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年一遇的金融危机促使全球金融体系进行改革,其中全球储备货币改革也迫在眉睫。中国已经清楚意识到目前全球储备体系的弊端,并要面对储备过多美元的风险,因此建议加快改革。
中国目前加快了人民币国际化的步伐。人民币国际化可以缓解庞大外汇储备带来的过多风险问题。近期推进的人民币国债在港发行,以及人民币跨境贸易结算,是国际化的坚实一步。人民币国际化若成功,有助于中国摆脱目前“贸易大国、货币小国”的形象。
人民币国债在港发行
中国财政部和香港特别行政区政府9月8日共同发布公告称,中央政府将于9月28日在香港发行60亿元人民币国债,这是人民币迈向国际化的里程碑式事件。
香港的人民币债券发行由过去单一的国家政策性金融机构——国家开发银行、中国进出口银行,发展至财政部发行国债,这对加强人民币债券市场的深度和强度有着积极作用。60亿元人民币国债的规模不算大,只是香港人民币存款总额约600亿元的10%,但其显示的象征意义却是重大的,是人民币区域化进程的重要一步,显示内地与香港的财政金融合作正在加深。
在香港发行人民币国债,一方面为香港不断增加的人民币存款找到了出路,更重要的是为其他机构海外发行人民币债券提供了基准利率依据。同时,人民币海外市场是人民币利率市场化的开始,也是人民币离岸市场的重要发展。
人民币贸易结算试点计划
2009年4月8日,国务院决定推行跨境贸易交易人民币结算的试点计划。该试点计划将在五个试点城市与香港、澳门和东盟(ASEAN)的贸易伙伴间试行,这五个试点城市是上海、广州、珠海、深圳和东莞。按照当前的试点计划,人民币结算的规模预计不大,但中国与东盟,以及内地与香港的贸易量相当可观(约占2008年进出口总量的20%)。其原因在于,一方面, 五个试点城市只有很少量的公司有资格参与该计划;另一方面,各贸易伙伴国和地区接受人民币的意愿仍在测试中。
除直接的试点计划外,中国政府已通过与周边国家的双边货币掉期协议、以及与资源丰富国家间的贷款协议来推进人民币结算。自金融危机爆发以来,中国与周边经济体(包括韩国、香港地区、马来西亚、白俄罗斯和印尼)签订的双边货币掉期协议总值达6500亿元(950亿美元),上述掉期合约的主要目的是为交易对手方提供人民币跨境贸易结算手段。
该试点计划是对市场进行试探的第一步。中期来看,人民币结算趋势将会加快建立亚洲自由贸易协定(FTA)的步伐,而人民币可能会在区内贸易中发挥领导作用。长期来看,鉴于其在全球贸易中的重要作用不断增强,人民币极有可能成为结算货币。根据格雷斯曼定律(Law of Grassman),本币和外币在贸易中的比例往往趋向于一个固定的比率。具体而言,对于大多数发达国家而言,本币占其出口的三分之二,而进口只占三分之一。2008年中国进出口的上述比率分别约为10%和7%,意味着约有4.5%的全球贸易未来有可能以人民币结算。
人民币国际化的挑战
人民币国际化是一个动态过程,其影响具有双重性。一方面,它可能会给中国带来巨大好处,包括降低汇率风险、增强人民币在国际货币体系中的领导作用,以及促进中国的投资。但另一方面,其也会使中国目前的贸易机制、汇率和货币政策面临巨大挑战。
首先,人民币面临充足供应的挑战。为了向其贸易伙伴提供流动性保证,也为了未来的地区贸易发展,中国必须通过贸易逆差或资本流出的方式提供充足的人民币。除印尼、马来西亚、泰国、蒙古共和国和台湾地区之外,目前中国对大多数贸易伙伴都是顺差,同时中国是净资本流入国。中国在对外经济中的“双盈余”特点导致人民币供应不足,阻碍了以人民币计价的市场的快速发展。
其次,中国的货币政策也将面临严峻挑战。国际市场中人民币大量流通对中国的货币政策效果产生巨大影响。央行加息以收紧市场流动性时,全球人民币流动性可能流入中国追求更高回报,因此导致货币供应增加,紧缩措施的效力大打折扣。同时,这一过程将使中国人民银行目前的利率决策和控制贷款规模的机制受到挑战。
海外人民币市场也将使中国人民银行在监控和管理人民币流通问题时所面临的困难增多。利用人民币工具进行的非法活动,如走私、赌博和贩毒交易不仅会影响中国的金融稳定性,也会阻挠对洗钱活动的追查。
最后,人民币汇率所面临的挑战将会不可避免。人民币全球流通不可避免导致离岸市场的出现,并因此形成海外人民币汇率。可能出现的双重汇率对中国的外汇机制而言是巨大挑战,也会带来不利于中国贸易发展的波动。
总之,人民币国际化是一个渐进长远过程,中国需要根据国际化的进程,出台相应的阶段性战略与政策。
人民币国际化挑战
comment
编辑推荐
13 vi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