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0后”女生要嫁黄世仁是教育之罪?
10月14日,文艺评论家熊元义到华中师范大学和学生探讨流行文化,一位“90后”女生小谢说:“如果黄世仁生活在现代,家庭环境优越,可能是个外表潇洒、很风雅的人。加上有钱,为什么不能嫁给他呢?即便是年纪大一点也不要紧。”(10月15日《长江日报》)
黄世仁是个什么样的货色,想必读过《白毛女》的人都是非常清楚的。也正是因为黄世仁仗着自己有权有势,欺男霸女、荒淫无度才成为了多少年来人们所切齿唾骂的反面典型;也正是喜儿宁肯做孤魂野鬼也不愿遭受凌辱、不肯屈服权贵而获得了人们的同情与称颂。然而时值今日,对金钱的盲目崇拜使得越来越多的女孩在婚姻大事上放弃了自己的羞涩、腼腆,甚至是自尊,义无反顾地“舍身取钱”。——我想,或许这就是“90后”女生为什么不能理解喜儿的所作所为,为什么会直言不讳“为什么不能嫁给黄世仁”的原因之所在罢!
平心而论,对于“90后”女生要嫁给黄世仁的说法,笔者并不感到奇怪。当金钱的多少已经越来越成为衡量一个人成功与否的标准,人格的高下优劣反倒好像成了无关紧要的因素时,恐怕每一个女孩都不会愿意让自己的人生过得无声无息、淡如白水罢?!设若不是这样的话,那么“干得好不如嫁得好”是怎么成为经典的?“傍大款”是怎么成为时尚的?“做二奶”又是如何成为潮流的呢?
有人将“90后”女生要嫁给黄世仁责任再次推到了教育者的身上,说什么“这是教育失败所导致的结果。”对于这样的说法,作为教育者的我们固然不能全盘否定,但就在很多人为此痛心疾首并问罪于教育的同时,我们是否也可以问一句:女学生如此“沉沦”仅仅就是教育者的错吗?我们的社会难道就不应该承担一些责任吗?
有一位教授说,“问题出在青少年身上,但根子是在成人社会。”我想此话道出了问题的本源。学生不是生活在真空里,她们成天面对的是一些非常现实的生活状态,在她们每每遭遇困惑的时候,很多可以参照的案例就成了她们的借鉴的秘方。比如我们的媒体,几乎在不厌其烦地渲染着一种病态的生活观,情人、二奶等等故事充斥着无数报纸杂志的版面;再比如诸多类似“超女快男”等“一夜成名”娱乐节目,它们不仅毒化了这一代孩子的灵魂,同时也让中国人文、中国的忠孝诚信礼义等渐行渐远;又比如一些大学针对女大学生在处处遭遇性别歧视、处处遭遇求职碰壁的现实情况下而不得不开设“淑女班”,开创了试图把女大学生培养成富太太甚至“二奶”的先河。—— 时代在发展,传统的伦理道德也在不断地颠覆。富翁征婚的广告越来越多,每一个广告都能吸引成百上千的年青女性前来应征,其中不知夹杂了多少像喜儿一样贫寒女孩的“灰姑娘式梦想”。——其实,富翁们口袋里的“金钱”才是“90后”女生真正青睐的“嫁衣”!
无庸质疑,90后是对社会认识程度异常肤浅,并被宠坏的一代。他们有着超脱时代的人生观,人格上普遍有自恋倾向,自以为是,有极度的被关注欲望,喜欢张扬非大众化的、另类的个性。于是“90后是垮掉的一代”、“90后普遍脑残”就成为了人们痛心疾首的事情,并将其责任统统归咎到了教育者的身上。但在这个知识贬值,斯文扫地,道德滑坡,精神沉沦和思想麻醉的年代里,我们在对学生的行为感到不能理解,屡屡问罪教育的时候,为什么就不能更多地反思一下社会问题呢?女学生的道德缺失是一个女生或者一群女生能形成的吗?如果不是社会现象、社会问题、社会风气被各种声音包括媒体的过度说教、渲染、激化,这些原本可爱的女学生怎么会像被感染病毒一般,沦落到这样一种是非不清、黑白不分,丧失自我、丢弃尊严与人格的极端地步?教师痛心不及,却又遭受到了个方面的谴责。在这样的背景之下,教师能做的还有什么呢?
事实上,“90后” 女生要嫁给黄世仁的想法并非偶然,也谈不上“雷人”。当外来文化使我们丧失了中国博大精深的文化时,我们却不懂得从根源上营造一种主流的文化氛围,不懂得运用恰切的教育方式来换醒90后的良知,甚至还打着什么“宽容”、“兼顾”的旗号来迁就、纵容他们。在这样的背景之下,思想很不成熟的90后岂能不在各类不良信息的诱导下而深陷“金钱至上”的深渊?再者说了,设若大学毕业生就业问题不再是社会的最大问题,各有关部门都能想方设法、竭尽所能地增加就业岗位,设若我们的社会文明程度很高,都能为女大学生的就业与生存而惮心竭虑的话,还会有“90后女生要嫁给黄世仁”的闹剧上演吗?
“90后”女生要嫁给黄世仁的故事,无关教育问题。——实现民族的振兴,呼唤道德的回归是一个社会大问题。我们的社会应该做出一些更加有意义的反思,而不是抱怨教育的不力和教师的无能,更不能把责任推卸到教师或者学生本人身上。
(李吉明2009年10月17日于河南新乡 邮箱:[email protecte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