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产高热,烧着了谁?
文/管益忻
案例聚焦
河北燕郊的上上城小区,由于离北京很近,房价又便宜,所以卖的非常火爆。几个月中,前来上上城看房的人都得到了开发商的承诺,说只要交一万块钱的定金,开盘的时候就可以享受四千多一平米的低价。而当几天前,真的开盘了,每平米的售价却飙升了近2000元,可排号者不但错过了购买别的楼盘的机会,连自己那一万块钱的排号费也都被还白白套了好几个月。对此,有专家称,开发商的类圈钱把戏更意在哄抬房价。
近来的中国楼市,真可谓是乱象环生,诸如上上城事件的多种纠结充分显示了房地产在中国社会中高烧现象。但这些高度数的发烧,这一高烧造成了种种影响,真是几家欢喜几家愁呢?现在,让我们从其所涉利益相关者视角来逐个做一探析。
一、 老百姓?
从上上城圈钱事件中我们可以看出,不管购房人怎样地愤怒和不满,可有一个事实是不容回避的;那就是:仅有的7000套房源,竟有2万人交了排号费,且不说究竟有多少人去看过这个楼盘了。偌大的楼市市场,其供不应求现象是一目了然的。深思一下,供不应求现象形成的原因,一方面是由于购房人中的刚需、投资或投机性需求的整体旺盛;另一方面是楼盘供应绝对量或相对超少;再就是政策导向与媒体宣传的双重作用之结晶。房子少,要买房的人多,快要爆炸了的情绪充溢在每个角落。
二、 开发商?
正所谓“春江水暖鸭先知”,对于2009年中国楼市的温度,开发商群体是最有体会的。在空前火爆的市场销售现状下,赚它个盆满钵满自不用说,但同样,面对这样的一个高利润行业,竞争者的入侵也的确是给开发商群体带来了不小的冲击。就如前段时间源自民营地产商的有关“国进民退”的呐喊,以及对高价地王的爱恨交加,都无一不反映出开发商们之间的博弈与挣扎。
三、 政府?
大大受益于土地财政,又大大“受累”于土地财政的中央及各级地方政府,在2009年这个楼市空前高温的年度里,堪称处于一个矛盾纠结和激化的漩涡之中。由于房价出人意料的快速回暖以及令人诧异的持续飙升,使得客观上的民生及主观上的民情受到了超乎极限的挑衅与煎熬,在这一大背景下,政府公信力也因而受到了前所未有的挑战和结构性质疑。
四、 中国经济?
如上所述,既然是结构性的质疑和撼动,究其根源,是经济的结构性失衡所致。始于2008年的全球性金融海啸,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重创了全球经济。为保证经济乃至政治格局的稳定,中央推出了以4万亿投资为基本杠杆的投资拉动策略。时至今日,投资总额已远远高于最初衷的盘算了。尤应注意的是,这些高额的投资中,流入房地产的投资已占到了很大的比重。理由上看,或者也可促进楼市繁荣也是消费拉动经济增长的一个手段吧,毕竟,在中国,人们对买房子的衷情是最为卓著的。遗憾的是,来自于迪拜的主权债务危机,对全世界的经济体之过重依赖房地产的经济发展模式,划出了大大的问号和叹号。
不可否认,如真的要问,地产高烧,烧着了谁?那么,显而易见,它不仅仅使得购房人乃至社会大众被置于一个水深火热之中,也使得其他三类主体都被火山岩浆般的温度烧灼着。2009年,一个不可忽略的事实是,房地产的的确确为经济的“保八”贡献了极其重要的力量。然而,若真的要一味强调房地产的带动作用,那也有失偏颇。必须同时高度关注它的挤出效应——房地产聚集了太多的资金,对实体经济的回暖产生了很大的负面影响,也大大膨胀了人们的投机贪欲。
概而言之,房地产高热,经济危机,投资拉动,消费拉动,这几个关键词是主导上述矛盾的内在动力。笔者以为,时代给我们出的这道经济难题,其真正的求解就如一个几何图形上的一条仍然没有划出的线,此线的最终划出仍然需要回到简单、实用而又逻辑严密的真理上去寻解。而目前的现状与措施都还有待商榷。人们密切关注,多方求证,四处探寻,以期解决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