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南昌新闻网-南昌晚报]卖一部诗集建一座爱心桥。在短短三天时间就收到高洪波、李小雨、洪烛、谭仲池等著名诗人及全国各地诗歌爱好者发来的一千余首诗。其中成都著名“地震诗人”叶浪的《我有一个强大的祖国》也经作者授权选编进了诗集。本报携手江西教育出版社共同推出的《撼动的情与魂——5·12汶川大地震诗祭》正式出版发行。本报将这本震灾诗集定义为爱心诗集,在社会上义卖,所得善款全部捐给灾区用于灾后重建。通过爱心诗集义卖活动,本报筹集了30万元爱心善款。去年10月份,当本报记者来到小金县采访获知马坪自然村的情况后,决定把这笔爱心诗集义卖所得的爱心款捐给双柏乡,在马坪自然村建一座爱心桥,帮村民们实现长期以来的愿望。
昌金大桥9月底将投入使用
南昌新闻网讯
一座新桥即将横跨抚边河之上,一座心桥情系南昌与小金人民的心坎,这座承载无疆大爱的昌金大桥足以跨越时空的距离。
6月6日上午,饱含爱心的昌金大桥工程建设在四川省小金县正式拉开序幕。正是一本爱心诗集、一座爱心桥,将南昌市民与马坪自然村的村民紧紧地联系在了一起,这不仅仅是江西对四川小金县灾后援建的一个缩影,更是赣蜀人民情感的延续和升华。
三十载期待一朝圆梦
六月的小金,处处洋溢着激情,灾后重建工作如火如荼地开展,在山头、在乡间,随处可见当地人民与江西援建大军投身建设新家园的身影。与以往不同的是,一大早,双柏乡的村民们穿上节日的盛装成群结队地赶赴乡政府所在地,昌金大桥今日开工的喜讯在一次次的传递。
穿过山间羊肠小道,南昌晚报总编辑肖江华及江西教育出版社领导一行在小金县四套班子成员的陪同下来到了双柏乡马坪自然村,远远看见山头上彩旗飘舞,当地群众捧着圣洁的哈达和浓郁的青稞酒正翘首以盼。
上午10时30分,昌金大桥开工奠基仪式在阵阵欢呼与鞭炮声中拉开序幕。身着盛装载歌载舞的藏族同胞,漫天飘舞的龙达(当地喜庆日子向天空抛撒的印有藏文的彩色纸片),县领导热情洋溢的欢迎辞,这一切都让记者一行感受到了村民们最尊贵的礼遇及他们发自内心的喜悦。
小金县双柏乡党委书记杜江南告诉记者,马坪自然村位于抚边河坝边的山上,目前还居住着十户人家。一座窄窄的铁索桥横跨抚边河,在湍急的河流上经历了三十年的沧桑,也是该村与外界连接的唯一通道。但是这一座仅能容一人过往的索桥早已无法承担乡村发展的脚步,特别是去年“5·12”大地震,把这座年岁已高的索桥震伤,成为了一座存在极大安全隐患的危桥。为了防止意外的发生,地震之后这座索桥便停止了使用,村民们只能借助下游的一座临时施工专用桥出行,双柏乡双柏村二组马坪十余户农户的生产生活和两百余亩苹果基地发展的交通瓶颈问题成为了乡里最渴望解决的民生工程。如今,在南昌市民的爱心援建下,昌金大桥的建设如同雪中送炭般使这些问题迎刃而解,村民们盼了三十载公路桥梁的梦终于得以实现。
一抔红色热土续写赣蜀情
在小金县,我们听到最多的一句话就是“咱们两地一家亲”。确实,江西与小金两地人民有着共同的红色基因,彼此的情感可以追溯到上世纪30年代,一场举世闻名的长征,将井冈山与夹金山的名字紧紧联系在一起,共同书写了壮美的中国革命历史。2008年一场突如其来的大地震,再一次将两地人民的心牵在了一起,大家携手并肩,心手相连,共建美好家园。
在大桥开工奠基仪式上,南昌晚报总编辑肖江华在作完了热情洋溢的致辞之后,将从南昌特意采集的一抔红土缓缓地洒在巴蜀大地上,与巴蜀灰土紧紧黏合在一起,作为昌金大桥基石建设的第一抔土,让两地人民深厚的情感代代相传。
此时,鞭炮齐鸣,村民们唱起欢快的歌,跳起富有藏族特色的锅庄舞,用特有的方式庆祝着期盼多年的历史时刻。几位当地妇女为了表达谢意,更是按照当地迎接最尊贵客人的习俗,把来宾抬起来抛向空中(当地称之为“筛糠”)。
村民自发参与大桥建设
杜江南告诉记者,在得知昌金大桥即将全面开工的消息后,当地的村民自发集合在一起,先把引桥的位置铲平,迎接施工队伍的进场。而且为了修建大桥,不少村民不计个人得失砍倒自家的苹果树,为大桥让路,并积极投入到大桥建设中。
在现场,记者遇见了村民沈文超,上个月,他为了给大桥引桥让路,亲手将10棵已经结满果实的苹果树砍倒在地。他告诉记者,“修一座大桥,是我们村庄祖祖辈辈的愿望,这点损失根本不算什么,我还要参加大桥的建设,为这座爱心桥奉献自己的一点力量。”
用爱心搭建的“致富桥”
据介绍,在马坪自然村共有200亩的苹果园,近两年苹果的总产量达到200万斤。虽然产量不少,但由于交通不便,并未给村民带来长足的经济效益。一直以来,由于没有一座公路桥梁,大货车进不了村里,村民们只能靠双肩一筐筐把苹果背到河对面。村里所有人加起来,一天背出去的苹果只够装一车。
正是因为这样背筐的运输方式,导致果农提高了成本又耗费了大量的劳力。特别是,在金秋丰收的时节,村民们将这些苹果背出去要花足足两个月的时间。等别村的苹果已经全部卖出去了,马坪村的村民还在排着队背着苹果过河。
“错过了时节,苹果也卖不出好价钱。”双柏村的村委会主任唐桂富告诉记者,由于交通不便,许多村民举家迁去了河对面的山腰上重新安家。
而如今,随着昌金大桥的动工建设,越来越多的村民已经着手重新搬迁回来,鼓足干劲呵护好自家的苹果树,不仅仅是期待今年有个好收成,更多的是再也不用担心果实运输难的老问题了。
大桥将于9月底竣工投入使用
晚报与江西教育出版社共同在双柏乡修建爱心大桥的事情也引起当地政府的高度重视。选址、设计规划、网上公开招承建方、破土动工,这座爱心大桥的每个环节都牵动着众人的心。
自从爱心大桥的事宜确定之后,乡里就着手筹划先期的工作,并专门抽调人员负责爱心大桥施工前的每项具体操作。
如今,正式动工建设的爱心大桥位于马坪自然村索桥下游的100米处。该地段两侧的河床边都有一块凸起的岩石,便于修建桥墩。同时,为了不辜负南昌市民的爱心并确保工程的安全投入使用,双柏乡政府特意邀请阿坝州公路管理局设计室的设计员对爱心大桥进行了设计,并通过前期网上公开招承建方的形式,聘请了一支高水准的专业施工队伍,以及强化监理人员对整个大桥的施工建设进行督导。
杜江南告诉记者,为了避开雨季的影响,施工方将在保证大桥质量的前提下加班加点日夜赶工,争取在9月底完成大桥建设并投入使用。届时,这座投资近50万元、桥长45米、净跨30米、桥宽4米、设计负载20吨的昌金大桥将横跨在抚边河之上,彻底解决困扰了村民数十载的通行难问题。
相关链接
昌金大桥背后的故事
去年汶川大地震发生后不久,5月22日,本报通过报纸和网络向社会公开发布诗集征稿启事,在短短三天时间就收到高洪波、李小雨、洪烛、谭仲池等著名诗人及全国各地诗歌爱好者发来的一千余首诗。其中成都著名“地震诗人”叶浪的《我有一个强大的祖国》也经作者授权选编进了诗集。所有来稿的诗歌作者都表示无偿提供诗作,新华社还无偿为诗集提供新华社记者在抗震救灾一线拍摄的珍贵图片。
只花了短短10天时间,6月12日,本报携手江西教育出版社共同推出的《撼动的情与魂——5·12汶川大地震诗祭》正式出版发行。本报将这本震灾诗集定义为爱心诗集,在社会上义卖,所得善款全部捐给灾区用于灾后重建。
通过爱心诗集义卖活动,本报筹集了30万元爱心善款。去年10月份,当本报记者来到小金县采访获知马坪自然村的情况后,决定把这笔爱心诗集义卖所得的爱心款捐给双柏乡,在马坪自然村建一座爱心桥,帮村民们实现长期以来的愿望。
得知本报用爱心诗集义卖的款项在小金修建一座爱心桥的消息,南昌众多市民纷纷参与这座大桥的命名。“红桥”、“援金桥”、“八一桥”、“英雄桥”……经过多方面征求意见,这座爱心大桥最终定名为“昌金大桥”,寓意着这座桥承载着南昌与小金人民的不舍情缘。
(特派记者 宁可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