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为早就计划了和家人去海外休年假,8日晚的奥运开幕观礼也就没去。好在行前应邀去鸟巢看过彩排,那华丽演出的排场和阵势也就早知一二了,只是遵守组委会现场发给每个人的手机短信指引,笔者之前并未在公开场合品头论足过。然而,既是"站着说话"者,如此大事岂有不出一声之理?
世人都已看到:在铿锵的击缶声中,2008名缶手共同吟唱:"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声音悠扬,场面到也壮观。面对四海高朋,用孔子的这句经典名言来表达欢迎,的确很美,也很中国。不过把这句夫子名言翻译成"welcome my friends",中英文同时以激光显示在国家体育馆鸟巢的上方,却有点搞笑。
整个文艺演出从艺术到文字到书法到戏剧到礼乐到外交到中华武术到"四大发明"到儒家思想到作为核心价值观的"和",乃至现代中国的伟大成就,五千年文化一勺烩地展示,堪称颇有大排场,亦足令国人自豪,应该也达到了让世界记住北京、并对中华文化有所认识乃至留下印象的目的。
特别是用人的方阵展示四大发明之一的活字印刷,突显一"和"字,并表演从篆体到宋体的转换,令人叹为观止。中国人常常把"和"字挂在嘴边,不是说"和气生财",就是说"家和万事兴",这正来自于孔子所说的"礼之用,和为贵"。如果说核心价值观,和正是中华文化的价值核心。借助举世瞩目的奥运会平台,抓住全球40多亿观众同时观看的机会,把中华文化的核心价值向全世界表达,比单纯的外交和政治宣传,要好很多倍。
刻下舆论热议北京奥运会开幕式是"史上最奢华的开幕秀",甚至有消息说,伦敦方面已经甘拜下风,公开承认四年后的伦敦奥运会开幕不可能超过北京。这也让人想起电影《满城尽带黄金甲》的极尽奢华之能。英国奥委会主席12日已经说了:"我们比北京小很多也没那么多钱。"
的确,开幕式的演出相当华丽,不说那礼花璀璨,也不说那道具庞杂,单说是那庞大的阵容,就够吓人的,据称演员高达过万之多,如今这世界,可能没几个国家的能够为一届运动会如此兴师动众了。东邻的那个小国除外,但花这多的银子放烟花和满场的高科技灯光炫舞他们可能干不起。
如此费用当然就不会低了,但似乎也无可厚非,既然"有朋自远方来",既然"不亦乐乎",为亲朋好友花点钱,准备点排场,准备点礼物,这不十分正常吗?谁叫咱们中国人从来就热情好客呢!听说当年来进贡的外藩,带回去的宝物远远超过了他们拿来的那点玩意儿。况且不是还要"百年梦圆"吗?
坦率地说,笔者一直不敢苟同所谓"百年梦圆",一百年前的1908年,现代奥运会不过才12年,准确地讲是欧洲的运动会,还谈不上作为真正世界性的运动会,我天朝上国时值积贫积弱而且剧烈动荡的时期,大清朝廷将倾,人心惶惶,绝对可以肯定根本没几个国人知道什么奥运会,甚至"奥运会"这三个字都没几个老百姓听过,谈何梦?谈何期盼?
笔者估计,"百年梦圆"的说法可能来自于所谓"奥运三问":中国何时能够派运动员参加奥运会?何时能够获得奥运奖牌?何时能够主办一届奥运会?据考证,1908年,天津第6届田径运动会举行闭幕式,时任天津青年会代理总干事的饶伯森通过国际渠道得到伦敦第4届奥运会的幻灯片,带到南开操场放映,现场有学生深受震动和启发,遂发三问,刊发于《天津青年》杂志。显而易见,这并不能代表一个民族有了奥运梦想。
百年之前,甚至更早一个半世纪之前,中华民族就有个梦,但并非什么奥运梦,而是一个能屹立于世界的东方、甚至也让全世界刮目相看、乃至真正扬眉吐气的梦。中华文化五千年绵延不绝,在大部分时间内,都堪称世界的中心。但鸦片战争以来,西方的"坚船利炮"使泱泱神州沦为半殖民地。面对包括坚船利炮在内的西方文明,一种来自灵魂深处的自卑慢慢地感染了我中华民族。
哪里有自卑的压抑,哪里就会有希望的萌芽,甚至美梦的浮现。经过艰苦卓绝的内外斗争,中华民族终于站起来了;经过和平建设和改革开放,也慢慢富起来了。但在全世界面前扬眉吐气呢?当然也有这样的时候,比如原子弹爆炸、人造卫星上天和航天员"飞天",但如果让全世界济济一堂来中国开场奥运会,感觉肯定不一样,这正是为什么中国要一再坚持申请奥运会并竭尽全力想承办一届最出色的奥运会的重要原因,在民族心理的深处,中国把奥运会当成是融入世界主流并获得认同的一个重要标志,奥运梦实是强国梦。
从近现代中国史看,从民族心理需求看,一切都迎刃而解了。即便北京奥运会开幕式真的就是"史上最奢华的开幕秀",也没什么不可理解。相反,如果开幕式搞得简单寒伧,倒会让人十分不理解,特别是国人自己会不理解,就好比:原本家徒四壁,把客人老远的都招呼过来干什么呢?
开幕式一结束,有记者问到"为什么跳过现代中国史",总导演似乎答非所问,表示寻找当代中国的文化符号比较困难。我想,跳过近现代中国史不是偶然的,因为那主要是屈辱和争斗的一页,而北京奥运会开幕式是要获得世人刮目相看甚至扬眉吐气的感觉。
这并非强调奢华就是硬道理,国人热情好客,这一点要高度肯定。可即便是好客,也需要量力而行,不必要"打肿脸充胖子"。一是打肿脸确实充不了胖子,二者充胖子恰恰暴露自己底气不足。这可能正是开幕式的严重硬伤:虽然外表奢华,但文化底蕴不足,有些庸俗,流于浅薄,拟之为《满城尽带黄金甲》的场面翻版,并不为过。
或许,以上这些话求全责备了。确实,笔者也是有感而发,不得不发,因为整个开幕式下来,一开始就是"不亦乐乎",但最后下来,并没有"多收三五斗",仍然是"不亦乐乎",乃至出得"鸟巢"后,来到万里之遥的印度洋上的度假小岛,绕粱三日的还是"不亦乐乎"的余音。如果别的什么都没有或不多,有的只是"不亦乐乎",这不正是"暴发户"留给人的感觉吗?
当然,靠一场开幕式不可能就把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充分挖掘并展示。接下来呢?英国前首相撒切尔夫人曾表示中国不会成为超级大国,"因为中国没有那种可用来推进自己的权力,从而削弱西方国家的具有国际传播影响的学说。今天中国出口的是电视机,而不是思想观念"。笔者更清楚的是中国只是个电视机出口的产量最大国,而远不是电视机品牌技术和产值的大国。作为一个悠悠五千年文化与历史的大国,除了"不亦乐乎"之外,未来是不是也得准备点更精美的精神盛宴来与全世界分享呢?
(以上个人观点不代表任何机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