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子思想批判》第3章第10节:对待礼制的相反态度


第三章:黄帝与老子哲学思想之比较

 
 
 
第十节 对待礼制的相反态度
 
 
 
在社会礼义教化方面,黄帝持积极态度,认为礼义教化是法治相依的必不可少部分;而老子对于礼义的社会教化则是持彻底的否定态度。现在,我们亦将两种言论摆在下面以行比较。
 
黄帝说:
主惠臣忠者,其国安。主主臣臣,上下不越距者,其国强。
行憎而索爱,父弗得子;行悔而索敬,君弗得臣。
使民同利,万夫赖之,所谓义也。
大庭氏之有天下也,安徐正静,柔节先定:良、温、恭、俭,卑约主柔,常后而不先。体正信以仁,慈惠以受人。端正勇,弗敢以先人。中情不捄,执一毋求。形于女节,所生乃柔,是谓之正德。
君子卑身以从道,智以辨之,强以行之,贵道以并世,柔身以待时,王公若知之。国家之幸也。国大人众,强之以始,身载于后。
——————————
 《黄帝经·经法·六分》。
 《黄帝经·称经》。 
 《黄帝经·十六经·前道》。
 《黄帝经·十六经·顺道》。
 
 
 
 
 
圣人不执偃兵,不执用兵。兵者,不得已而行。
不用辅佐之助,不听圣慧之虑,而恃其城郭之固,怙其勇力之御,是谓身薄。身薄则殆 ,以守不固,以战不克。
 
上面的一些引文中,事实上就包括了中国礼制中的仁、义、智、圣,温、良、恭、俭、让,仁者爱人,忠孝之道等类内容。
 
中国古典哲学思想理论是“天道”、“地道”、“人道”、“时变”四维一絷的思想理论体系,其最基本的理论是,认为凡事物都具有阴阳的不同属性,阳性者主动,阴性者主静,阳者显,阴者隐……阴阳异性事物之间存在的是:互相感应、互相吸引、互相交流、互相渗透、互为根本、互为依存、相对平衡的关系;而阴性与阴性、阳性与阳性的同性事物之间所存在的是:互相排斥、互相竞争、互相削弱、量变质变、物极必反、以及和合为一体的诸种规律。简言之,就是阴阳异性相引、同性相斥。
 
由于中国古典哲学产生于文字之前,因此,中国文字的产生之初就有中国古典哲学名词、术语中的所有文字,而且中国文字又受到了中国古典哲学思想理论的深刻影响,所以,学习中文的过程,就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接受一些中国古典哲学思想,这就是所谓“文以载道”的问题。因而,我们通过对中国古典哲学的研究,对于上古历史中社会制度的变革与中国古典哲学历史嬗变的研究,以及对古文字的分析等,就可以证明中国的传统伦理道德,都是依中国古典哲学理论用为修身的一个重要思想方法。比如,仁字之造,直接来源于中国古典哲学原始载体——卦画。卦画之中的八经卦是产生六十四别卦的一个重要环节,它以“天道”、“人道”、“地道”的“三”个层次,先组
—————————
 《黄帝经·称经》。
 
 
 
 
成八个最基本的卦画,如:
天道 
人道 
地道 
 
但是,这种图案只能产生出八个不同的图案画,只能表述“天地定位,风雷相薄(搏),水火相射,山泽通气”这样一个天地之间大化流行的哲理性框架,则不能表述天地之间的万事万物;更重要的是,不但天道、地道、人道这三方面各只有一画,或者有阴而无阳,或者有阳而无阴。同时,事物的变化中内因、外因、时变过程无法表述。以此八个基本图案作八八相重,得到六十四个不周的图案画后,这些问题就都解决了。如下图所示:
 

从下卦最下爻到上卦最上

爻为事物变化的时间过程
 
天道阴、阳 

 

人道阴、阳
地道阴、阳
 
“仁”字,正是依卦画哲理而造,如  是将《易》卦卦画竖置,天道阴阳、地道阴阳仍然依原卦画画出,而将中间代表“人道”的一部分变作“人”字。而 ④  则是
—————————
① 帛书《周易》。
② 一期《存》一·一零零八。
③ 一期《京》八四八。
④ 一期《前》一·四五·六。
⑤ 一期《存》一·一零零八。
 
 
 
 
 
种简化,在简化的基础上稍变即为 ,与现在的“仁”字相同。例如对《拾》二·一五的刻辞:           ,可释为:贞佑于多仁兄,而释为“贞佑于多介兄”,显然就不妥当。
 
由此原始字形释义:“仁”,指的就是敏而好学,求实辨证,自强不息,厚德载物,与时偕行,能够自觉地按客观自然规律办事的人,就是一个充满了仁爱之心,能够与人和谐相处的人,而非自私自利、因循守旧、逆天而行、不能容物的小人。所以,孔子说:“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又,“克己复礼为仁”中的“克己”,就是一种自律的思想方法,“复礼”是一种具体的道德标准,达到“仁”是其核心目的。这是中华民族形成古老的礼仪之邦的文化源头。黄帝、孔子所谈的“礼”,就是与人的社会道德修养方面紧密联系的,是文明礼貌之“礼”,其内容也就是仁、义、智、信、温、良、恭、俭、敦、敏、诚、惠、让、谦、和、善、等为实质。一句话,是讲如何学哲学而进行思想改造,以更好地体现文明礼让,以达到全社会上的人们在生活中都互相尊重、互相关爱,是要求人们讲信修睦,以和为贵,和谐相处,团结奋斗的“礼”。
 
轩辕黄帝是极其重视社会道德教育的。他认为,家庭、社会伦理道德,都是以中国古典哲学理论为依据,结合社会生活实际而提出来的。因此就说:“凡论,必以阴阳为大义……主阳、臣阴,上阳、下阴,男阳、女阴,父阳、子阴,兄阳、弟阴,长阳、少阴……言阳、默阴,予阳、受阴。诸阳者法天,天贵正。过正曰阴,阳极失当,极乃反;诸阴者法地,地之德安徐正静,柔节先定,善于不争。此地之度而雄之节也。”这同《易》
——————————
 《论语·雍也》。
 
 
 
 
 
经强调的法以天地,彰明道德,天行健,健而主动,君子以自强不息,学以聚之,问以辨之,宽以居之,仁以行之,主以中正,善世而不伐,德博而广化。以及地势坤,君子效坤而宽厚,宽厚以载物,顺天化育,德合无疆,柔动也刚,至静德方,安土敦乎于仁的道理是一致的。
 
所以,按着天主动,地主静,阳主予,阴主受,阳主刚正,地主宽厚的理论,一切社会伦理道德观点也就顺理而成章了,这就是:为君者要仁,做臣子要忠。主不惠则臣不忠,主不正则臣不敬。为君者,如不能明正教臣以忠正之义,则臣不知中正治国而以事其主。同样的道理,父虽生子而不养,或虽养而不教,不能尽为父之责,则子不知为人之道,为子之义,德行之方,就不可能以人子之道以事其父,而孝敬之。这就是“君不君则臣不臣,父不父则子不子”的正确义涵。故黄帝强调“观国者,观主;观家者,观父。”至于治国者对待人民,其“父母之行备,则天地之德也”。总归起来,轩辕黄帝的社会道德观点是:父慈子孝,兄友弟恭,上下有序,主惠臣忠。夫妻互爱,性异相成,阴阳相感,天下和平。居则有法,动则循名,惠慈以爱人,好德而不争。
 
        黄帝之所以重视社会伦理道德建设,是认为在治国之中,德治与法治,是一个事物的两个方面,是互依互补的。这就是他“刑德相养”的著名理论。
 
        “刑德相养”中之“刑”,泛指法律;“德”之所指,就是社会道德。“道生法”,就是国家制度产生之后,为了保证人类的社会生活公平、公正、有序地不断走向文明化的更高程度,将人类社会生活中必须遵从的客观自然规律,以条文的形式规定出来,以国家机关规范人们的行为,并强制实行之;道德,是学道(哲学)明白了客观自然规律而为心得,以之自省、自律、自制。所以,法治与德治相辅相成,是互为影响,本质一致而不可偏废的。其论曰:“天德皇皇,非刑不行;穆穆天刑,非德必倾。刑德相养,逆顺乃成。刑晦而德明,刑阴而德阳,刑微而德彰。其明者以为法,而唯道是行。”
 
       而老子为了推销其统治术,则既反对以法治国,又反对以德治国,只欣赏自己的“术”治之法。所以,他就说:
上德不德,是以有德;下德不失德,是以无德。上德无为,而无以为;下德为之,而有以为。上仁为之,而无以为;上义为之,而有以为;上礼为之,而莫之应,则攘臂而扔之。故失道而后德,失德而后仁,失仁而后义,失义而后礼。夫礼者,忠信之薄,而乱之首;前识者,道之华,而愚之始。是以,大丈夫处其厚,不居其薄;处其实,不居其华。故,去彼取此。
 
老子为了反对社会伦理道德,在这里又玩起了他一贯使用的随意变换概念的滥招:没有任何因果依据、不符合事物逻辑的直接概念改变,有等于无,无变为有——上德不德,是以有德;下德不失德,是以无德。
 
接下来,为了提出治国之“上”者,不要提倡“仁、义、礼、智”,又说:“上德无为,而无以为;下德为之,而有以为。”其本意原是想说明为“上”而治国者,你只要“无为”就能够达到“无为而治”,天下平安无事;自古上行下效,如果为“上”而施治者,你要提倡什么仁义道德,那么,接受统治的为“下”者也跟着提倡,他可就“有以为”了。如此,统治者的提倡有
——————————
 《黄帝经·十六经·姓争》。
 《老子·第三十八章》。
 
 
 
 
为就会无以为,而受统治为之,则“有以为”,他就有可能“犯上作乱”天下就要大乱了!如此老子就推出了他下面的主张:
上礼为之,而莫之应,则攘臂而扔之。故失道而后德,失德而后仁,失仁而后义,失义而后礼。夫礼者,忠信之薄,而乱之首;前识者,道之华,而愚之始。是以,大丈夫处其厚,不居其薄;处其实,不居其华。故,去彼取此。
 
老子为反对礼义教化而行诡辩,早已陷入逻辑混乱之中:
上德不德,是以有德。 (上无变有)
下德不失德,是以无德。(下有变无)
上德无为,而无以为。 (无等于无)
下德为之,而有以为。 (有等于有)
 
       这证明,老子根本就没有学懂、弄通中国古典哲学思想理论体系,而是利用其“国家图书馆长”之便,读了一些古典,特别是《黄帝经》,然后抄袭《黄帝经·道原经》的一些哲学用语,机械地理解“四时日月,星辰云气,跂行蟯动,带根之徒,皆取以生,道弗为少。皆反焉,道弗为多”句中“皆反焉”三字,将中国古典哲学简单化地理解为唯一的一种“物极必反”规律,而强作“道德”之说,公开反对黄帝的一系列治国理论。然而,“道也者,通乎无上,详乎无穷,运乎诸生。是故,辩于一言,察于一治,攻于一事者,可以曲说,而不可以广举。”学之不通,知之不精,强以为圣,只能自吹,曲说,强辩,乃至游戏语言,玩弄文字技巧,不陷入一系列的逻辑混乱之中,岂不怪哉?
 
中国古典哲学思想理论,是博大精深的。其之所以博大,
—————————
 《管子·宙合》。
 
 
 
 
 
是由于其有着一个阴阳异性相引、同性相斥,一个相对的一系列不同客观自然规律的论证,以及天道、地道、人道、时变的思想理论体系;中国古典哲学之所以精深,是由于其每一个理论观点都是从客观自然规律的深入研究、系统总结之中提出来的。因此,每一个观点都有其特定的含义,其诸种观点之间亦是相互制约的,故不能作随意性的胡乱解说。
 
而老子不懂中国古典哲学理论体系,将中国古典哲学在一定条件下的“物极必反”规律,看作是自然界唯一的、普遍的事物规律而作解说,除此之外,其它阴阳异性互感、互引、互动、互交、互渗、互根、互依,以及同性相斥、竞争、量变引起质变、时变、数度、睽违、和合为一,乃至天道、地道、人道,随着时变而体现出来的互为影响、制约关系都统统不了解。在这种情况下,老子一书为了反对黄帝的一系列治国理论,强为之说,强为之辩,充满了诡辩式的谎言与文字游戏,也就成其为一种必然了。
 
中国之所以成为悠久的礼义之邦,文明古国,就是重视礼义教化之功,并形成制度的结果。反对礼义,叫嚷要“攘臂而扔之”!其暴露出的,不正是一付反对社会文明的嘴脸么?在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物质文明的今天,反对礼义道德的提倡,难道还不是一种反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