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增长、保稳定、保民生之八见


  也谈“三保”

----保增长、保稳定、保民生之八见

作者:曾自力      时间:2009年3月4日

一 以三保的目标谋思想

保增长、保稳定、保民生,是全球金融经济危机时期中国政治、经济、社会和民生的既定战略目标,是全党、全军和全国各族人民共同面对的一场政治、经济和民生的社会保障运动。当前,首要工作是以“三保”的战略目标谋求思想上的出路,求解思想上的疑难问题。比如,为保国民经济较好较快的增长而产生的思想保守、发展步子放不开等问题。应该树立“保增长、保稳定、保民生”三者均衡发展、发威和发力。到检查成果时,一个都不能少,一个都不能未达到完成目标。

二 以责任的思想保全局

“三保”成败,匹夫有责。而担当首要责任的是党员干部,应该将“问责制”法律化、长期化、始终化、经常化和公开化。党员干部应以负责任的思想发动群众主动积极地参与到“三保”运动中来,而不是只想不作为、只说不作为、只听不作为、只做不求实,甚至是不按照科学发展观去想、去做。中国人自古就有“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历史传统式的责任思想。爱国是一种责任,爱民是一种责任。只有党员干部和群众以责任心互爱、互帮、互助,才有实现“三保”保全局的可能,才能实现“三保”保全局的目标。

三 以落实的作风抓责任

担当实现“三保”目标的责任是重大的、重要的。在政治上,责任要贯彻到底、落实到位;在经济上,责任要执行到底、落实到位;在民生上,责任要落实到底、落实到位。只有发扬中华民族、中国共产党“狠抓落实”的精神和作风,才能使责任落实到位。否则,就可能使这项责任不到位、缺位或失位,从而使“三保”目标的实现流产、失败。

四 以实效的精神求创新

危机关头,当创新求变;创新求变,当以实效的精神。中国当前稳定的政治局面是“三保”目标实现的政治保障;中国目前良好的经济局面是“三保”目标实现的经济保障;中国眼前团结的民生局面是“三保”目标实现的社会保障。在有相当保障的基础上,社会政治的稳定创新、经济发展的增长创新、社会大众的民生创新,都存在着相当程度上的胜算。但创新毕竟是有变数的。只要是对“三保”目标实现有利的创新,都应该予以支持。而判断的标准就是实效性。只要能达到实际效果和产生实际效用的创新都应该得到肯定。

五 以危机的意识讲必胜

必胜是我们的信心,全胜是我们的信念,大获全胜是我们的信仰。但是,在全球政治、经济、民生一体化的危机时期,我们必须以危机的意识讲必胜、讲全胜、讲大获全胜。经济危机的始源看美国,经济危机的复苏看中国。但世界上总有一小撮敌对势力时刻在危机着我们、危险着我们、威胁着我们。我们时刻都要以危机的意识讲“三保”目标的必胜,这是危中求机,这是机中思危。不以危机的意识讲必胜,则必败。

六 以深度的执政保民生

执政为民民爱政。执政有深度和浅度之分,中国共产党执政讲求的是执政的深度,而不是执政的浅度。“保民生”就是“保稳定”,“保稳定”就是“保增长”,“保民生”就是“保稳定”、“保增长”。我们必须以深度的执政为民生“用实心、想实际、说实话、做实事、求实效、讲实功”,任何纸上谈兵、不切实际、点到而止、浅尝则止的思想和行为都是浅度的执政思想和行为,是不会达到真切“保民生”的作用和目的的。

七 以高度的要求保稳定

稳定压倒一切。特别是在中国国家、政府和人民同处于同样的危机时期中,稳定的社会、稳定的政治、稳定的民生才能确保“三保”目标的真正实现。三十年的改革开放成果也是稳定的社会、政治和民生所带来的巨大成果。中国共产党应该也必须以高度的、严格的要求来对待自己的党员干部,中国经济社会应该也必须以高度的、严格的要求来对待自己的市场、企业和消费者,中国全社会应该也必须以高度的、严格的要求来对待每一位社会公民。只有这样,才有“保稳定”的可能性、可行性和可胜性。

八 以宽度的视野保增长

中国经济增长不仅属于中国,更属于全世界。但“保增长”不应只看数字,而不着实际、不讲实效、不求创新。三十年的中国经济的增长对国家资源的损耗是巨大的,低损耗、高效能的发展是中国经济“保增长”的头等战略。要以宽度的视野来看待经济增长的方式、来举措经济增长的方针、来采用经济增长的方法,要站在全球的视野上而不仅仅是中国的视野上来思考化解中国经济危机和世界经济危机的难题,这样的“保增长”才具有中国意义和世界意义,才具有大国崛起的真正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