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设想一下这样的情形,如果政府部门逼着民企低头向一汽、上汽投降,怎么办?民企应该走出七步,然后大叫一声:本是同道人,相煎何太急;
我们再设想一下,如果有国企想合并几家民企,又怕背上包袱卸不下,怎么办?这时应该有人站出了大喊一声:鸡肋、鸡肋,食之无味,弃之可惜!
有钱了也是丐帮
汽车业振兴规划明确提出加快重组,对于这一条我们还不能盲目乐观。
重组真的能改变中国汽车的弱势局面吗?收购真的能让中国车企利用金融危机巨头纷纷败阵的时候咸鱼翻身吗?笔者认为重组不可能毕其功于一役,搞不好甚至会适得其反。
早在1999年的时候,当时江铃汽车的光头司令孙敏就讲过一句著名的话:中国的汽车企业绑在一起也不过是丐帮。现在,时间过去快9年了,中国汽车企业的规模和资金已经远远超过了当时的量级,但在产品研发、售后服务和现代企业体系这三个核心竞争力上,我们仍然距离世界先进水平很远。
面对金融危机,我们可以看出,中国汽车企业走的是一条与美、日、韩、欧都不同的道路:美国是典型的大规模生产,先搞它100万台,风险一来就往下撤,哪怕申请破产保护,但是一旦风险过去,他仍然能够东山再起;日本是典型的滚动式发展,先搞10万,风险一来就停,涨潮的时候产能一翻就是一倍;韩国抄袭美国的大生产,外加日本的低成本,属于杂交品种,活不好但也死不掉;欧洲的大众是典型的家族式经营,缺钱的时候找亲家保时捷就行了,无非改改禁止转让政府持股的条款罢了,宝马和奔驰只要保住核心品牌,不随意扩张,也能过冬。
即使需要重组来过冬,国外巨头也是不惜通过裁员和砍品牌来保生存,通用和克莱斯勒重组后,通用只留别克、雪佛兰和凯迪拉克,克莱斯勒则要把自己的MINI VAN砍掉,裁员更是必经的一步。但中国企业在重组时却不太像过冬的样子,照旧是歌舞升平,员工照收一个不落,品牌产品全盘接收,管它是包袱还是称砣,一律收下,这样才能向地方政府有个交待。
这样的重组会让企业的成长压力越来越重,根本无法在短期内绕过一道道的人事陷阱,一层层说不清的财产关系,即使能够理顺关系,市场上早已失去良机。
拆掉篱笆墙,影子依旧长
去年最成功的一宗重组案例应该是上汽与跃进的合并,这是在中央政府直接干预下实现的重组,可惜的是它到来的时间有点晚了,如果这宗重组案发生在跃进最强的十年前,或者是上汽刚刚收购罗孚的那一刻,都不会留有遗憾。而这宗重组案如果没有“拆掉篱笆墙”的决心,和上海、江苏两地的配合,恐怕到现在也没有实现。
这样看来,目前传言较多的几宗重组案,即使不是水中月,到头来也难免变成镜中花。中国汽车业的重组背后一定有外资或国外品牌作为媒介,无论是外资主动还是中资主动,比如当初的一汽、天汽重组,背后就是丰田在鼓动。
而这次北汽重组长丰和福汽,背后也是戴姆勒集团和三菱品牌,这是今年最有希望的一个大手笔。
北汽的算盘非常精。首先,比起同样拥有三菱品牌和戴姆勒合资背景的长丰和福汽,北汽的确有一定优势,尽管在实际操作中,北汽也有失败的阴影,比如三菱的退出,再比如北京奔驰差强人意的表现等等。但北汽的制造实力、政策影响力和人才储备足以让他重头再来。
其次,现在,北京市的决心非常大,特别是北汽手中的王牌福田,势头越来越猛,不仅规模越做越大,人才也越聚越多,一汽丰田的营销主管董海洋也被福田挖了墙角。但在另一边,北京现代刚刚扭转颓势,北京奔驰也缺乏大转折的招术。北汽认为,如果北京市能够促成北汽与长丰、福汽的合并,则一方面,北汽将把所有的戴姆勒乘用车资源都统到自己旗下,顺手拿过长丰和东南的三菱资源,这种资源整合足以将北京奔驰带出泥潭,关键是北京、长沙、福州这三个从南到北的基地会使大北汽彻底打通物流与市场生命线,形成一种神龙见首不见尾的气势,整体上市时的盘子会更强。
但关键的问题还在于,北京能否得到福建省和湖南省的支持,拆掉篱笆墙,关键时刻,恐怕又是一场经典剧情:地方政府表演的是内耗较量,外资则表演的是台上左右摇摆,台下渔翁得利。即使合资成功,能否长久生存也是大事,因为重组的各方实力不能太接近,一汽吃下天汽,对方没得说,毕竟亏损了五年;上汽吃下跃进,对方有点忍气吞声,毕竟跃进还有IVECO这样的优秀品牌;广汽和一汽想拉华晨就更不讨好了,辽宁的金杯通用被上汽吃下已经让沈阳市颜面大失,如今华晨手中还有金杯和宝马王牌,怎肯拱手与人。因此,北汽要想真正盘下福汽和长丰,除非前者的牌光了,后者的招尽了。但从目前看,福汽与三菱的合作更加紧密,长丰的自主品牌也在高调上阵,北汽的梦还要再等上一段时间。
如果北汽的重组不能成功,那么其它实力相近的丐帮成员要想重组则是难上加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