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的官吏制度,同封建社会有什么区别?


现在的官吏制度,同专制社会有什么区别?

           ——遴选官吏的途径不同

  有一政府官员问我,你是学历史的,请问:现在的官吏制度,同封建社会有什么区别?

  我思忖良久,回答道:大致有以下几点:

  一,遴选官吏的途径不同。中国遴选官吏的历程,大致经历了五个阶段:

 a,尊亲合一的世官制度(亦称世卿制度)。这在黄帝及子孙颛顼、帝喾、尧、舜、禹时期,在夏、商、周时期比较普遍。诸侯和官员都由皇帝或者国王任命,且为世袭。彻底实行“公门有公,卿门有卿,贱有常辱,贵有常荣,赏不能劝其努力,罚亦不能戒其怠慢。”(见黄留珠先生《秦汉仕进制度》)

  b,举荐制度。自商朝武丁选拔傅说,西伯(周朝文王)在渭滨选拔姜尚开始,有作为的的统治者已经看到,皇族近亲中,有能力管理国家者数量有限,出身贫民贱民以至于奴隶群体中,潜藏着大批的出类拔萃者。自此之后,虽然皇族近亲依然没有退出政治舞台,但是举荐逐渐形成制度,越来越多的民间人才参与了国家管理。

  c,自东汉以来,人们逐渐看到举荐制度的弊病,“举秀才,不知书,察孝廉。父别居,寒素清白浊如泥,高第良将怯如鸡”是对举荐制度深刻讽刺。

 东汉的灭亡,除了太后专政、宦官擅权外,举荐造成的庸才当道,人才匮乏也是重要原因。

  九品官人法。三国时期,由于激烈的争夺,魏、蜀、吴麾下的文武两班,基本来之于举荐。举荐机制运用到极致莫过于曹操,以至专门查访那些不忠不孝而有治国用兵之术者。所以他麾下人才风云际会。谋士荀彧、荀攸、郭嘉、贾诩等,将领张辽、徐晃、张郃、于禁等,都是一时人选。然而且莫要忘记,他的弟兄子侄辈诸如夏侯惇、夏侯渊、曹仁、曹洪、曹丕、曹彰、曹真、曹休等,依然占据着重要地位。从曹丕开始,就由陈群起草九品官人法,它的实质,套一句现代词汇,就是对人才量化管理。

 具体操作程序是,在各地任用“贤有识见”的官员(即道德高尚,又有识人之能的官员),由他们把人才划分为上上、上中、上下、中上、中中、中下、下上、下中、下下九等。划分的尺度,包括经学、德行、乡间清议(乡间民众的评论),以及家世(出身)、才实(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九品官人法施行之后,曾经收到“儒雅并进”的效果。由于将选拔职权交付中正一人,很快便出现“台阁选举,徒塞耳目,九品访人,唯问中正。故居上品者,非公侯之子孙,则当涂之昆弟也。”到得后来,世人认识到家族出身对做官起着重要作用,政治婚姻遂成为时尚,以至“上品无寒门,下品无势族”,“公门有公,卿门有卿”的权力垄断。

d,科举制自隋朝隋炀帝开始,打破豪门贵族做官的专利制度,彻底淘汰九品官人法,实行分数面前人人平等的科举选官。历经唐宋元明清几代,科举制度日益完善。科举考试分为三级:没有初试的一律称之为童生,童生参加县试录取后称为生员(俗称秀才);省试称之为乡试,三年一考,录取的称为举人,中央考试称为会试,逢辰戌丑未年开科,考取的称为贡生,意为呈贡给皇帝做最后筛选。皇帝直接主持的考试称为殿试,录取的分为三甲:一甲三名,分别为状元、榜眼、探花,赐进士及第(即给以学位和与身份相应的府宅)。二甲赐进士;三甲赐予同进士。

 考试的内容,乡试、会试考三场,分别考四书五经的义理,论说、判语、草拟诏诰表章等,经史诗词。殿试还要考廷对,即随机抽题,即兴应对,看解决现实问题的能力。

 录取的名额,依据吏部提供的需要,多则三百多名额,少则几十个名额。

 作为辅助手段,军功、皇亲、以及取得三次贡生资格而殿试落选者,亦可做官。举人会试落选者,大多为吏,俗称师爷,久历宦海的师爷,也有任命为县令的。

 e,民国民选制度。科举制度虽然公平,但只是保证了录取质量,无法保证之后的消沉、腐化、堕落,不能避免结党隐私、官官相护。自1912年中华民国建立之日,开始了民选官制度。

 民选官是人类最伟大的发明创造,是社会公权第一次回归社会,回归民众。

 任何事物都是一个过程,有诞生、幼年、青壮年、老年以至于死亡。虽然现在看不到民选官制度死亡的迹象,也不敢贸然地说,这是一个永恒的制度。别把事情考虑的那样长远,相信子孙后代比我们聪明,谁活着谁就看得到以后,不要把应该自己做完的事情留给后代,却在整天论证着将来。

 中国有五千年的专制历史,帝王思想根深体固,视社会公权为己有的权势者层出不绝,愚昧民众的依附心理,更被权势者利用,所以孙中山先生首创的中华民国,被袁世凯等北洋军阀阉割为中华官国,中华帝国。蒋介石依然。

 民选官毕竟是新生事物,具有无比强大的生命力。在经历了变革的阵痛之后,那种西方民主制度不适合中国的谬论,已经被台湾、香港、澳门的民选政府实践再一次证明。

官员遴选的五个阶段、五种制度已作了介绍,相比较,我国目前官员的遴选制度,依然停留在举荐制度的水平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