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读声明:本文解读形式采取三部分,第一部分为被解读新闻主要内容,第二部分为个人认为与被解读新闻焦点紧密相关的内容,此部分内容来源多数为其它媒体即有信息,其中较少有人个见解,第三部分为个人观点部分,是本人根据即有实事,结合被解读新闻焦点所阐述的个人见解。自此声明,在感谢各位读者观客朋友的支持与指导下,请读者观客朋友注意本人解读形式,谢谢支持!
鉴于本部分内容被举报与网上即有信息内容相同部分,本人特此说明,希望广大撰手为这个信息平台发展而努力奋斗!
原文引用(被解读新闻内容):
我国居家养老工作取得的进展包括:
一是根据老年人的经济条件和生活状况,实行由政府购买服务和个人购买服务相结合。对孤寡和困难老人以政府出资为主,提供无偿或低偿服务,对其他老人则以个人出资为主,提供低偿或有偿服务。
二是以社区服务设施和网络为依托,实行日托照料与上门服务相结合,普通服务和包户服务相结合。许多地方尝试服务人员与老年人的结对帮扶,以“一带一”“一帮一”等形式开展包户服务。同时,通过家政和清洁等中介组织和实体公司,由专业人员为老年人提供家政、洗洁、护理等服务。
三是从解决居家老人最迫切的实际困难入手,逐步拓展服务领域。许多地区立足当地的经济发展水平和财力保障水平,将居家养老的服务内容从基本的生活照料延伸到医疗康复、精神慰藉、法律服务、紧急援助等方面,有效满足了老年人的多元化需求。
要点解析(焦点信息):
1.“都说养儿能防老,可儿山高水远他乡留”,一句心酸的歌词道出对养老问题的担忧。有人说, “21世纪是老人的世纪”,中国尤是。日前,全国老龄委办公室副主任吴玉韶指出,中国正开始进入人口老龄化快速发展期,老年人口由年均增加311万人,发展到年均增加800万人。
2.根据国家人口计生委的数据,2007年,中国65岁以上老年人口,已达1.04亿,到本世纪40年代,将达到峰值3.2亿。届时,平均每5个人中就有1个65岁以上的老人。专家预测,中国人口红利期将在2033年关闭。之后,社会总抚养比迅速上升,在本世纪后50年,达到80%以上,意即每10个劳动年龄人口至少抚养8个人。现在,距离这个窗口期,只有24年。面对“银发浪潮”的冲击,“未富先老”的中国显然准备不够——传统家庭养老功能日渐式微而社会化养老服务供给匮乏。如何应对迫在眉睫的老龄化挑战,如何抓紧时机构建符合中国国情的养老服务模式,是一个亟待解决的命题。
3.目前我国“4-2-1””(即双方都是独生子女的夫妇,将赡养四位老人和一个子女)家庭格局突出,家庭人口减少,家庭人口中老年人口则在增加,意味着家庭赡养老人的负担日益加重。特别是一对夫妇要承受供养双方父母和抚养一个未成年子女的沉重负担。这种负担不仅体现于经济上,还包括用于照料和护理老年人时间的支出上。因此子女压力大,无法承受全部或部分老年人的照料服务。有些地方出现了对老人不管不问,甚至虐待老人的严重情况,也有个别地方的老人因无人照料导致自杀,传统的养老方式已受到挑战。老龄人口养老难已成为就业难、上学难、住房难、看病难之后的又一大难题。
4.老年人的养老问题是一个社会问题,直接关系着和谐社会的建设。以上数字说明养老已面临危机,解决此问题刻不容缓,应引起各级政府高度重视。社会要教育子女履行赡养老人的义务,政府也应提供更多既经济、又便捷的养老模式,以缓解家庭矛盾、维护社会稳定。近几年,各省市在解决养老问题方面已探索出一些经验。上海、北京、浙江、广州等地推行了“居家养老”的新型模式,城市各社区全面推广“政府购买养老服务”,充分利用老人的住房、家具等生活设施,让老人既不离开自己的家又能安然养老。这种以家庭为核心、以社区为依托、以专业化的服务队伍为依靠,为老年人提供生活照料、卫生保健、法律援助、精神慰藉等的居家养老模式,很大程度上可弥补家庭照料功能的不足或缺失,符合老人心愿,有利于老年人身心健康。为此,建议在全国推行社区养老这一新型模式,以破解养老难题。
5.目前主要养老模式及存在难题:
(1)家庭养老:即老年人居住在家庭中,主要由具有血缘关系的家庭成员对老人提供赡养服务的养老模式。由于欧美等西方发达国家具有较好的社会保障制度及家庭成员的独立意识比较强,老人大多不采用家庭养老方式,法律也不规定子女对老人负有赡养的责任和义务。但是,以东方文化为底蕴的日本、新加坡等国家,家庭养老仍占主体地位。
难题:该种模式适合不愿意脱离熟悉环境且子女有经济能力、闲暇时间、照顾精力和照顾意愿的老年人。
(2)居家养老:即老人居住在家中,由社会来提供养老服务的一种养老方式。它与家庭养老的区别是:居家养老服务的提供主体是依托社区而建立的社会化的养老服务体系,而家庭养老服务的提供主体是家庭成员。居家养老模式将居家和社会化服务有机结合起来,使老年人既能继续留在熟悉的环境中,又能得到适当的生活和精神照顾,免除后顾之忧。目前欧美等发达国家接受居家养老服务的老年人的比例在80%左右。居家养老服务的主要内容包括基本生活照料、休闲娱乐设施支持等。居家养老服务的提供者主要有:居家养老服务机构、老年社区、老年公寓、托老所、志愿者。其中,老年公寓、托老所等是与其他养老模式相结合的产物。
难题:该种模式适合子女无暇照顾,有一定自理能力且不愿意离开原有熟悉环境的老年人。
(3)机构养老,即将老人集中在专门的养老机构中养老的模式。
难题:缺点在于容易造成老人与子女、亲朋好友间情感的缺失,而且成本较高。
目前,西方发达国家大多对入住养老机构的老年人实行分级管理。根据身体健康状态、生活自理程度及社会交往能力,老年人可分为自理型、半自理型和完全不能自理型三级,从半自理到完全不能自理再分级,日、德分成六级。不同级别的老年人入住不同类型的养老机构。主要有以下几类:养老院、护理院、临终关怀机构。
除此之外,还有其他一些模式:
互助养老:是指老人与家庭外的其他人或同龄人,在自愿的基础上结合起来,相互扶持、相互照顾的模式。它具体包括老年人结伴而居的拼家养老、社区内成员相互照顾的社区互助养老等很多形式。在德国,有很多老年人共同购买一栋别墅,分户而居,由相对年轻的老人照顾高龄老人。还有的地方安排了一些大学生和独居老人合住,由大学生照顾老人。瑞士也建立了很多“结伴而居”的“室友之家”。
以房养老:是指将自己的产权房出售、抵押或者出租出去,以获取一定数额养老金或养老服务的养老模式。它通过一定的金融机制或非金融机制,将房产蕴含的价值提前变现,从而为老年人提供养老资金来源。
旅游养老:国外很多老人退休后,喜欢到各地去欣赏秀美景色,体会不同的风土民情,从而在旅游过程中实现了养老。旅游机构也乐于为老年人服务,并通过与各地的养老机构合作,为老年人提供医、食、住、行、玩等一系列周到服务,使老人免除游玩中的后顾之忧。
候鸟式养老:是指老年人像候鸟一样随着季节和时令的变化而变换生活地点的养老方式。这种养老方式总能使老年人享受到最好的气候条件和最优美的生活环境。美国的佛罗里达,日本的福冈、北海道,韩国的济洲岛都是老年人相对集中的“迁徙”目的地。
异地养老:是遵循比较优势原理,利用移入地和移出地不同地域的房价、生活费用标准等的差异,或利用环境、气候等条件的差别,以移居并适度集中方式养老。如美国就建立了大量的“退休新镇”、“退休新村”,吸引老人移居养老。
乡村田园养老:乡村的空气新鲜、生态环境优越、生活成本低廉。国外一些喜欢大自然的老年人退休后会选择在乡村的田园、牧场、小镇等地养老,每日养花弄草、游山嬉水,颐养天年。
当前我国养老模式发展现状:
(1)家庭养老的社会功能逐渐被削弱。 一是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和社会化生产及服务的理念机制的建立,生活方式和价值观念已发生变化,维系家庭关系的以孝为核心的传统伦理道德观念逐渐淡化,重经济利益,轻血缘关系,代际距离拉大,等等,这些无疑从根本上动摇了城市家庭养老原有的社会经济与伦理基础。二是计划生育国策的长期实行,引起我国特别是城市家庭结构与模式的深刻变化,大家庭向核心小家庭转化;一代人家庭和分居家庭增多,“四二一结构”(即双方都是独生子女的夫妇,将赡养四位老人和一个子女)家庭逐步成为城市社会的主流。三是随着人口老龄化过程的加快,两代人同时老龄化的老年家庭逐渐增多。
(2)社会养老的功能作用没有得到应有发挥和体现。存在养老机构地区发展不平衡,设置布局不合理,经营运作模式陈旧,服务水平参差不齐,养老服务设施、服务内容及质量和收费标准偏离社会及市场要求,入住率及投资回报率较低等问题。在城市目前的社会养老机构中,符合现代老人高品质养老生活需求的真正意义上的老年公寓很少。
(3)社区居家养老有待进一步完善、加强与推广。
一是社会对于社区居家养老这一城市新兴养老模式所具有的重要战略意义和现实推广价值还没有充分统一的认识,有些部门领导对社区概念和社会化居家养老的重要性、迫切性认识不够,对建设社区家居养老护理服务中心及组织缺乏重视和统筹规划,致使社会化居家养老仍处于自发的、无序的发展状态。
二是目前政府和社会对于社区家居养老护理服务中心等组织的社会角色定位含混不清,既要求其担负社会福利职责,又要求其在市场经济中生存发展,缺乏统一的政策界定和支撑,严重影响了社区家居养老护理服务中心及组织的生存与健康发展。
三是当前我国正处于经济体制转轨的过程中, 经济水平还比较低下, 许多地方需要承担“扶贫”与“养老助老”双重任务, 使传统敬老助老养老方式观念的传统美德受到一定的冲击;老年人的合法权益在一些地方得不到保障,需要用法律来调整有关社会关系, 把一些道德规范上升为法律规范,以便于大力发展社区居家养老助老服务。
四是社区社会养老服务体系包括养老生活照料服务体系、养老医疗卫生体系及养老文化服务体系等建设不完善,养老机构投资主体单一,资金投入不足,社会化程度不够。
个人观点:
1.人类社会的养老模式延续到今天,可大致分为两大主体模式:一种是以中国为代表的东方模式,一种是以欧洲为代表的西方模式。东方养老模式系指以三代同堂为主要方式的家庭养老制度。西方养老模式则指以高福利为主要特征的社会养老模式。
2.老年人口问题在世界范围内受到了越来越广泛的关注,我国是世界上老年人口最多的国家,进入老龄化社会以来,如何有效地解决数以亿计老年人口的养老问题已经成为不可回避的重大事情。各级政府,各专业专家应该在分析传统家庭养老模式,养老院模式以及社区养老模式的基础上不断探讨将养老保障,家庭养老和社区照顾三者结合起来的新型养老模式,适时探索适合的有效途径。
总之,“居家养老”和“社会养老”是两种最基本的养老模式,其他一些养老模式一般都是从这两种基本养老模式衍生出来的。应该在此基础上,探索一条适合中国国情的养老模式。
我们适时综合考虑我国养老的经济实力、人力资源、文化传统及亲情、空间、服务和需求等一些因素,建议我国应建立以“居家养老”模式为主、以“社会养老”模式为辅的“双轨”、“多元”养老体系。“双轨”就是指“居家养老”和 “社会养老”两种养老模式,“多元”就是指这两种基本养老模式投资主体、经营机制、服务内容等方面的多样化。
衷心希望千千万万老人(包括将来的笔者)的迟暮之年能在一个安全、温暖、健康、和谐的环境中画上句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