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慧姗纪念馆:一个建筑的灵魂


1

从冉云飞的博客里知道胡慧姗纪念馆,然后打开他的一个链接http://blog.sina.com.cn/s/blog_49e53b730100ebvm.html,看到一篇《守护胡慧姗纪念馆》的文字与图片,然后,止不住流眼泪,一边看一边流泪。突然觉得,5·12大地震是我人生中最难承受的疼痛,人生所有的不幸加起来都不曾使我流这么多眼泪。我不知道它是否改变了我的人生观,但我的人生确实因为它有了改变。

冉云飞最后呼吁:我恳请中国这些有名无名的写作者们,都来写一篇关于‘胡慧姗纪念馆’的文字吧。我们的政府也许冷酷无情,但我们知道世界上还是有很多人充满正义和爱,我们需要把爱传递出去,释放人性的光辉,彰显公义。那么,我当然要写。如果一个建筑,一个建筑的灵魂,一个建筑所昭示的意义,让我一边感受一边流了那么多眼泪,它是值得我们去爱与敬,值得我们去表达温柔与呵护之情的。

 

 

2

照片中的小女孩就是胡慧姗。她的父亲抱着她的神态让我想起我的父亲,我的父亲也曾抱着年幼的我拍过这样一张照片,脸上溢着笑意。看得出来,胡慧姗的父母当时穿着在九十年代初颇为时髦的可以上镜的衣服。像所有平凡家庭一样,这张照片意味着全部的无可替代的幸福。

 

襁褓中的小女孩长成了充满活力的少女,爱好文学,梦想成为作家。我猜测,她蹲在雪地里拍下这张照片时,内心燃烧着对未来的憧憬,梦想像三毛或冰心那样在文学杂志上发表文章。在情窦初开的懵懂里,或许还浪漫地幻想未来嫁给一个白马王子,就像我们当年一样。

 

20085121428分,年仅15岁的胡慧姗和千千万万个正在学校里上课的小学生、中学生一样,永远地埋葬在地震的废墟里。千千万万个父亲母亲们迎来了人生更惨烈的地震,更大的废墟。痛失爱子爱女的他们,需要与多年的记忆作诀别,在废墟里重建人生。如果他们的苦难还不足以使我们变得更善良更警觉,那么这个民族还有什么希望?

 

在这个鹅卵石铺地,绿意环绕的林子里,胡慧姗的纪念馆落成在这里。它是建筑师刘家锟捐建且历时一年隐密行动而建成。虽然5·12大地震后已经没有什么能够安慰我们,但这样美好而执著的行动仍是苦难中最令人慰藉的事。

 

这是世界上最小的纪念馆。纪念世界上最平凡最无辜的生命。灰色的外观下,掩映着一个粉色的绚丽的灵魂,像所有伟大的灵魂一样,值得尊重和重视。在胡慧姗父母眼里,小屋里的一切旧物都联结着他们的生命。

 

照片,书包,笔记本,乳牙,脐带……一个来不及绽放的生命的点滴印迹向我们证明一个少女的曾经存在。感谢建筑师刘家锟的用心,感谢他的温馨构思,感谢他为这个小纪念馆所承受的压力和付出,感谢他为我们带来的感动与慰藉,正如冉云飞所说,这个小小纪念馆是“我们时代最感人的建筑”(http://www.my1510.cn/article.php?id=56bf980ecc82a583)。

 

    纪念馆的题名是胡慧姗母亲刘莉的笔迹,让人潸然。还有谁比母亲更有资格?小小的细节,让我们触摸到建筑师刘家锟的温润与体贴,一个建筑产生的灵魂。

 

3

输出观点是容易的,传递真善美的理论是容易的,写写文章是容易的。就像我此刻这样。我们从来不缺少高见和智慧,缺的是像艾未未、翟明磊、刘家琨那样的人——站起来,走出去,去了解,去行动,去改变,去付出,付出时间、精力和金钱,为着在大多数人看来毫无希望毫无意义的只在未来受益的事,牺牲掉眼前的收益和个人的自尊,承担嘲讽、压力和不可预知的变数和打击。如果人与人真有价值大小、地位尊卑之区分,那么,他们是值得我们仰望的一群人。

5·12大地震夺走了千千万万普通人的生命,他们和我们一样,挣扎在生存的泥潭,生活平庸且胸无大志,不曾推动世界,不曾让世界聆听自己的声音,像一头忠厚的牛一样倒在这片土地,但我们还活着,继续平凡,继续卑微。懂得尊重他们、爱他们就是开始懂得尊重和爱我们自己的生命。对他们而言这爱或许嫌迟,但对仍活着的和即将诞生的所有普通生命而言,这爱永不过期。

最后,关于胡慧姗纪念馆,更多图片和背景资料请参看《守护胡慧姗纪念馆》(http://blog.sina.com.cn/s/blog_49e53b730100ebvm.html)。

 

 

 

                                                                                     2009719日于南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