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善若水 利而不争
——《道德经》笔记之八
“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居善地,心善渊,与善仁,言善信,正善治,事善能,动善时。夫唯不争,故无尤。”
读老子的《道德经》,每每读及此章,便顿生出一种豁然的心境来。
水,作为一种液态具有其他状态的物体所无可比拟的可塑性和渗入性。无论是宽阔的大洋大河,还是细小狭窄的沟沟缝缝,乃至肉眼所难以看见的松酥的土壤地下,都可以作为水所安居与生存的空间。水流经到哪里,哪里便会顿生出一袭自然的生气,水流经怎样的环境,便会将相应的环境边界“描绘”得丝丝入扣,毫无疏漏的地方存在——你是方的,我(水)的形体就是“方”的,你是曲曲弯弯的小径,我(水)也就是那个流淌过哪个小径的小溪……
从老子的视点上看,水的生存能力源于其善于变化自己形态的适应与“迁就”。且水善以随时随地地改变自己而达到顺应、利用(沿用)周边的环境的能力与境界。因为水深知现实环境的不以其自身的意志为转移,在一般情形下,从不奢望或者贸然地狂想着欲以自身的力量去改变外界——除非外界的环境已然使得她的内能无法容纳,才会以一时的洪流,释放其长时间默默不争而积蓄的能量。
故老子又曰:“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此乃谦下之德也;故江海所以能为百谷王者,以其善下之,则能为百谷王。天下莫柔弱于水,而攻坚强者莫之能胜,此乃柔德;故柔之胜刚,弱之胜强坚。因其无有,故能入于无之间,由此可知不言之教、无为之益也。”“以其不争,故天下莫能与之争,此乃效法水德也。水几于道;道无所不在,水无所不利,避高趋下,未尝有所逆,善处地也;空处湛静,深不可测。善为渊也;损而不竭,施不求报,善为仁也”。
老子这里规劝人们以一种适度的谦卑态度来应对世界。既能与现世的曲直保持一段适度的距离,又保持着对于现实生活的参与、渗透与拥抱。但其宗旨应是随机寻缘、利而不争。
孔子有云:水有五德,因它常流不息,能普及一切生物,好像有德;流必向下,不逆成形,或方或长,必循理,好像有义;浩大无尽,好像有道;流几百丈山间而不惧,好像有勇;安放没有高低不平,好像守法;量见多少,不用削刮,好像正直;无孔不入,好像明察;发源必自西,好像立志;取出取入,万物就此洗涤洁净,又好像善于变化。水有这些好德处,难怪乎圣人君子皆以水为观,不胜好好。
因而有道是“上善若水,厚德载物”,自然是劝诫众人要在平日的生活里多注重自己的行为道德,多多地行善积德,善事日积月累就象滴水汇成江河湖海而升华为高尚的品德,具有高尚品德的人就会受到人们的拥戴,唯有恪守道德准则才会健康发展。
我们已经理解了:“道”是产生天地万物的总根源,是先于具体事物而存在的东西,也是事物的基本规律及其本源。所以“道”是我们每个人都应该认知与理解的。水的德行就是最接近于“道”的,“道”无处不在,因此,水无所不利。它避高趋下,因此不会受到任何阻碍。它可以流淌到任何地方,滋养万物,洗涤污淖。它处于深潭之中,表面清澈而平静,但却深不可测。它源源不断的流淌,去造福于万物却不求回报。这样的德行,乃至仁至善……
在这里,我们不应回避老子以及其他“圣贤”们,其所言之初衷还是为当时的统治阶级平定众人百姓为先机。然如今的众生,却也独独欠缺这为水之道,以至于个个刚烈得恨不得将别人的棱角碾成灰烬,好令自身的体积愈加增大。因而如今众者修身之道,似更应牢记“流水不腐,户枢不蠢”——水容纳污垢,但神奇的自净功能使其能永葆纯洁水有三态变化,但万变不离其宗,最终必汇入汪洋大海。
在此,水作为一种载体,体现着更换物体内在质地之显用,也显现着水这样的物态,对于现世的默默奉献。
然从另一个层面上看,对于先贤们的与世态度,总有人将其归类,说儒家为入世观念、佛教为出世观念,而老子的道家就应是不是不入、清心无为。其实读此章节,我窃以为,老子对于水的描绘与称颂,其实是隐含了一个大的野心的!他老人家一路走来,看似是对这个世道看了个透彻,以至于总将其“无为”之论常卦于嘴边。但是,水,她是怎样的一种物态啊!既然她可以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里默默无闻、随遇而安,便可以在积蓄了一定的能量之后,让整个世界为其左右,一泄百应!
感于2009年5月9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