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源“管理学”》之:中国古代管理思想——秦汉至隋唐五代时期的管理思想(十五)
续上篇:诸葛亮的管理思想
(三)“治国之道,务在举贤”。诸葛亮把用人与国家兴亡联系起来。“国之有辅,如屋之有柱,柱不可细,柱细则害大,辅弱则国倾。”“柱以直木为坚,辅以直士为贤。”“若夫国危不治,民不安居,此失贤之过也。”“亲贤臣,远小人,此先汉之所以兴隆也;亲小人,远贤臣,此后汉之所以倾颓也”。
诸葛亮对各个层次、部门的人才标准及具备的特长条件论述很详。《将之器》一文说:“将之器,其用大、小不同,若乃察其奸,伺其祸,为众所服,此十夫之将。夙兴夜寐,言词密察,此百夫之将。直而有虑,勇而能斗,此千夫之将。外貌恒恒,中情烈烈,知人勤劳,悉人饥寒,此万夫之将。日慎一日,诚信宽大,闲于理乱,此十万人之将。仁爱洽于天下,信义服于邻国,上知天文,下 识地理,四海之内,视如室家,此天下之将”。
诸葛亮的人才观可谓透彻、精练、浓缩到了极致。古人云“事在人为”,可见,天下之事,兴盛衰亡无他理由,而在人才的效用之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