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股发行改革之我见


证券市场的重要功能之一就是融资。中国股市自去年下跌以来,已经很长时间没有直接融资了,IPO已经停止很久了,即使有一些已经通过证监会审核的公司,如中国铁建,也已经半年多了,却一直因为市场原因而没有能够发行。一个失去了融资功能的资本市场是个残缺不全的市场,也有违证券市场设立的初衷。因此,“两会”期间,重启IPO再次成为相关人士的话题,并一度引起股指的大跌。

IPO不能重启固然有市场处于弱势的因素,但是,一个不容否认的事实是,新股发行方式存在重大缺陷也是一个重要的原因。当初,管理层借所谓的市场化之名实行新股发行的询价制,其结果非但没有出现其所说的合理定价的目的,反倒成了利益输送的渠道了。结果是新股上市即爆炒,套牢一批又一批新股申购无门,只能在二级市场上寻找机会的中小投资者。

目前,重启IPO之前,必须改革新股发行方式,已经成为上下的共识,但是,空间怎么改革,才能体现证券市场应有的“三公”原则,一直是广大的中小投资者高度关注的问题。有识之士们也已经提了很多的改革建议,如恢复市值配售的制度、增加网上发行的数量(有的认为干脆直接取消机构的网下认购)等等。这些方法可以说都比现行的制度有进步,有些甚至可以说有很大的进步。但是,我们认为这还远远不够,还应该更加向中小投资者倾斜才是。

现行的所谓询价制度,其出发点不可谓不好,也是国际上惯常的用法,但是,应了那句老话,“橘生淮南则为橘,生于淮北则为枳”了,实行的结果却成了机构投资者凭资金实力说话,实质上是向机构投资者利益倾斜的发行制度了。结果就是,谁的钱多,谁就有说话的权利(即定价权),谁就能获配更多的新股。正是这种向机构倾斜的发行制度,才暴露出了如股托之类的新股发行利益链。对于广大的中小投资者来说,难以获得新股,如果在上市后去参与远离基本面的新股炒作,很可能面临被套的结局(前不久,网上即有文披露这其中所隐藏的,不为人所知的利益输送链条)。另一方面,现在新股发行中的所谓战略投资者配送问题也是一个严重违反“三公”的问题,由于在现行发行制度下,一二级市场之间存在巨大的利益空间(或许称之为超级暴利才比较恰当),获得新股就意味着巨大的利益,结果所谓的战略投资者最后都成了战略投机者,成了关系人之间的利益输送了。

股票市场不但是社会资源配置场所,也是社会财富重新分配场所,为避免贫富差距进一步拉大,平衡社会财富,新修订执行IPO办法,就应该遏制财富分配不公现象再次屡屡发生。众所周知,谁在IPO中得到股票份额,意味着当股票在二级市场上市流通过程中分得一杯羹。作为弱势群体的广大中小散户,因资金量小,绝大多数在IPO中分不到一杯羹;而资金量大的却占相对优势,分得一杯羹几率就大一些,这样长期发展下去,不符合构建和谐社会的战略目标。

因此,我们认为借鉴香港证券市场IPO发行机制(也就是所谓的“红鞋”制度),即让每一个有效申购账户,无论资金大小中签与否,都根据发行股份的多少,至少配售1000股、500股或100股的股票有相关部门的领导认为由于A股市场投资者队伍太过庞大,人手千股的方案彻底照搬并不可行。真的如此吗?其实,这只是托辞而已,相反,我们认为,A股市场投资者队伍庞大恰恰是好事,而非坏事,是比香港大得多的优势。这能保证我们能够容纳比香港市场还要大得多的IPO发行,如果真的这样的话,我们也不必让类似中移动这样好公司非要到香港,甚至国外去低价发行了,也可以真正做到让全国的中小投资者充分分享我们经济发展的成果了。

都知道中国股市“不差钱”,差的是信心,可信心从哪里来?这种发行制度将是提振信心的好方法。我们可以想像得到,如果每一个有效申购账户,无论资金大小中签与否,至少配售1000股、或者500股、100股的份额,将大大提升散户投资IPO信心,吸引资金量是难以想象的,新增资金也会迅速放大,涓涓细流汇聚到证券市场,使股票市场的越来越多、越来越深,股市承载能力大大增强。在IPO赚钱效应下,分流到股票市场中来,起到众人拾柴火焰高的作用。那还有什么样的“航空母舰”不能在中国股市“下水”?

另一方面,如此大面积的配售将极大的提高机构投资者爆炒的难度,从而一举改变中国股市只是乱炒的形象,变一个乱炒的市场,为一个投资的市场,从而步入成熟市场的轨道。而这,不也正是管理层所一直希望的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