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章 推拿常用诊断方法
推拿疗法的适应范围广,涉及伤、外、内、妇、儿各科疾病,临床上在检查和治疗过程中强调以中医基础理论为指导,结合现代医学的基本理论,通过四诊及必要的物理检查,实验室检查等手段,全面了解患者的全身情况和局部症状,运用八纲辨证,气血津液辨证,卫气营血辨证,六经辨证并结合解剖、组胚、生理、生化等方面的知识,对疾病进行综合分析,得出正确诊断,并在此基础上,以辩证施治和辨病施治相结合的原则为指导,选择相应的治疗部位和手法进行治疗。
望诊和触诊是推拿临床诊断的重要手段,本章分头面、胸腹、脊柱、上肢和下肢五个部分。 望、闻、问、切的一般内容,可参阅中医诊断学。望诊和触诊是推拿临床诊断的重要手段,本章分脊柱、上肢和下肢三个部分叙述。
第一节 脊柱检查
一、望诊
脊柱部的望诊,首先要注意脊柱的生理曲线是否改变,脊柱有无畸形。正常脊柱有四个生理弯曲,即颈椎前凸、胸推后凸、腰推前凸和骰尾椎后凸。一般取站位和坐位检查。坐位检查可排除下肢畸形对脊柱曲线的影响。观察姿势有无异常,如脊柱侧弯或倾斜、驼背、腰前凸增大或减小,骨盆歪斜等。脊柱前凸畸形多由于姿势不良或小儿麻痹症。脊柱后凸畸形,表现为成角如驼峰状,多见于佝偻病和脊柱结核;后凸畸形为圆弧状、姿势强直,多见于类风湿性脊柱炎;老年人后凸畸形多在胸椎一段。脊柱侧突畸形大多由于姿势不良、下肢不等长、肩部畸形、腰椎间盘纤维环破裂症,麻痹症及慢性胸腔或胸廓病变;姿势不良引起的侧突畸形,可在平卧及弯腰时消失。
望诊时还要注意皮肤颜色、汗毛和局部软组织肿胀情况。如背腰部不同形状的咖啡色斑点,反映了神经纤维瘤或纤维异样增殖综合征的存在;腰骶部汗毛过长、皮肤色浓,多有先天性骶椎裂;腰部中线软组织肿胀,多为硬脊膜膨出;一侧腰三角区肿胀,多为流注脓肿。
二、触诊
取站位或卧位。沿棘突、棘间、椎旁寻找压痛点。肩肿骨内上角相当第2胸椎平面,肩呷骨下角相当第7胸椎平面,第12肋与胸椎交角相当第12胸椎,骼峪最高点的连线相当第4腰椎棘突,骼后上棘连线相当腰骰关节,而骶髂关节在骼后上棘下方,相当第2骰椎平面。
检查脊柱部压痛点,要分别浅、深压痛和间接压痛。浅压痛表示浅部病变,如棘上、棘间韧带等浅层组织。深压痛和间接压痛表示深部病变,如椎体、关节和椎间盘等组织。腰背邵的软组织劳损,大多能在病变部位找到肌痉挛和压痛。如棘间韧带劳损在棘突之间有压痛;棘上韧带劳损在棘上有压痛,腰肌筋膜劳损多在第三腰椎横突旁有压痛和肥厚感,或见肌痉挛,或见有索状结节;腰背肌劳损该肌可有痉挛,在该部肌肉的附丽区有压痛,颈,腰椎间盘纤维环破裂症,在病变椎问盘的棘突问及两旁有深压痛和放射痛。如果腰部只有疾痛,压痛点不明确,或者根本没有压痛点,用拳叩击腰部反觉舒适,往往是子宫后倾、肾下垂、神经衰弱等的症状性腰痛。背腰部的压痛点,亦应注意区别是否为内脏疾病在背腰部的反射性疼痛点。如心脏疾患有时可在右侧心俞处有压痛,肝、胆疾患则可表现为右侧肝、胆俞处压痛。因此临床上必须注意详细、全面地诊察。
三、活动
正常脊柱有前屈、后伸、左右侧屈及旋转的功能。
颈椎正常活动幅度如下:前屈:35° 后伸:35°
左右侧屈:45° 左右旋转:30---45°
腰椎的正常活动幅度如下:前屈:90 ° 后伸:30°
左右侧屈:20°左右旋转:30°
四、特殊检查
1、压顶、扣顶试验(椎间孔挤压试验)
患者正位,医者用双手重叠按压患者头顶,并控制颈椎在不同角度下进行按压,如引起项痛和放射痛者为阳性,说明颈神经根受压。正坐时,用拳隔手掌叩击患者头部,如引起颈痛并有上肢串痛和麻木感;或引起患侧腰腿痛,均属阳性,提示颈或腰神经根受压。
2、臂丛神经牵拉试验
患者颈部前屈,医者以一手抵住患侧头部,一手握患肢腕部,反方向牵拉,患肢有疼痛或麻木感为阳性,提示臂丛神经受压。
3、屈颈试验
患者仰卧,主动或被动屈颈1~2分钟,引起腰腿痛为阳性,提示腰部神经根受压。
4、挺腹试验
患者仰卧,将腹部挺起,腰部及骨盆离开床面,同时咳嗽一声,如引起腰腿痛为阳性,提示腰部神经根受压。
5、双膝双髓屈曲试验
患者仰卧,医者将患者屈曲的两下肢同时压向腹部,如活动受限、疼痛,提示腰骰或髓关节病变。将一侧屈曲的下肢压向对侧腹部弓;起骶髂关节疼痛,说明有骶髂韧带损伤或关节病变。
6、骨盆分离或挤压试验
患者仰卧,医者用两手分别压在两侧骼骨翼上,并用力向外按(分离)或向内挤压。有疼痛者为阳性。提示骶髂关节病变,或骨盆骨折等。
7、“4”字试验
患者仰卧,健侧下肢伸直,患肢屈曲外旋,使足置于健侧膝上方,医者一手压住患侧的膝上方,另一手压住健侧骼前上棘,使患侧骶髂关节扭转,产生疼痛为阳性。如无髓关节病变即为骶髂关节有病变。
8、腿抬高和足背屈试验
患者仰卧,两腿伸直,在保持膝关节伸直的情况下,分别做直腿抬高动作。测量抬高时无痛的范围(抬高肢体与床面的夹角)。有神经根受压时,可出现直腿抬高明显受限,一般多在60度以下,即出现受压神经根分布区的疼痛,为直腿抬高试验阳性。然后将下肢降低5~10度至疼痛消失,并突然将足背屈,坐骨神经痛再现为阳性。后者较前者对腰椎间盘纤维环破裂症的诊断更有临床价值。因为髂胫束及腘绳肌紧张时直腿抬高试验亦可出现阳性。而足背屈试验阳性是单纯坐骨神经受牵拉紧张的表现。
9、床边试验
患者仰卧,患侧臀部靠床边,健侧下肢屈膝屈髋,以固定骨盆。医者将其患肢移至床外,并使之尽量后伸,使骶髂关节牵张和移动。若骶髂关节疼痛,则提示有病变。
10、跟臀试验
患者俯卧,两下肢伸直,肌肉放松。医者握其足部,使足跟触到臀部。如腰骶关节有病变,则引起腰骶部疼痛,骨盆甚至腰部也随着抬起。
第二节 上肢部
一、肩部
临床上有些内脏疾病,可以通过神经反射表现为体表某些区域疼痛,因此遇到肩部疼痛的病人,首先要排除因内脏疾病而引起的疼痛,如左肩疼痛要排除心脏疾病;右肩疼痛要排除肝胆疾病。另外有些肩痛是由于颈椎病而引起的,称之为“颈肩综合征”。所以对肩部疼痛进行整体检查是十分必要的。
( 一)望诊
肩部的望诊必须两侧对比检查。检查时,两肩都要裸出,对比两肩是否等高,外观其皮肤颜色情况,肩部有无畸形肿胀、窦道肿块及静脉怒张,对比两侧三角肌的发育及锁骨上、下窝的深浅是否对称,肌肉有否萎缩;然后检查背面,对比两肩肿骨高低是否一致,肩肿骨内缘与脊椎距离是否相等,肩肿冈的上下肌肉有无萎缩。还要借助肩关节主动或被动运动来观察其肌肉及关节的形态和功能状况,如果发现两侧不对称,则应进一步检查。若肩肿骨高耸,多为先天性肩肿骨高耸症;若肩肿骨内缘向后突起,尤在用手抵墙时更为明显,则为前锯肌瘫痪,又称翼状肩;对于急性损伤患者,如果在肩后部有明显肿胀,则提示可能有肩关节脱位或肩肿骨骨折。三角肌膨隆消失成“方肩”,多提示肩关节脱位。对比两肩,看锁骨外端是否高突,患肩是否向下、前、内移位,前者说明肩锁关节脱位或锁骨外端骨折,后者则为胸锁关节脱位或锁骨骨折。
(二)触诊
肩部触诊,首先要了解肩部的正常解剖结构、活动幅度及其骨性标志。肩峰在肩外侧最高点骨性突出处;其下方的骨性高突处为肱骨大结节;肩峰前方为锁骨外端;锁骨外、中交界处的下方一横指、肱骨头内上方为喙突。
触诊时,用拇指详细地按压检查,寻找压痛点,并注意关节结构是否正常,活动时有无异常状态及摩擦音等,并应注意排除骨折。对肩部压痛点,须和肩关节功能检查结合,来判断病变的部位。如压痛点在肩峰前下方,一般是肱骨小结节附近的病变;压痛点在肩峰外侧,多见于肱骨大结节附近的病变。
在望诊时如发现两侧上肢不等长,肌肉萎缩,需进行测量。上肢的长度一般测量从肩峰至肮骨外踝或尺骨茎突的距离,两侧对比;测量上肢周径时一般选择两臂相应的部位,并标明该部位距肩峰或尺骨鹰嘴突的长度。
(三)活动
肩部活动功能检查时,应固定肩肿骨下角,避免肩胛骨一起参与活动造成假象,因为上臂上举动作不仅仅是肩关节的运动,而是肩关节屈曲或外旋到最大幅度的基础上,再加上肩胛骨旋转的结果。
肩关节的正常活动幅度如下:
前屈:90° 后伸:45° 外展:180° 旋内:70°~90°
(四)特殊试验
1、搭肩试验(杜加试验)
正常人手搭于对侧肩部时,肘关节可以紧靠胸壁,而杜加试验阳性时,可见到当手搭于对侧肩部时,肘关节不能靠紧胸壁,提示有肩关节脱位的可能。
2、骨性三角检查
肩峰、喙突和大结节三点组成三角形。脱位时,因大结节位置变动,故所成三角形与对侧不同。
3、肩关节外展试验此试验对于肩部疾病能作大致的鉴别。
①肩关节功能丧失,并伴有剧痛时,可能为肩关节脱位或骨折。
②肩关节炎时从外展到上举过程皆有疼痛。
③外展开始时不痛,越近水平位时肩越痛,可能为肩关节粘连。
④外展过程中疼痛,上举时反而不痛,可能为三角肌下滑囊炎。
⑤从外展至上举60~120°范围内有疼痛,超越此范围时反而不痛,可能为冈上肌肌腱炎。
③外展动作小心翼翼,并有突然疼痛者,可能为锁骨骨折。
4、肱二头肌长头腱试验
①肩关节内旋试验:让患者主动作肩极度内旋活动,即在屈时位,前臂置于背后,引起肩痛者为阳性,说明肱二头肌长头腱鞘炎。
②抗阻力试验:患者肘关节用力屈曲;医生手握患者腕部,对抗用力,使患者肘关节伸直,若患者疼痛加剧,为抗阻力试验阳性、说明肱二头肌长头腱鞘炎。
二、肘部
(一)望诊
肘部望诊需两时裸出、两侧对比检查,首先观察肘关节的轮廓有元肿胀和变形。
轻度肿胀时,仅见鹰嘴侧窝鼓起,严重肿胀时,整个肘部粗大,甚至时横纹消失;棱形肿胀,多属慢性关节炎症;一侧肿胀常因肢骨内上躲或外上髁骨折所致。神经麻痹时,可引起广泛的肌萎缩。
正常肘关节伸直位时,有5~7°的携带角,一般女性比男性度数稍大。携带角增大为时外翻,减小或前臂尺偏则为时内翻。
肘关节的形态如有改变,应注意有否骨折和脱位。肘关节脱位或踝上骨折时,患肢常处半屈时位;肱骨踝上伸直型骨折或肘关节后方脱位时,鹰嘴后突明显;小儿挠骨小头半脱位者,以前臂旋前畸形多见。
(二)触诊
肱骨内侧髁和尺骨鹰嘴是肘关节触诊的重要骨性标志。此三点所构成的“肘直线”和“肘三角”有无改变,对鉴别肘关节脱位和骨折有实际意义。触诊时要注意压痛点的位置。肱骨外上髁有前臂伸肌群附着,外上髁炎时(网球时),该处压痛明显;肱骨内上髁有前臂屈肌群附着,也可因炎症而有明显压痛;鹰嘴部可因骨折或滑囊炎等而有压痛或肥厚感;挠骨头可于时后挠侧窝处触及,同时旋转前臂,可触到挠骨头转动的感觉,骨折时此窝鼓起井有压痛;尺骨喙突在时前不易摸到,需要以拇指在时前深压,骨折时该处可有压痛;尺神经位于时后尺侧,如尺神经有病变,局部可有肥厚感,并有压痛和串麻等现象。肱骨外上髁。内上髁、挠骨小头和鹰嘴骨折时,除局部肿胀和压痛外,可触到骨擦感和异常活动。若前臂外展或内收活动受限,则表示内外侧前臂屈、伸肌起点或侧副韧带的损伤,或内外上髁撕脱骨折。肘关节脱位或骨折时,可出现异常的外展和内收活动。
(三)活动
肘关节活动以屈伸为主,活动的关节主要在肱尺关节。前臂的旋转则依赖于尺挠上、下关节和骨间膜的相互活动。肱挠关节虽参与屈伸和旋转活劝,但处于次要位置。肘伸直位无侧方活动,但当侧副韧带损伤时,会出现异常的侧方活动。
肘关节的正常活动幅度如下:
屈曲:103~15° 旋内:90° 旋外:90°
(四)特殊检查
1、网球时试验[密耳(Mill)试验]
前臂稍弯曲,手半握拳,腕关节尽量屈曲,然后将前臂完全旋前,再将肘伸直。如在肘伸直时,肱挠关节的外侧发生疼痛,即为阳性。
2、前臂屈、伸肌紧张(抗阻力)试验
①患者握拳、屈腕,检查者以手按压患者手背,患者杭阻力伸腕,如时外侧疼痛则为阳,提示肱骨外上髁有炎性病灶。
②患者伸手指和背伸腕关节,检查者以手按压患者手掌,患者抗阻力屈腕,时内侧痛为阳性,提示肱骨内上髁的病变。
3、肘三角肱骨内、外上踝和尺骨鹰嘴三者关系,在伸肘位呈一直线,在屈肘位构成一等腰三角形。称为肘三角。时后脱位时,肘三角即失去正常关系。
三、腕掌指部
(一)望诊
手的自然体位(休息位)是自然半握拳状态,犹如握茶杯姿势,手部各组拈抗肌张力相互平衡。腕关节背屈约10~15°,井轻度尺偏,拇指处于对掌位,轻度外展,指腹接近或触及食指远侧指间关节的挠侧缘。其它各指的掌指关节和指间关节均呈半屈位,食指屈曲较小,越向小指屈曲越大。食指轻度向尺侧倾斜,小指轻度向挠侧倾斜。当手部受伤,由于肌力不平衡,即可出现手部功能位的异常。
腕掌指部的望诊应强调两侧对比检查,观察骨的轮廓有无畸形、软组织有无肿胀及肌萎缩等。
挠骨远端骨折可见到银叉状畸形或枪刺状畸形。远端尺挠关节脱位时尺骨茎突向背侧凸出。非急性损伤所引起的畸形多为神经血管损伤所致。挠神经损伤出现腕下垂;正中神经损伤,拇指不能作对掌外展动作,拇指和食指不能弯曲,亦不能过伸,大鱼际萎缩,呈猿手畸形;尺神经损伤后,拇指不能内收,其余四指不能作内收和外展运动,第四、五手指指掌关节不能屈曲,远端指间关节不能伸直,骨间肌、鱼际肌萎缩,呈爪形手。此外,前臂屈肌群缺血坏死,疤痕挛缩所引起的缺血性挛缩患者也可有爪形手畸形。因骨间肌收缩,骨折端向背侧成角。近节指骨骨折或中节指骨骨折时(骨折线位于屈指浅肌腱止点远端),骨折端向掌侧成角。未节指骨基底部骨折或伸肌脏远端断裂时,手指未节呈下垂位。
此外还应注意软组织肿胀的部位和范围。鼻烟窝处饱满多为舟状骨骨折。两侧近端指间关节呈对称性梭形肿胀,多为类风湿性关节炎。沿肌腱的肿胀多为腱鞘炎或肌腥周围炎。整个手指呈柞状指,多为肺原性心脏病、支气管扩张或发绀型先天性心脏病等疾患。
手指震颤,多见于甲状腺功能亢进、震颤麻痹、慢性酒精中毒等。震颤性麻痹患者,运动时震颤减轻或消失,静止时出现。如震颤轻微,可叫病人闭眼,双手前平举,在其双手背上放一张纸,可见到纸的抖动。
三岁以下的婴幼儿疾病,望指纹(在食指掌面挠侧的浅表静脉)的颜色可作为辨别病情轻重的参考。食指第一节为风关,第二节为气关,第三节为命关。正常指纹,色呈浅红,隐现于风关之内。如纹色鲜红为感受外邪,色紫为热感,色青为惊风,色淡多属虚寒证。纹色见于风关为病轻,至气关为病重,透过命关则病笃。
(二)触诊
腕掌指部的触诊应注意压痛点肿块和叩击痛,桡骨茎突处压痛,多系拇短伸肌、拇长展肌腱鞘炎;掌指关节掌侧处压痛,多见于第1、2、3、4指腱鞘炎。掌侧腕横纹中央区压痛且伴手指放射痛和麻木感,为腕管综合征,提示正中神经受压;“鼻烟窝”肿胀和压痛,表示舟状骨骨折。下尺桡关节处压痛,尺骨茎突高凸且有松弛感,为下尺挠关节分离;远侧和近侧指间关节侧方压痛或伴有侧向活动,为侧副韧带损伤。腕掌部的骨折多在骨折断端有明显肿胀、压痛、畸形和骨擦音,轴心叩击痛,临床上应仔细检查。
腕部背侧触及局限性肿块,且肿块可顺肌腱的垂直方向轻微移动,但不能平行移动者,通常为腱鞘囊肿。
(三)活动
腕关节的正常活动幅度如下:
内收:15~20 ° 外展:30~40°
背伸 :30~60° 掌屈:50~60°
(四)特殊检查
1、握拳试验
患手握拳(拇指在里、四指在外),腕关节尺偏,桡骨茎突处疼痛为阳性,提示桡骨茎突狭窄性腱鞘炎。
2、屈腕试验
将患者腕关节极度屈曲,即引起手指麻痛,为腕管综合征的体征。
第三节 下肢部
一 髋部
(一)望诊
首先要患者脱去外衣行走,前面要注意两侧骼前上棘是否在同一水平,两侧骼部是否对称。然后观察下肢有无过度内收汐卜展和短缩等畸形。
侧面要注意大腿有无屈曲畸形,特别是有无腰椎过度前凸。如不注意腰椎过度前凸,就很容易忽视关节轻度前屈畸形。
望后面时,可先属患者健侧下肢负重,另一侧下肢屈曲抬起,正常情况下,由于负重侧的俄外展肌群的收缩,使另一侧骨盆向上倾斜高于负重侧。臀中肌麻痹或髋关节脱位(陈旧性)时,当患侧下肢负重,健侧下肢屈曲抬起时,非但不能使健侧骨盆向上倾斜,反而低于负重恻,称站立屈髋屈膝试验阳性。
髋部望诊还应注意肿胀和肿块。髋关节肿胀可见到腹股沟饱满;臀部的异常丰满,常反映髂骨本身病变。髋关节外上方突起,多由先天性脱位或半脱位引起;而外下方肿胀多属大转于病变或因腰骰部感染脓液流注引起。大腿内上方肿胀,除耻骨或小转子病变外,也应考虑流注脓肿。婴幼儿双侧臀皱壁不对称,常提示先天性髋脱位。
(二)触诊
病人仰卧,检查者两拇指用同样力量触压两腹股沟韧带中点下2cm处,观察病人的反应。或用拳叩击大转子或足跟,若引起髋关节痛,说明髋关节有病变。外侧大转子浅表压痛,往往提示大转子滑囊炎。对髋关节的活动痛须仔细检查,判定其疼痛的位置。检查旋转痛有两种方法:一种是髋关节伸直旋转试验,以检查关节面摩擦痛;另一种为髋关节屈曲旋转试验,髋关节屈曲位时,骼腰肌松弛,如有轻微旋转即出现疼痛,则为关节面摩擦痛,可以排除骼腰肌的牵扯痛;如小幅度旋转尤疼痛,幅度增大时出现疼痛,提示髂腰肌等软组织的病变。
如发现下肢不等长,肌肉有萎缩,须进行测量,下肢长度应测量从骼前上棘至股骨内踝或内踝的距离。
(三)活动
髋关节有屈曲、后伸、内收外展、内旋和外旋的活动功能。髋关节的正常活动幅度:
屈曲:130~140° 后伸:10~30° 外展:45~60° 旋 内:40~45° 旋 外:30~45°
(四)特殊检查
1、髂前上棘与坐骨结节连线检查
患者侧卧,患侧向上,屈髋至90~120°。,使髂前上棘与坐骨结节在一条直线上。正常情况下,大转子的尖端应在此线以下,超过此线1cm,提示大转子向上移位。
2、掌跟试验
患者仰卧,下肢伸直,足跟放在医者的掌面上。正常情况下,下肢呈中立位直竖在掌面上。但股骨颈骨折、髋关节脱位或截瘫患者,则足倒向一侧呈外旋位。
3、髋关节过伸试验
患者俯卧,两下肢伸直。医者一手压住其骰后部以固定骨盆,另一手提起患侧小腿,使髋关节过伸,如髋关节或骶髂关节有病变,用力后伸时,则骨盆随之抬起,髋或骶髂关节疼痛。
4、髋关节屈曲试验(托马氏征)
患者仰卧,将健侧髋、膝关节极度屈曲,置骨盆于前倾体位,患髋即表现出屈曲畸形,大腿与床面的夹角即为畸形角度。
5、足跟叩击试验
患者仰卧,两下肢伸直。医者用一手将患肢抬起,另一手以拳击其足跟。若髋关节处疼痛为阳性,常提示髋关节病变。
6、屈膝屈髋分腿试验
患者两下肢屈曲外旋,两足底相对,两下肢外展外旋。股内收肌综合征患者,大腿不易完全分开,若被动分开即产生疼痛。
二膝部
(一)望诊
观察膝部有无畸形。正常膝关节仅有5°的过伸,过伸超过5°为后翻畸形(或膝反张)。不能伸直则为屈曲畸形。正常情况下,大腿和小腿有5°~8°的轻度外翻,如外翻超过或者小于5°~8°,则为外翻或内翻畸形。其次应观察膝关节是否肿胀。轻度肿胀表现为两膝眼饱满,严重时上滑囊及整个膝周均隆起肿大。髌上滑囊区的肿块可能是滑囊炎、关节积液。腔骨和股骨踝部及干髋端的肿大可能是骨肿瘤。瞩窝肿块一般为胭窝囊肿。胜骨结节肿大可能是骨软骨炎。膝部棱形肿胀(鹤膝),多因膝关节结核或类风湿性关节炎所致。
股四头肌内侧头力量最强,是完成伸膝动作最后10~15°的主要肌肉,任何膝关节疾患,只要引起膝关节运动障碍,股四头肌内侧头即很快萎缩。因此,此肌萎缩与否对判断膝关节有无病变有较大意义。
(二)触诊
膝部常见压痛点说明如下:
(1)髌骨连缘 髌骨软化症。
(2)髌韧带两侧 髌下脂肪垫损伤。
(3)关节间隙 半月板损伤。
(4)胫骨结节 胫骨结节软骨炎。
(5)侧副韧带附着点 侧副韧带损伤。
(6)髌骨下极 髌下韧带病。
此外,检查肿块也是触诊的一个重要内容,检查时应进一步鉴别其性质、压痛,有否波动感、乒乓球感,或搏动感等。骨折时局部压痛明显,还可触及断端,异常活动和骨擦音。
(三)活动
膝关节有伸展、屈曲功能,膝关节的正常活动幅度如下:
屈曲:120~150°
膝关节被动活动受限,常提示膝关节的病变,如膝关节伸直痛多见于关节面的病变,屈曲痛是膝关节水肿或滑膜炎的表现。过伸痛和极度屈曲痛可见于半月板损伤、髌下脂肪垫肥厚等。
此外,检查膝关节的主动活动,可测知股四头肌伸膝力和腘绳肌屈膝力。
(四)特殊检查
1、浮髌试验
患者平卧,患肢伸直放松。医者一手将髌骨上方髌上囊内液体向下挤入关节腔;另一手食指按压膑骨,一压一放,反复数次。如有波动感即表示关节腔内有积液。
2、侧向活动试验
患者仰卧,患膝伸直,股四头肌放松,作膝关节被动内翻或外翻活动,正常时无侧方活动,亦无疼痛。如韧带完全撕裂,则出现侧方异常活动;如韧带拉伤或部分撕裂则引起疼痛。
3、抽屉试验
患者仰卧,屈膝至90°位,肌肉放松,医者双手握小腿上端将其向前和向后反复拉推。正常时无活动,如向前滑动,提示前交叉韧带损伤;向后滑动,则表示后交叉韧带损伤。
4、膝关节旋转试验
患者仰卧,医者一手扶膝部,另一手握踝,将膝关节作被动屈伸活动,同时内收内旋或外展外旋,引起响声或疼痛时为阳性,为半月板损伤。
5、研磨试验
本试验是鉴别侧副韧带损伤与半月板破裂的方法。患者俯卧,髋关节伸直,患膝屈曲90°,医者将其大腿固定,用双手握住患足,挤压膝关节,并旋转小腿,引起疼痛者为阳性,提示半月板损伤;反之,将小腿提起,使膝关节间隙增宽,并旋转小腿,如引起疼痛,则为侧副韧带损伤。
6、膝反射
坐位检查时,病员坐于床沿,双小腿自然悬挂,在卧位时病人仰卧,检查者以左手托起其膝部,使稍屈曲,约20~30°,然后轻叩膝下股四头肌膊,反应为伸膝动作,其反射中心在L2,L4。
三 踝部
(一)望诊
观察有无畸形,如足下垂(马蹄足)、跟足(仰趾足)、内翻足汐卜翻足、扁平足和高弓足,有无肿胀、皮下瘀血等,内外踝处肿胀、背屈剧痛,可能为踝骨骨折;踝下凹陷消失,跟骨增宽,跟腱止点处疼痛,可能为跟骨骨折;内外踝下方及跟腱两侧的正常凹陷消失,兼有波动感,可能为关节内积液或者血肿;肿胀局限于一侧,多见于侧副韧带损伤。足后部肿胀多属跟腱炎、滑囊炎、骨质增生等。
(二)触诊
踝部软组织较薄,往往压痛点就是病灶的位置。踝、足部压痛点多位于关节间隙,以及骨端和肌腥附着处,如内外踝及其下方的侧韧带、舟骨内缘,跟腱附着处,第5趾骨基底部,足底跟部,第1j乃厢骨头等。而其中跟骨压痛点的诊断价值最大。
如果压痛在跟胜上,可能是腱本身或腥旁膜的病变;在跟艘的止点处,可能是跟艘后滑囊炎勺口果8~12岁儿童,跟部后下方压痛,可能是跟骨骨髓炎(塞涅病)。压痛点在跟骨的路面正中偏后,可能是跟骨棘或脂肪垫的病症,靠前部可能是跃脾膜的疼痛。压痛点在跟骨的内外侧,可能是跟骨本身的病变。压痛点在跟骨两侧靠内外踝的直下方,则可能是距 下关节病变。
肿胀一般都有压痛,检查时应注意有无波动感及实质感。软性肿块常属滑膜、腥鞘病变,硬性者为骨病变。此外足背和腔后动脉的触诊对了解血液循环情况,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三)活动
踝关节有背屈和跖屈的功能,跖屈时尚有内翻和外翻的活动。踝关节的正常活动幅度如下:
背屈:35° 跖屈:45°
(四)特殊检查
1、跟腱偏斜症 正常站立位,跟腥长轴应与下肢长轴平行,平足时,跟腱长轴向外偏斜。
2、足内外翻试验
检查者一手固定小腿,另一手握足,将踝关节极度内翻或外翻,如同侧疼痛,提示有内或外踝骨折可能,如对侧痛则多属副韧带损伤。
3、踝反射(跟腱反射)
患者卧位、髋关节外旋,膝关节屈曲,医者一手推足底,使踝关节略背屈,另一手用叩诊锤轻叩跟腱,其反应是足跖屈。如不易引起时,可让患者跪在床边,医者一手推足底使其背屈,另一手用叩诊锤轻叩跟腱。其反射中心在S1,S2。
4、踝阵挛 常与跟腱反射亢进同时存在。患者仰卧,髋、膝关节微屈,医者用手托住患者腘窝,另一手握足,骤然背屈踝关节,并持续压于足底,阳性者可见到同侧腓肠肌及比目鱼肌出现节律性的持续收缩。提示有锥体束损害。
5、划足底试验(巴彬斯基征)
检查时用钝尖物轻划患者足底外缘。由后向前。阳性者跟趾缓缓背屈,其它各趾轻度外展,提示有锥体束损害。
6、弹趾试验
轻叩足趾的基底部或用手将足趾向背面挑动,如引起足跖屈为阳性,提示有锥体束损害。
第五章 解剖与生理
n第一节 局部解剖
n第二节 脊柱解剖
n第三节 脊柱运动生理
第六章 生物力学
n第一节 基本理论
n1、力学概念 运动学、自由度、力矩、刚体、平衡、平移、旋转、笛卡尔坐标系
n2、移位
n3、载荷 重力、生理性载荷、功能性载荷
n4、阻力
n5、时间
n6、肌肉、骨骼、软骨、关节、肌腱、韧带、椎间盘。
第二节 推拿手法应用
第三节 手法作用机理
n一、手法作用层次
n1 表层作用手法
n2 浅层作用手法
n3 深层作用手法
n4 运动关节类手法
n二、手法动力学
n手法的作用和应答过程:
n1 施术者力的发动
n2 受术者力的接受
n3 受力后局部及全身的生物反应
推拿手法运动学研究
推拿手法运动学研究
n1 生物电子技术
n2 力学工程技术
n手法力的测定
n推拿手法测定仪
n力传感器 信号转换器 测试信号显示和记录仪 计算机数据处理技术
第七章 推拿功法
n第一节 基本姿势
n第二节 实用练功方法
力量训练:
1.指对捏五分钟,手心出汗。
2.马步五分钟
3.俯卧撑100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