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咸一体化的未来
记者 张敏洁
2002年12月28日,咸阳和西安两市高层的一纸协议,将两市经济发展的航向圈定在了同一条航道上。6年来,两市经济发展平台的打造、各种产业要素的融合、市民生活的变迁等都在一次次飞跃,初步显现出共赢的局面。
稳健步履踏出共赢坦途
据了解,西咸经济一体化协议签订后,两市对口部门极速融洽对接如决堤之水。很快,旅游、科技、广电、教育、劳动和社会保障、经贸委、交通、环保、政府办公室等部门的各式合作交流协议先后签订。而在对口工作部门有序衔接的同时,思想认识的碰撞升华也在紧锣密鼓地进行着。
2003年9月,西咸两市人民政府在西安举行 “西咸经济一体化战略规划思路研讨会”,“合理布局,整合产业”、“努力打造西咸经济一体化产业链”、“变文化资源优势为产业优势”、“内联外争,构建强体”等一些后来成为《西咸经济一体化战略规划纲要》要义的思路不断明晰。
2004年7月12日,西咸经济一体化两市领导联席会议在咸阳召开,会议通过了《西咸实施经济一体化战略规划纲要》,而这也是两市经济一体化由准备到实质性实施的转折。
2006年9月16日,经过不断努力,咸阳电话成功并入西安网,开启了我国两个独立行政区域实施并网之先河,而一个重要的本地网一次性既升位又并网,这在我国也是首次。
同年,两市达成的《西安、咸阳产业合作战略框架协议》则标志着西咸经济一体化战略由基础设施对接进入了“产业一体同构,城市功能互补”的发展新阶段。
而产业发展思路的对接,使得产业要素融合之势如同潮涌。记者在调查采访中理解到,泾阳经济密集区在设立的短短一年多入驻企业30多家,一个工业新区在西咸交界处诞生。与此同时,延长集团在咸阳的投资也不断加大,西咸承接陕北能源化工产业延伸的战略平台效应初现。而投资27亿多元的60万吨甲醇项目和投资37亿元的多晶硅项目先后在西咸共建区开工,也开启了咸阳工业项目投资规模的先河。另外,投资3亿多元的上林大桥项目的快速开工也为西咸产业共建筑就又一条快车道。
2007年3月26日,咸阳市政府在西安举行承接西安外迁企业恳谈会,25个项目当会签约,签约总投资达14.8亿元。而从那时至今,西电集团、陕西国创沥青有限公司、西安钢研功能材料有限公司、西安大成钢结构有限公司、科达变压器公司、国德电器等68户西安外迁企业先后落户咸阳大地,总投资84亿多元,咸阳承接西安经济发展外溢的功能很快表现出来。
巨大的成效引起多方关注,而此前,陕西省委书记赵乐际、省长袁纯清也先后就加快关中经济区建设、推进西咸经济一体化工作进行了专门调研,尤其是陕西省政府决定由省长袁纯清担任西咸经济一体化领导小组组长,更强力推进西咸经济一体化。
如今,西咸经济一体化已成为中国西部最具影响力的品牌,而且还被国家列入西部大开发“十一五”规划,日渐引起国内外的广泛关注。
三阶段完成西咸一体化
事实上,早在2006年初,西安、咸阳两市就共同制订了《西安、咸阳实施经济一体化战略规划纲要》,该《规划纲要》提出,两市将用13年时间,分三个阶段,全面实施西咸一体化发展战略规划的奋斗目标和经济指标。具体为,第一阶段:到2005年,西安、咸阳两市生产总值达到1600亿元,农民人均纯收入3100元,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8400元;第二阶段:到2010年,西安、咸阳两市生产总值达到2800亿元,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4100元,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1500元;第三阶段:到2015年,两座城市融为一体,经济实力达到发达地区水平,居西部城市首位。
据介绍,为实现上述目标,西咸两市将共同规划建设五大功能区:即高新技术产业区、专业物流区、中央商业区、生态观光旅游区、生活居住区。同时,将整合两市优势资源,加大对电子信息技术产业、机械装备工业、国防科技工业、医药工业、能化工业、纺织工业、食品工业、建材工业等八大支柱产业的投入。
西咸一体化成效显现
“实现西咸经济一体化,西安的发展优势会转化为咸阳的发展优势,客商投资咸阳就等于投资西安,这对急需跨越发展的咸阳来说,绝对是最大、而且必须抓住的机遇。”千军昌说,“成功总是青睐善于把握机遇的人。抓住西咸经济一体化的机遇,咸阳一定会走上跨越发展的道路。”
谈及西咸一体化的未来,千军昌说,咸阳今后要在四个方面着力:一是工业同步。把咸阳放在关天经济区乃至全国产业分工的大格局中,合理确定优势产业,建立起体现区位特色要求的新型化、多元化产业体系。 二是基础对接。抓好基础设施建设,优先发展城市公共交通,早日实现西咸交通同网,着眼于完善综合交通体系,形成关中—天水4小时经济圈,促进区域经济振兴。 三是文化共兴。关中—天水经济区城市历史文化同源同宗,不可分割。将加强与周边市区的协作,促进旅游资源共享,推动资源优势向经济优势转变。四是三产互补。依托咸阳独有的地热资源和传统中医药资源优势,大力发展足疗洗浴、温泉疗养、休闲娱乐等特色服务业,做大做强药膳、药浴等特色保健项目,打造“中国养生之都”。
千军昌最后说,关天经济区的快速崛起,需要稳定、快捷、高效的合作机制。他还建议为关天经济区的发展组建“智囊团”,同时吸收借鉴国内外区域经济发展的先进理念和成功经验。
而谈及西咸经济一体化工作取得的成效,西安市发改委西部开发工作处处长郭晓辉则表示,6年来西咸一体化工作也取得一定的成就。主要表现在:一是规划方面充分考虑到西咸一体化的进程;二是道路方面对接17条道路,贯通9条,而且最近西安市规划局还召开会议,将要贯通西咸之间道路,另外,还有地铁线路、公交线路也完全达成了共识,很快就会开通;三是信息化方面;电话区号统一,这个早在2006年就已经实现;四是科技教育卫生方面合作也比较有成绩,尤其是旅游合作方面,双方共同打造的旅游项目也已经开展工作;五是共同治理渭河流域;六是产业方面的合作,两市也已达成了很多共识。
在今后一段时间内,西安市发改委将重点开展以下工作:首先是渭北生态走廊,西安咸阳交界的地方,规划局已经做了规划,渭北28公里处划了几个区,重点发展旅游,商务休闲,文化房产生活区等绿色产业。目前正在和咸阳规划局对接。其次是在西安与咸阳交接的地方,三桥镇等地区共同规划,形成融合高新科技区,围绕西咸大道,形成西咸新城区,大概42.5平方公里。再次是打造泾渭工业园区,约120多平方公里,打造渭北产业工业区。为了推进化工产业发展,与榆林,延安签订战略合作关系,为西安优先提供所需原料。最后一个便是西安与咸阳城市道路路网的建设。
可以说,随着这些工作的逐步落实,西咸一体化必将会步入一个新的发展阶段。
西咸都市圈将成关中城市群核心
而随着西咸一体化向纵深推进,2008年陕西省政府也适时提出了要 “引导西安城市中心北移、咸阳城区沿渭河东进,着力打造渭河两岸新型工业长廊”的思路,而这无疑将有力地推动了西咸经济一体化核心板块的建设速度。
2008年4月,陕西省政府正式成立了陕西省西咸一体化协调指导小组,指导和推进两市“一区两园一带”建设。同年8月4日,陕西省省长袁纯清主持召开省政府第22次常务会议,研究审议后原则通过了《西咸一体化建设规划》。
该《规划》要求,加快推进西安、咸阳两市城区的一体化及资源的整合与共享,使西安市尽快做大做强,使咸阳市在西安市的辐射带动下更快发展。而杨凌示范区则要依托西咸一体化载体加快发展。
与此同时,记者也从陕西省建设厅获悉,为进一步提升关中城市群地位,强化西安都市圈核心功能,未来西咸一体化发展区将打造为关中城市群的核心发展区,同时身兼国家科技研发中心等诸多功能于一体。
根据新出台的《关中城市群建设规划》,到2012年,西咸一体化发展区总人口将达到1324万人,城镇人口达到880万人,城镇用地达到872平方公里,城市化水平达到66%,生产总值达到4000亿元。到2020年,总人口1450万人,城镇人口达到1100万人,城镇用地达到1130平方公里,城市化水平达到76%,生产总值达到1.1万亿元。
而按照规划目标,西咸一体化发展区将最终定位为国家重要的科技研发中心、高新技术创新中心、人才培育和集聚中心;成为带动我国西部地区经济发展的核心和龙头;引领关中经济率先发展,成为区域特色鲜明,生态环境良好的核心区。
对此,陕西省建设厅规划处副处长魏民江表示,西咸一体化规划的基本思路是通过西咸一体化规划建设,优化整合区域城镇发展空间,引导协调区域城镇发展职能,整治建设区域生态环境,推进区域一体化发展,增强区域整体辐射力和竞争力。形成分工合理、协作配套,优势互补的一体化发展区,实现区域经济的率先发展。
其具体范围则包括西安市和杨凌市示范区整个行政辖区,以及咸阳市秦都、渭城两区、兴平市和乾县、礼泉、泾阳、三原、武功五县,总面积14985平方公里。同《关中城市群建设规划》中的西安都市圈范围一致。
而《西咸一体化建设规划》则是对关中城市群确定的西安都市圈的具体化,规划将两市接壤区的沣渭新区、泾渭工业园、空港产业园、渭河西咸段生态景观带作为促进一体化发展的重点建设区域,优先启动。并确定了产业支撑体系、综合交通体系规划、给水排水体系规划、电力电信规划、燃气工程规划、热力工程规划、区域生态体系规划、历史文化资源保护、水土保持等九大支撑体系。
随着这些宏伟规划的实现,可以想象,未来的西咸一体化发展区必将是关天经济区最发达的地区,也必将在未来的“西三角”经济圈中扮演极为重要的角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