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能过剩病根在哪?
产能也就是生产能力,是指在计划期内,企业参与生产的全部固定资产,在既定的组织技术条件下,所能生产的产品数量,或者能够处理的原材料数量。生产能力是反映企业所拥有的加工能力的一个技术参数,与生产过程中的固定资产数量质量、组织技术条件有很大关联,一般认为,产能即生产能力的简称,即为成本最低产量与长期均衡中的实际产量之差。对于什么是过剩,学者有不同的观点,有人认为供大于求即为过剩。也有人认为,供大于求有两种状态,第一种是供给略大于需求,第二种是总供给不正常地超过总需求的状态。
中国经济“保八”无悬念 须警惕结构性产能过剩,产能过剩三方面的原因,赞同如下分析:
一、地方保护主义使中央的好政策不能落到实处。各地GDP情节还很浓,尤其是严重存在短期政绩意识,热衷于上大项目,而且,盲目争相上大项目也存在一定的民间支持率,内地老百姓对于计划经济时期,通过上大项目来拉动地方就业和收入还很依赖。
二、各种利益以驱动。各地争相上钢厂,上大项目,搞投入,这里面利益不言自明,政府官员、企业、当地老百姓都有利益或短期利益在里面。
三、各地小钢厂产量不可小视。内地的小钢厂,高污染、高耗能,很多业主都是和电力部门人员合作,每年在电费上做些文章,所以,治理小钢厂时候,电力部门也存在梗阻。
四、消费和投资的结构问题。目前为止的投资增长加速主要由政府力量推动,国家预算内投资和国内贷款是推动投资增长加快的主要因素。 由此,造成了“更多依靠政府投资的产业比较热,而依靠市场拉动的产业没有如我们所愿那么热”的现状。
五、 产业结构问题。在经济危机来临之前,中国已经面临结构性的产能过剩问题,包括铜、铝、原煤开采等产品在内的新增产能维持在历史高位。经济危机之后,外需急剧萎缩,投资贡献率大大提升。
但从4万亿投资构成来看,刺激计划主要针对的依然是基础设施,具体来看,只有保障性安居工程和医疗卫生、文化教育事业可以看成是可以对最终消费产生直接刺激的投资,两项加总占总投资比重仅为10%。在周明剑看来,这种偏向性明显的投资结构,在加剧消费和投资结构不平衡的同时,自然导致部分和基础设施相关的行业出现产能过剩。
六、国有企业和中小企业的结构问题。4万亿投资的主要方向是地方基础设施建设,而在和基础设施建设相关的中间部门中,国有企业占有绝对垄断地位,导致国有企业成为推动固定资产投资大幅增长的主体。与此同时,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在助长了国有银行放贷冲动的同时,也进一步提高了国有企业的融资规模。2009年1-8月的贷款数据显示,大中型国有企业成为新增贷款的主要去处。即使在流动性充裕的大背景下,许多中小企业依然面临流动资金不足的问题。
七、从外部环境来看,外需萎缩的局面及影响还在继续,国际收支失衡压力还在加大。而随着全球市场回暖,人民币升值预期可能造成大量国际资金回流,将对货币政策带来更大的挑战。
扩大内需在短期内仍受到不少制约,民间投资尚未实质性启动,政府主导的投资规模面临可持续性挑战;目前消费扩大在较大程度上依赖于政策的刺激,居民消费进一步扩大的后劲不足;财政收支紧张的矛盾依然突出。一方面,连续多次提高轻纺、机电等产品出口退税率,政策调整总体上减收大于增收。部分行业和地区的企业经营困难,企业所得税增长形势不容乐观。另一方面,明年财政支出压力会进一步加大,扩张性财政面临持续性困难。
再从长期看,通货膨胀压力正逐步积累。目前,物价下行的态势得到遏制。随着国际大宗商品的价格持续走高,通货膨胀预期强化。
八、直接原因是前几年投资持续过快增长 ,根本原因是经济增长方式不合理 。
一些行业如房地产、钢铁投资明显过热,导致产能扩张速度远远超过需求扩张的速度。表现为投资增长与消费增长的严重失衡,2002-2005年的连续四年中,固定资产投资增长速度均保持在20%以上,而消费(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幅处于9%到13%之间,前者比后者快1倍左右。投资在当期为需求,到下一期则形成供给,供给能力持续地以快于需求(最终需求)1倍左右的速度增长,必然造成今后年份的产能过剩问题。
技术层面的原因使产能扩张相当容易,其表现是供给能力的增长明显快于需求能力的增长。上世纪90年代中期以来,在资金的充分供给、技术进步加速和投资增长体制瓶颈的弱化(政府放松对行业准入的管制)的作用下,供给能力加快增长,相反需求能力增长因受到许多中长期因素的制约而相对缓慢。这种供给增长和需求增长的潜在差距,并不一定会导致生产过剩,即技术层面的因素只是为产能过剩提供了可能性。
根本原因是经济增长方式不合理
首先,表现在地方政府干预投资和经济增长的能力过强,地方间形成恶性投资竞争,使产能扩张难以抑制。如果经济增长过度依赖于政府直接推动的方式不能根本扭转,那么,投资过度问题便难以避免。
其次,体现在许多产业的技术水平低、企业自主创新能力弱上。这使得企业的竞争主要体现在资源投入和产出的数量扩张,以及价格的竞争上,而不是集中在自主创新能力提高和质量的改善上。
其三,产业集中度不高,特别是许多行业由于体制方面的原因,在长期的市场竞争中仍无法实现资本和品牌的有效集中,如由于地方保护主义的存在及体制改革的滞后使得许多跨部门、跨行业、跨所有制的兼并重组难以实现,其结果往往是产业竞争过度。即一些技术和资本密集型产业难以形成垄断竞争的市场结构,结果必然是行业投资增长过度问题难以得到市场机制的自我校正。
最后,行政垄断与自然垄断结合或其他因素形成的“暴利效应”也使一些行业投资增长不断强化。如房地产业、钢铁、汽车都存在暴利因素,使得社会资金加倍地向这些部门流入,最终使这些行业产能过度扩张。其中一种情况是,行政垄断与自然垄断的结合,使一些社会公共产品供应不足,导致要素价格扭曲,如由于垄断因素的影响,铁路运输发展滞后,导致运力缺口较大,结果是:尽管煤炭供应快速增长,但因运力不足,煤价暴涨,并形成 “暴利”,而“暴利”会进一步诱导各地加大对煤炭行业的投资。
产能过剩
产能过剩痼疾
警惕结构性产能过剩
产能过剩病根在哪?
comment
编辑推荐
14 vi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