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主席用土地政策打败了蒋总统


一直想从土地的角度写篇文章,来说明毛主席打败蒋总统的根本所在,但似乎总是缺乏一个由头和支撑,直到今天看完了<建国大业>,才彻底下定了决心。

这部片子在常规情节上的亮点,无非是把那些跑龙套的角色都换成了明星而已,倒是有几句台词比较经典,其中就有这么一句很是点睛,毛主席在和周总理、朱德等人开会时说:“把土地分给农民,使耕者有其田,天下就是我们的。

这句话可谓道透了毛主席打败蒋总统的真谛:彼时的中国是个农民社会,得农民者得天下;而农民最关心的就是土地,谁能承诺分给他们土地,他们就跟着谁“闹革命”

看过很多分析、探讨、研究为什么毛泽东能够打败蒋介石的文章,说来说去,其实就是毛主席从一句“打土豪,分田地”开始逐渐赢得了广大农民的信心和希望。毛主席比蒋总统最英明的一点,就是他把当时中国的国情和社会矛盾看得非常透彻,农村的面积和农民的数量都远远大过城市,农民的民心归属就决定了天下的归属。况且毛主席一生读古书无数,就对中国历史的理解而言,蒋总统和毛主席比根本不是一个重量级的。毛主席比蒋总统更明白在彼时的中国打天下要依靠谁,史书上写了太多的“成功案例”——在中国的历史上,所有打下的江山无不是发动农民、利用农民、依靠农民。当然了,打天下用农民,但治理天下却是另外一回事了。

土地是财富之母,在农民社会里,土地是民心之父。无数的农民几辈子勤恳耕作,就是为了拥有自家的几亩薄田,说到底就是为了成为“地主”——土地的主人。当然,“地主”一词本身其实是个中性词,并没有谁天生就是地主,解放战争时期所谓的地主其实大部分也是穷人起家,要么是勤劳、要么是有一定的经营意识,就那么一分地、一角地的慢慢攒起了一定量的自家土地,也就成了“地主”。

也许蒋总统也明白这些道理,只可惜当时已是统治阶层的他,已经彻底依赖上了城市的权贵阶层和农村的地主阶层,已经无法用“分土地”这样闹革命的方式再去发动占人口绝对比例的农民来保卫蒋家江山。就这样,因为没有得到农民的发自内心的支持和抛头洒血般的拥护,无数的一无所有的农民加入了解放军,真的是一无所惧,“把脑袋别在腰带上去冲锋”,所以,已经进入热兵器时代的、美式装备的国军没有敌过近乎使用冷兵器时代装备的人海战术。(因为解放战争中的胜利,几乎让毛主席过度迷恋于人海战术,直到在朝鲜战争中遇挫。)

从今天的眼光看当年的内战,其实是一场无是无非的、两党之间的统治权争夺战,在<建国大业>一片中,对于两党的政治斗争刻画得还是比较到位的,而且在意识形态方面进行了一定的淡化,没有像往常的很多关于“解放战争”的影片那样,把那场内战性质定性为“解放人民”,没有再把对手互称为“匪”(共匪、蒋匪)。这也许是<建国大业>一片最大的亮点。

毛主席能够打败蒋总统得到天下,因为他比蒋总统更能审时度势、更能洞察国情、更能俘获民心。根子就在土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