谁来关注教师的“职业枯竭”症?


谁来关注教师的“职业枯竭”症? 

25个教师节即将来临,这是一个令教师极其高兴的消息。但当面对于铺天盖地、形如潮水般的祝福、掌声和鲜花时,笔者不仅担忧起来:教师会被这飘渺的虚幻而迷失吗?谁又能从真正意义上来关心一下教师的身心健康呢?

多方面的研究表明,教师的身心健康让人堪忧。其实,我个人认为学校里的许多问题其实就是心理问题,比如师德问题。

有四类人是最容易出现挫败感,患上职业枯竭症的:一是助人工作者,如教师、白领、心理咨询师、医生等;二是工作特别投入者;三是高压力群体;四是自我评价低者。其症状表现为:1、生理耗竭,如头疼、失眠、茶饭不香等;2、才智枯竭,如空虚、有一种被掏空的感觉、不能适应知识更新等;3、情绪衰竭,如迁怒、悲观、沮丧、无助、失望、消沉等;4、价值衰落,如价值观、个人成就感下降,工作机械、效率底下,认为自己不能胜任,惰怠等;5、去人性化,如交际差、以冷漠消极对待他人,对事物充满批判性、爱挑毛病等;6、攻击行为,如不信任人、轻视自己、轻贱自己,甚至感觉生活无聊、自杀由此开始等。

上述职业枯竭症是学校领导应当高度关注的问题。

究其根源,教师身心疲惫的原因有那些呢?四个方面:一是工作之累,二是人际关系之累,三是同事间的竞争之累,四是社会对教师期望值过高之累。教师的职业压力与教师的缺勤、职业创新、工作满意度等息息相关,它对学校的影响是潜在的、长期的。所以,学校领导应务必想尽一切办法来化解教师的职业压力,谋求工作的动力。要使教师的职业压力强度与教师的生活相协调,使教师职业压力的程度与教师的承受程度相协调。

对此,笔者的建议是,学校领导的管理工作应增加一些心理含量,尽可能做到:

柔一点,少一些掷地有声、多一些春风化雨;

文一点,少一些生硬僵化、多一些生命关注;

粗一点,少一些面面俱到、多一些个性张扬;

活一点,少一些生搬硬套、多一些理解宽容;

远一点,少一些就事论事,多一些前沿视野;

实一点,少一些形式主义,多一些科研创新;

教师的形象就是学校的形象,只有给予教师乐业的空间、创新的空间、成长的空间、反思的空间,才能够真正达到办学有特色、教师有特长、活动有特点、学生有个性的校园氛围和教育效果。

(李吉明200995日于河南新乡邮箱:[email protec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