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民企海外扩张其实在改革开放中期就有先例,而且其运作方式“大胆”且“诡秘”。早在中国的资本市场的“婴儿期”,南部中国就有民企在“房无一间、地无一垄”的情况下在境外资本市场上市,而且在境外以其企业主个人之名命名“大道”和“农庄”。更有甚者,多年前的“拥有某国一寸土”也曾是民企扩张过程中的闹剧之一。其实,回头看看过去30年,作为个体的国民有多少在海外学习、生活又回来创业?凤毛麟角。多半都是为了小家的发展和生存而滞留海外。作为企业公民有多少了解海外且在海外扩张的?还是凤毛麟角。民企高层多半各自为政,独立打拼,了不起有“富二代”在外学习且多半不愿回头打拼。
邻村的“矿老板”、“来料加工厂老板”、“水泥厂老板”要出钱收购海外老牌工业制造商或国内核心制造业,是谁都会为其技能、经验和在本村外的生存发展能力捏把汗。反之,观察外资的进入,无一不是产业链的延伸和公司治理体系的系统进入。看来所谓“难题”还是“难”在运作系统上的差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