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新秩序从伦敦峰会开始


在世界经济危机中,欧美自由资本主义市场机制遭遇历史与现实拷问,认为缺乏监管、不主张政府干预的模式已经走到末路。而中国模式则受到广泛的关注,并被一些人认为是未来的指针。

其实,中国模式不是孤立存在的,如果没有分享资本主义的分工机遇,没有西方自由资本主义市场的支持,中国模式就不会健康发展到现在。它将迫使着去建立相当自由、开放、有活力的国内市场来消费掉支撑经济发展的过剩产能;或者在西方加强政府干预下,中国进入西方市场则要受到欧美国家政策的强烈影响,甚至支撑中国市场发展的一些生产力要素得到国家监管而不能很快流通到中国。

当然,中国模式的运行风险也在加强,没有风险的经济模式是不存在,它所运作的社会和政治环境、消费者结构的变化都会对其产生很大的影响。目前中国现有模式越来越与现实要求产生差距,但改革动力又不足备,坚持下去就会引发问题。

唱衰自由市场经济会不会只是一厢情愿的结果呢?或者在经济危机中胜出的选项还是自由市场经济呢?这也不能只是停留在目前的情形,自由市场经济的胜出在于它的改革并在于它是否能够适应发展要求推动经济健康发展。当然,中国模式也是这个道理,两者的共同点也都是寻找继续改革的动力,继续改革的市场张力。

其实,采取哪种经济模式也不是主观意志所决定,美国有它自己的社会历史背景和经济形态分布和经济发展内在的规则,如何建立政府干预的体制也必须与这些基础条件也就是它的运作环境想适应。中国未必可以成为美国的借镜,而中国改革的取向大致走向稳定,只有在外部条件的催促下才会发生大变革。

所谓的世界新秩序,经济发展模式也不是唯一或者决定性因素,经济实力和国民经济总量依然主导力量格局。软实力的推销也如商品一样只有让消费者满意才算成功,以中国模式为核心的世界新秩序是否会在这场经济危机中建立起来呢?也就是有多少国家或者经济体愿意接受中国式的经济发展政策或者调整国内政策以与中国相衔接,同时,G20中采取政府干预来增强经济发展动力的方式也有很多种,经济危机对策中对环保等的关注在加强而这一点中国依然存在不足,因此,在推动建立世界新秩序的进程中,伦敦峰会只是竞争选择与变革的开始,而不是决定谁胜谁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