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地球自转来说明动力关系


 

           6.4.5     用统一场对地球自转速度场存在的审验证明

 

  以地球C4为参照系,在地球的赤道上和南北极分别用一个铅球作自由落体运动。在室内或理想高空的不同高度作自由落体。由于高度不同,落到地面的时间也不同。观察落地点是否因为地球的自转使落地点不同。

1)首先做一个大家认同的小实验:

  在一个巨大的稳速旋转球体上方,有一个小球落下在旋转的大球上,可以确定由于大球的自旋,每次落到大球的点上会随着小球与大球的高度不同而不同。具体落在大球的那一点与大球的转速及小球与大球的高度有关。这是一个很明显的事实。这也是由于大球自转的能量所产生的速度场不具有使小球同步的原因。最根本的原因是大球没有整体比例的黑洞量子,也就是说,大球的黑体是原子级别所分布集合的,不是黑体中心的结构。有关进一步的了解参见黑体定律的正向、反向证明。

2)用地球代替大球,铅球代替小球。铅球在不同高度作自由落体。在地球南北极的两个极点的不同高度作自由落体。根据地球自转场的特点,由于极点速度场的零点特性,落下到地球表面的点不会因为地球自转而产生变化,这可以理解。但是在赤道上,我们知道赤道的自转的线速度是458/秒。如果铅球从高空落到地面用了一秒,根据经典动力学的关系,每次落到地面上要相距458米的距离。因为,万有引力是指向地心的,与落在地球表面任意点无关,只要指向地心就可以。类似于1)的实验模型,铅球每次落下在大球的表面点应该因为地球的自转线速度影响而不同。而且在不同的高度落下也应该有不同的地球表面点。

  瞬时落下的时刻,按照牛顿定律,铅球所受到地球的引力是指向地心的,而铅球除受引力外是自由状态。地球的自转也是自由状态,就是说,地球和铅球的关系除了等效质心的直线引力关系外,没有其他任何关系。按照经典动力学原理,这条直线引力及地球的自转应该和实验1)的模型是一样的,不同高度或不同自由落体时间到地球表面点会因为地球自转产生相当大的一段距离。然而,自由落下这段时间并没有按照地球自转的角速度的表面位移而产生相应的距离!

  从如上的实验结果可以由这两点来解释:a)铅球除了受直线引力外,还和铅球所在的宇宙空间的速度场有关系。这个速度场就是宇宙运动场和地球自转场的合成。宇宙速度场使铅球和地球同步围绕太阳运行。由于铅球离地面不高,地球自转场使铅球与地球的自转同步。地球在宇宙场的高速运动产生力场对铅球作引力效应。也就是说,铅球除了受到引力外,同时受到地球自转速度场的作用,使它的落点不变。当然,如果铅球在足够高的空间自由落下,落点会因为足够高的速度场与地球表面不同而产生一定的位移。b)把铅球受到的直线引力看作是与地球自转所产生的力合成,也就是地球在宇宙空间的运动产生的力场和自转所产生的力场的合成结果。所以,这条引力实际上是一条与地球同步的曲线。这是用动态的观念来看待自由落体现象。这个现象将作为黑洞定律的正向实验证明地球内部中心存在一个自转的黑体!我们称为星体黑洞或黑体。原子也是量化较小的黑洞。参见下面相关章节的量父量子结构。

  不管用几种方式来说明自由落体和空间轨道,不同说明有不同的理由,不同的理由有不同的参照系来满足,这才是最重要的。也是普适相对定理当内涵。

  就是牛顿的万有引力系统也是有他的参照系的,牛顿的参照系只在地球和铅球系统,然后引用万有引力的观念,而不考虑地球与宇宙同步场的相互关系。他把地球与外界空间的关系隔绝起来。并把这种与空间的集合运动关系定义成引力常数,然后采用封闭的方式来推论其全部动力学系统。外界的一切必然关系由引力常数来代替。这就是牛顿系统的精确性只局限于地球系统的主要原因之一。

  从这一节里,我们就分析了统一场理论和万有引力的参照系关系。并不排斥牛顿系统,反而觉得牛顿的动力学系统对于地球内运动关系的计算和简化是一个非常细腻的物理学系统。这也说明了每一种理论的方式方法并不是完全的错误。只是在于建立某种理论的参照系所在的高度问题。爱因斯坦的相对论同样可以用这种眼光来看待,爱因斯坦的相对论归根结底也是参照系变换的问题,但他没有严格的对参照系进行系统的规范。从地心说、太阳中心说、到上几节以银河系中心看宇宙,再发展到黑洞定律、宇宙中心说将是贯穿人类科学发展的必然之路。人类科学的发展必将站立于宇宙参照系上而科学地“看”到宇宙整体的运行概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