展无公害水果种植13万亩,可发展无公害蔬菜种植12600亩。这一系列科学论证为百车河片区的无公害蔬果发展、基地建设提供了科学依据。

2、优化产业结构  提高农产品质量

水城县在农业产业结构调整中,紧紧围绕“农业、农村、农民”这一主题,严格按照“品种调优、产业调大、效益调高”的原则,因地制宜,根据市场需求,力求把农业产业做大做强。

一是以水黄公路为载体,打造农业经济带。2003年,水城县在百车河片区以突破原有生产模式为重点、以建设无公害蔬果基地为重心,以改善民生为前提、以发展生产为中心,提出了“4511”工程,即在水黄公路沿线,种植无公害蔬菜5000亩、红心猕猴桃5000亩、杨梅5000亩、石漠治理5000亩、竹林10000亩,重点打造百车河片区的生态及优质农产品基地。并制定了“无公害蔬果生产技术实施方案”。不断加大了对农业基础设施的投入,共改建和兴建引水渠道34.3公里、排洪沟0.6公里、蓄水池8个共300平方米,机耕道7.22公里、进蔬菜基地公路5公里,有力地促进了基地的建设,种植面积逐年扩大。

二是以市场为导向,树立品牌意识。在发展水黄路沿线经济带的同时,水城县把创品牌作为农产品发展的有效途径,积极引进名、特、优良品种,实施良种良法技术,强化科学管理,先后与贵州省农科院园艺所、贵阳市三高种业有限公司和四川省种都有限公司等单位密切配合,引进良种到百车河片区进行示范种植。蔬菜类有长香尖(辣椒)、中农8号(黄瓜)、红宝石(番茄)、贵阳白棒豆、泰王二号菜豆等几十个品种;水果类有红心猕猴桃、新川东岛(桃树)、艳红桃、布朗李、大五星枇杷、石榴大红袍、原黄(梨)等,种植后产量高、品质优、适合大众口味,深受消费者的欢迎。如,猴场乡种植的红阳猕猴桃,今年生产出50余吨,分级出售,在当地一售而空;蟠龙乡法那村村民种植的丰水、洗水、原黄3个品种的梨,以当地树摘价45元一斤销售一空。为打造品牌,拓宽市场,水城县2006年起到2008年期间,先后将百车河片区生产蔬菜番茄、莴笋、黄瓜、辣椒、茄子、菜豆、西葫芦、盘菜8个品种和红心猕猴桃、桃、杨梅、李、梨5种水果送审,经贵州省农业厅审核,农业部农产品质量安全中心审定,批准为无公害农产品,并颁发了无公害农产品证书,准予在产品或产品包装上使用无公害农产品标志。

3、基地带动,增加农民收入

蔬果基地的建立,极大地调动了当地农民的积极性,同时增加了农民的收入。6年来的发展,百车河片区在水黄线的“绿色经济带”已初具规模,农业产业、一村一特逐步形成,农业生产有了较大较快的发展,农民从中得到了很大的实惠。2004年,阿戛乡马场村王昌秀等农户试种蔬菜130亩,当年种植农户每户收入高的达8000元至20000元,低的也有4000元至8000元。在沙坡村种植的5000亩桃树,每年花开时,到此参加桃花节的游玩赏景的游人络绎不绝,桃熟时还有大批游人前来采摘,推动了当地三产的发展。由于部分农户种植蔬果尝到了甜头,种蔬果的人数越来越多,到目前为止已有5200余户参与蔬菜种植,并涌现出一大批种植蔬果的能手和种植专业户。如,阿戛乡马场村农户周红军,2003年以前在盘县挖煤,年收入4000元,后回乡种植辣椒、西红柿、茄子、黄瓜共5亩,一季纯收入8000元;蟠龙乡法那村周莉,2005年种植蔬菜收入8万元,买了一辆农用车自运蔬菜销售,现又办起了养殖场,今年上半年就收入6万元。蟠龙乡法那村张卫平2001年开始种植蔬菜水果,现已成为村里的果树种植技术员,由于他种的丰水、洗水、原黄3个梨子品种和油桃、白桃的口感好,深受消费者青睐,不等上市,在地里就销售一空,今年他种的2亩水果收入1万余元。

二、存在问题

(一)基础设施滞后,制约着基地的发展。

一是公路路面差。百车河片区虽各村基本上通了乡村公路,但路面缺乏保养损坏严重,车辆难行,基地生产的农产品难以及时运出销售。如蟠龙乡法那村通组公路晴通雨不通,农户只能背着菜走上几公里的路装车,增加了蔬菜运输成本,而蔬菜运送途中质量难以保证。二是水利设施不健全。由于基地面积的扩大,排水、灌溉问题十分突出,一部分菜地是由水田改造,雨季时无法保畅排出,部分蔬菜泡水坏掉;一部分是坡地,旱季时无水灌溉,造成一年少种植3季的地,只能种一季。这些问题的存在制约蔬果基地规范化、科学化的发展。

(二)分散种植,效益不高。

在百车河片区,蔬菜种植目前还是以一家一户种植为主,种植多的20多亩,少的12亩,加上各自种植的品种不一样,技术管理差别大,蔬菜质量、产量上不去,很多蔬菜难以卖上价,产量少的不利于整车运输,质量差的只能收回成本,投入产出比例小,效益低,给基地建设带来很大困难,也对创品牌产生不利的影响。

(三)销售渠道不畅,信息不灵。

一是在产地无一个集中销售、批发市场,产量少的农户无力将蔬菜运进城区,在产地销售只能是中间商说了算,造成农户低价出售,市民高价买进的局面,农民的种植收入难以提高。以法那为例,法那村距城区21公里,黄瓜初上市时,产地销售 价每斤68角,到水城批发为1.2元至1.8元,零售价2元以上,中间差价7角以上,综合各类蔬菜价格,实际差价在1元以上。二是缺乏市场信息。市场旺季少生产什么,市场淡季多生产什么,市场缺少什么品种,没有很好的信息作为支撑,生产具有一定的盲目性。如百车河片区种植的1000亩梨,挂果后,现产地价34角一斤,销路也不好。三是市区蔬果批发市场不规范。农民把农产品送到市区批发市场,每吨进场收费4050元,收费过高,农民难以承担,而且市场管理混乱,常常发生堵车,增加包车时间和费用,有时不注意袋装果蔬还有丢失现象。

(四)现场培训力度不够。对农户来讲什么找钱,就种什么,这是一种最实惠的想法。虽然近年来引进了不少优良品种,但由于农户缺乏新品种的管理和病虫害防治技术,加上农户知识水平有限,在培训班上很难学懂能用,现场培训对他们来讲是最直接有效的方法。

(五)品牌意识不强。在百车河片区经农业部农产品质量安全中心批准为我国环境蔬菜农产品8个品种,水果5个品种,在市场上几乎难得一见,都与其他产地的蔬果混在一起,没有真正体现“无公害”这个品牌。

三、建议

一)强化基地建设   加快土地流转

百车河片区具有良好的气候条件和区位优势,发展无公害蔬果得天独厚,目前基地建设初具规模。要使更多农民在这片土地上得到更多的收获,创出更大经济效益,一是要加快基础设施建设,采取多形式、多渠道筹集资金,对公路、水利设施整修和新建,在基地内形成公路、水渠网络,方便机械化耕作和运输,使基地土地旱涝保收,并在原有的基础上扩大种植面积,让更多农户受益。二是要加快土地流转的进程,把那些无劳力种植、丢荒的土地和生产效益低的土地以承包、土地折价入股、转包等形式,鼓励科技带头人、企业、种养殖大户在保证农户利益的同时租用土地,实施规模生产,使现有土地产值实现最大化,积极引进资金,走集团化、合作社的开发路子,大力推进“公司+基地+农户”的生产模式,提高土地的效益,逐步向规模化、科学化方向迈进,这样既解决了一家一户小农经济投入与产出比例较低,生产品质差等问题,又可把土地集中经营,提高了农产品的产量及质量。土地流转后,当地农户的收入并未减少反而增加。一方面农户把自己的土地出租出去,其土地租金达到或超过自种收入的部分。如蟠龙乡法那村每亩土地租金在800元以上,自种粮食收入在500元左右。另一方面,有利于土地集中管理和连片种植,扩大基地的种植面积,实现规模化种植,确保土地得以充分利用,增加其产值。土地流转后的农户既可在原土地上帮经营者种地得到报酬,学到一些生产技能和生产知识,又可使富余劳动力外出打工,增加自身收入。

(二)着力提高农产品优质化和标准化

百车河片区是省定的无公害猕猴桃产地、无公害水果产地、无公害蔬菜产地,应充分利用优势,紧紧依靠科技大力发展无公害蔬果种植,提高农产品优质化和标准化。

1、按照百车河片区的地理环境和气候条件,选择适应不同海拔、生产性能稳定,具有市场开发前景的品种进行引种,通过品比试验、示范种植、取优淘劣,在基地进行推广。如在猴场乡、米箩乡推广的红心猕猴桃,新引进的“享优405”黄瓜及原黄梨、艳红桃等品种,品质好、适口性强等优点,具有很好的消费市场。蔬果基地的建设要以科技为支撑,大力开发名特优农产品,以优质的产品推向市场,提高农产品优质化率,让消费者买得放心,吃得舒心,从而增加其产销总量,取得更好的经济效益。

2、积极推广农产品的标准化种植。农田耕作、田间管理、病虫害防治及采收保管,都要制定出一系列的措施及办法,严格操作程序,对每一项农产品生产要有一个科学的标准,这样生产出来的农产品不仅提高了本身的科技含量,而且增加了该产品的市场竞争力。目前,在百车河片区生产的部分农产品,由于标准化率低,种植过于分散,生产出来的农产品要么品质不好,要么种植不规范,一些农产品所卖价格很低,农户增产不增收。提高标准化既是促进种植质量的一项有效手段,也是提高种植水平的一个有效方法,把标准化引入基地管理,农业增效、农民增收才能真正得到体现。

(三)强化现场培训,增加农户收入

目前,水城县在农业产业结构调整中,对农民的培训具有多样性,其中主要有“绿色证书”培训,劳动力转移培训、种养殖业培训等,各种培训基本上以课堂培训为主,现场培训少,农民受理解能力和知识掌握程度的影响,效果不佳。现场培训比较直观地反映出种植业和养殖业方面的品性,在现场讲解农民容易接受,并能很快掌握种养殖方面的基本技能,为今后种养殖业的发展具有很大的推动作用。如,水城县东部产业办在基地建设期间,从钟山区德坞聘请一名蔬菜技术员,从种植、管理等方面手把手地教,同时还聘请了省农科院及水城县的有关专家现场指导果蔬生产,当地农民踊跃参加,很快就掌握了一定的生产技术。有的成了种植技术能手,并在本村承包几十亩土地进行种植。农业适应技术是农村经济发展的基础,要在加大农业生产投入的同时,强化农民生产技术的培训工作,把现场培训与理论培训相结合,才能提高农民的整体素质,提高农民的经济收入。

(四)打造农产品品牌,拓宽流通渠道

随着人们生活的日益改善,生活质量的提高,食品安全越来越受到消费者的关注,要打开农产品的市场销路,获得更大的经济效益,就要有品牌意识,改变存旧的生产方式发展生产。

1、增强品牌意识,打造精品。一个品牌对一个企业来讲,那就是企业的生命,对农业生产来讲也是一样,好的农产品在市场上就有竞争力。百车河片区远离城市和工作区,具有生产无公害蔬果的条件,要使该片区生产的农产品让消费者认可,要在创无公害农产品品牌上有新突破。在现已审批的无公害蔬果品种的基础上,积极申报更多农产品品种,并申报商标专利,力求把无公害品牌做大做强;要在无公害农产品包装上有新突破。在包装上实行初选,分级分类进行包装,提高保鲜期限及农产品附加值,按照国家规定制定统一无公害标志推向市场;要在建立无公害农产品专柜上有新突破。在超市和蔬果市场上,针对无公害蔬果进行宣传,逐步在超市设置专柜、在农贸市场设置摊点,专销无公害蔬果,引导市民食用放心菜;要在发展订单农业上有新突破。积极主动与企业、超市及外地经销商洽谈,以定单形式组织生产无公害蔬菜,减少农产品生产销售风险。

2、创建市场,确保销售渠道畅通。市场对农产品销售至关重要,它是农产品价值的重要体现。百车河片区农产品销售一是靠自运外出,二是靠中间商采购,没有自己的市场,在销售上很难真正体现出农产品的价值,农民收入也难提高。百车河片区无公害蔬果基地的建成,农产品数量有了大幅提升,需要在该片区建设一个农产品批发市场,让更多的中间商进入,相互竞争,使农产品价格更符合市场价,这样既解决了种植散户运输销售困难,又使更多农户从中获得更多的利益。同时,大力发展农产品销售、储运、保险等行业,积极促进初级农产品的转化和加工,发挥当地果蔬协会的优势,集中片区生产农产品,统一销售,创造更大的价值。

((作者单位:中共水城县委政策研究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