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你偷了吗-由开心农场偷菜游戏想到的


“今天你偷了吗?”随着“开心农场”等娱乐游戏风靡互联网,“偷菜”霎时蹿红网络,席卷网民生活。于是,“你‘偷’了吗?”代替沿用已久的问候语“你吃了吗?”而成为网友见面的招呼语。
  每天,起码有数以千万计的“菜农”在辛勤地种菜、偷菜,其中有年纪很小的小学生,有退休的老年人,有都市的白领阶层,有在外打工的农民工等等,各个年龄层次,各种职业的人员都有。而且,现在“偷菜”的队伍在不断地壮大,大有“蓬勃发展,不可遏止”之势,可谓千军万马,浩浩荡荡,何其壮也!
  这些“偷菜”的“菜农”,每天在“偷”与防“偷”中乐此不疲,有的甚至定闹钟半夜起床“偷”菜,有的研究出偷菜的“宝典”,有人还为偷菜谱写了开心农场偷菜歌。有人甚至为“偷菜”耽误了工作,被单位炒了鱿鱼。
  “开心农场”娱乐游戏魔力这么大,原因在哪里?富有童趣,缓解压力,让人产生成功感,等等。是它吸引网民的主要原因。这些我在这里不做讨论。
  我想说的是,很多网友,甚至实现中的同事、朋友,聚到一起时,都在眉飞色舞地谈论“偷菜”,交流“偷”技,炫耀“偷”绩。“偷”字已成了他们口头上频率最高的一个词。他们有没有想过一个问题:为什么“偷”起菜来一点也不觉得难为情?说起“偷”字一点也不觉得内疚呢?
  也许偷友们会说,“此偷非彼偷,偷菜不算偷”。这“偷”不是真正的偷,只是游戏而已。
  但对未成年的孩子们呢?该怎样解释“此偷非彼偷”呢?
  “开心农场”等娱乐游戏不只是面对成年人,也面对正处于模仿阶段的少年儿童。如果孩子们觉得网上偷点菜是好玩,不算“偷”,那现实生活中的“偷菜”算不算偷呢?如果不算偷,只是出于好玩,那么他们的道德观念就可能会产生了模糊——“偷菜”不算偷,偷钱,偷什么东西都不应算是偷。偷东西是不违法不犯法的,是人们可以接受的。那么,他们中的有些人很可能出于模仿而到街上偷东西——青少年发生的暴力事件很多是由于模仿暴力游戏的结果。这不是血的教训吗
  由此想起了孔乙己的“窃书不算偷”。在小说《孔乙己》中,鲁迅先生用他那犀利的笔墨,刻划出了一个被封建思想和封建科举制度毒害至深的腐儒、麻木的小知识分子形象。孔乙己发明了一个“孔氏定理”:窃书不算偷。自然,因其荒谬,与传统道德相违背,他成了人们的笑料,并挨了打。人们不会因为他的“窃书不算偷”的“名言”而饶恕他的。
  如果说孔乙己偷书偷来的只是自欺欺人的谬论和旁人的嘲笑,那么网友偷菜偷来的又是什么呢?
  在“偷菜”过程中,偷得了菜的人固然沾沾自喜,梦里也在发笑;被偷者心里不平衡,老想着怎么才能回偷别人的菜。不偷是笨蛋,偷了心里才塌实。多偷多得,多偷光荣。他们偷来的只是的寂寞无聊和做贼的刺激!
  可曾想到,这种扭曲的观念会影响青少年,让青少年产生不劳而获的思想:辛勤耕耘还不如去偷。而且,天天把“偷”字挂嘴边,很容易让人产生错觉------认为偷是很正常的,不偷的才不正常。“偷”的概念被模糊了,美化了。
  记得孩提时候,长辈们常用这些话教导我们:小时偷针,大时偷金。勿以恶小而为之。我们也一直崇尚“路不拾遗”的传统美德,羡慕古时候夜不闭户的那种淳朴的民风。为什么现在不把“偷”当一回事呢?
  试想一下,“偷”的概念深入人心,那将会是怎样的后果?
  “长偷下去,国将不国”,这会不会是危言耸听?抑或是我在杞人忧天?
  网络游戏的导向、媒体的宣传、成年人的言行对孩子都有很大的影响。作为成年人的我们,应多为后一代的健康成长着想。作为游戏软件的创造者,不要单单为了牟利,而不管游戏本身的消极影响,置传统的道德的观念于不顾;作为孩子的家长、长辈,应该正确引导他们认识虚拟和现实的区别,并且尽量少去玩这些游戏;作为媒体,应多给予正确的指引,对不利于培养少年儿童健康正确的思想的行为,要给予批评;总之,多考虑少年儿童的因素,尽量创设一个积极向上、健康有益的环境给孩子们。
  “今天你偷了吗?",为了还孩子们一个良好的成长环境,培养他们积极向上的传统道德观念,希望你能这样回答:“今天我们种了菜,但不会去偷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