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封面故事:2009年摩根大通总裁吉米·戴蒙致股东的信
吉米·戴蒙致股东的这封信在伯克希尔·哈撒韦公司2009年的股东大会上受到巴菲特的高度推荐。在信中,吉米·戴蒙逐一分析了摩根大通2008财年的财务表现,回顾了上一年摩根大通经历的重大事件,包括收购贝尔斯登和华盛顿互助银行以及接受TRAP注资等,还阐述了他认为导致此次金融危机的若干重大原因以及摩根大通在此次金融风暴中采取的应对措施。吉米·戴蒙也给出了解决当前问题并防止危机重现的个人建议。作为一家名列前茅的大型金融公司的掌舵人,吉米·戴蒙在信中表达了对摩根大通以及美国经济的信心和乐观。本文为读者提供了一个自上而下纵览现代重量级金融控股公司业务框架的机会,同时让我们对身处此次金融动荡中心的公司的所作所为有更深入的了解。
2、编辑者言:瓶颈
一个国家的高速经济增长期不可能无限长久,从日本和“亚洲四小龙”的发展轨迹和遭遇看,原本经济较为落后的国家和地区经济发展到一定的程度,由制造业出口主导的经济高速增长模式达到顶峰后,在外部因素的影响下,必然会遇到瓶颈。从某种意义上说,此次全球性金融危机为我国经济结构的转型提供了机会,未雨绸缪,及早调整结构,以避免碰到瓶颈而“硬着陆”。目前中国的第一次社会变革的动力基本释放完毕,如果不能完成新的重大社会变革,未来将是漫长的增长缓慢期,甚至是严重的停滞,就如20世纪90年代以后的日本。
3、特别报道:阅读末日博士麦嘉华——欧洲太平洋资本公司总裁皮特·席夫采访麦嘉华
麦嘉华是国际知名的投资分析师与企业家,因过去多次准确预测金融危机并擅长利用市场泡沫行情获利,被媒体冠以“末日博士”的称号。2009年2月下旬,欧洲太平洋资本公司总裁皮特·席夫通过电话采访了他,麦嘉华就刺激方案和拯救计划对包括美国在内的西方国家的长期影响、个人投资者在当前的经济环境下应如何配置自己的资产等问题,提出了自己的精辟见解。
4、资本市场:“东亚奇迹”与可供替代的发展战略
发展中国家期望赶上发达国家是一种自然的、正当的想法,但几乎所有采取赶超战略的发展中国家最终都没有实现这一目标。真正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赶上发达国家的只有日本和“亚洲四小龙”这几个东亚经济体,被称为“东亚奇迹”。这些东亚经济体的成功经验是否为发展中国家提供了一个可行的替代路径?要回答这个问题就必须了解东亚经济成功背后的原因是什么。
5、资本市场:经济复苏能否持续
随着市场条件的好转,全球金融市场面临的压力也逐渐缓解,但各国政府提振经济的中长期目标——恢复就业率和民众生活品质仍然没有着落。美国的救市靠印发票子,注入信心让社会重新站稳脚跟;中国的应对靠的是政府的巨额支出,抵御外来冲击的同时不断扩增内需。两国的目标均为短期,手段也不可能持久。美国要重新执掌世界经济之牛耳,增加国内附加价值高的就业岗位是关键;而中国要持续健康成长,跃为真实的经济强国,提升基础民众的实质消费能力是关键。
6、能源:全球资源争夺战略
随着中国、印度等新兴国家经济的迅速增长,引发了过去从未发生过的资源争夺战。拥有资源的国家展开了管理、开发本国资源的“资源国家主义”,使得日本这类资源贫乏的国家更加难以取得资源。针对资源问题,世界各国将会产生怎样的对立情势呢?
资源问题研究会由一群日本新闻工作者及专家组成,他们针对全球各国面临的资源问题,举办了许多以一般大众为目标的专题研讨会及其他启蒙性活动。
7、资本市场:救市政策的“退出”
百年一遇的金融风暴没有演变成百年一遇的大萧条,在全球化的今天,各国政府通力合作,纷纷采取积极的财政政策和宽松的货币政策,功不可没。如今各国经济“绿芽”初现,救市政策的退出成为讨论的热点。中美政府目前都仅限于用嘴打压或回应,尚不敢出台实质性的收紧措施。真正措施的出台,应该要等到泡沫再起的时候,那时候,不叫救市政策退出,叫治理过热。
8、资本市场:批量造富
中国股市正在进入一场批量造富的运动,一场更大规模的社会财富重新分配正在如火如荼地展开,这场批量造富的舞台是股市中的中小板和近期出台的创业板。现在新一轮的造富运动已经开始,第一波上市仅仅是一个开端,使原先那些并不富裕的创业者一个个跻身富翁的行列。在接下来的三至五年中,第二波资本游戏将要开始。
9、资本市场:大风吹来的财富——风电领域未来的投资机会
世界传统能源价格飙升导致新能源行业迅速发展,新能源属于国际上倡导的低碳经济的发展方向,而风力发电是无碳经济的代表。新能源产业中,风电因其具有的特性——风力使用无穷尽、无燃料价格风险、投资成本较低、发电成本稳定、运营成本低、绝对环保优势等,获得了各国的青睐,世界各国的产业资本和风险资本纷纷大力投资该领域。
10、巴菲特俱乐部:巴菲特主义(二)
对于这样一位神秘、有趣、异于常人的传奇人物,介绍他的书已是汗牛充栋,应该很难再有引起读者兴趣的报道和书籍了,由杰夫·马修斯所著的《巴菲特主义》却能另辟蹊径,写出令人兴趣盎然的篇章。我们摘录了马修斯对伯克希尔·哈撒韦2008年股东大会的第一手观察,在这场奥马哈嘉年华会上,投资人看到的不只是巴菲特旗下公司的产品,同时也看到了巴菲特的人格特质、思想以及他所代表的一种“主义”。
“七”乐无穷,尽在新浪新版博客,快来体验啊~~~请点击进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