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一位科学家朋友:中科院的第一位下海博士


我的一位科学家朋友:中科院的第一位下海博士
《中国商界》记者      何奇阳

认识他已经许多年,从我跑科技这条线的新闻,到我今天负责一家媒体机构,他一直是我敬佩的人。他的创业精神,他为人的正直,他强烈爱国情怀,值得我永远学习。

今天,把我数年前写的报道发在下面,在新的历史时期,我向那些以他为代表的为中国的强大而默默耕耘的人们致敬。

原文:在2006年中国科学院学部成立50周年之际,胡锦涛同志在6月3日举行的“走中国特色自主创新之路”院士座谈会上强调,当今世界,科学技术正成为经济社会发展的决定性力量,科技自主创新能力正成为国家竞争力的核心。 

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上海在实施“科教兴市”的主战略中,一大批科技人才和科技企业在攀登“科技创新”高峰的进程中唱起了主角,崭露头角。张未名和由他创办的高科技企业——上海高维化学有限公司就是其中一个鲜明的代表,他们在实践中走出了一条有中国特色的自主创新之路。

 做人当以科技报国为己任 

 1983年,张未名考入中国科学院上海微系统与信息技术研究所(原中国科学院上海冶金研究所)攻读研究生,从事物理化学的研究。 

 中国科学院上海微系统与信息技术研究所的学习气氛是浓郁的,学风是严谨的,在这里,张未名如鱼得水,满腔热情一触即发,学习和研究的劲头高涨,他精益求精和勇于拼搏的精神也得到了锻炼。 

 在中科院上海微系统与信息技术研究所学习和研究期间,张未名不仅修完了规定的课程,还自学了法律并顺利通过上海市第一批律师资格考试,获得司法部颁发的律师执业证书,他的努力和优秀令老师和同学们十分佩服又惊讶。 

中科院上海微系统与信息技术研究所的教学和科研手段都是开明而先进的,它不但教授学生课本知识,还鼓励同学们自己动手,培养学生的独立创造精神和能力。可以说,在中科院上海微系统与信息技术研究所的学习和科研经历使张未名更准确地找到了人生目标。 

1989年8月22日,本报在头版显著位置发表了《既出成果、又出效益的博士——记中科院上海冶金所张未名》,并配发评论员文章《发扬艰苦创业精神造福人民——寄语青年科技工作者》。他在著名化学家陈念贻先生的指导下,创立以化学模式识别方法建立复杂体系的数学模型,确立高维状态空间与目标空间的表征与控制的规律,用以离线指导生产运行,实现了提高质量、降低消耗、优化生产过程。作为项目的技术负责人,张未名风餐露宿、不辞劳苦,先后在大庆石化、扬子石化、茂名石化、大连石化、抚顺石化、锦州石化、锦西石化等数十个石化基地取得成功,为国家创造出数亿元的经济效益。这个数学模型,被国际化学计量学界的权威称为“工业应用的先导”。 

朱镕基同志在上海主持工作期间,上海科技界流传着一句关于张未名的风趣话。当时,张未名刚获得“中国科学院杰出青年科技工作者”称号,朱镕基同志了解到张未名的某些思想和人生追求后,赞许地说:“张未名,你虽现在无名,但若依此坚持下去,你一定会成名。” 

张未名因科研成果获得一项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两项上海市科技进步二等奖,一项中国科学院科技进步二等奖,以及其它部门授予的一系列科技进步奖。两次获得“上海市十大杰出青年”称号,1990年度获国家教委“有突出贡献博士学位获得者”称号,1992年度获得“中国科学院杰出青年科技工作者”称号,并当选为全国第七届青年联合会委员,上海市第八届政治协商委员会委员。

爱国不仅要有思想更要有行动 

 上世纪80年代末,伴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和扩大,“出国留学热”急剧升温,出国机会也曾经摆在张未名面前。但是,在党中央“科教兴国”战略的感召下,这位热血沸腾、豪情满怀的科技青年毅然决定,拒绝所有的诱惑,留在国内为发展中国的高新技术产业贡献一切。他深切地感受到,迅猛发展中的祖国迫切需要学业有成的高科技人才参与经济建设,并清醒地意识到,振兴中华的宏伟事业不可能依赖引进国外的高新技术来实现的。他下定决心,一定要努力赶超世界先进技术! 

1988年,张未名在中科院获得冶金物理化学博士学位。毕业前夕,为了更好地开展化学模式识别调优技术的研究和应用,在中国科学院院士、所长邹世昌等领导和导师的全力支持下,张未名义无反顾地走上了一条艰苦创业之路,同一些志同道合者成立了上海科技系统最早的公司——上海高维公司。 

 当时,商品市场尚未完全成熟,国内的化学工业并不发达,精细化工业更是一块国内科研人员久攻不下的处女地。创业本身就充满了挑战,张未名选择了更具挑战性的精细化工业作为自己事业的新起点。他自己有一句话:“化学是自然科学集大成之产物。而事实上,精细化工又是这个学科里最难啃的一块骨头。选择这个行业,便是选择了与艰苦为伴。我心甘情愿!” 

张未名来到当时尚属上海市贫困郊区的青浦区徐泾镇,在宅东村队办养殖场的几间陋室里,创立起上海高维化学有限公司。凭借国家经委、国家科委“八五”全国重点新技术推广项目——计算机化学模式识别调优方法,以及20万元启动资金,立志建立中国自己的新型个人护理用品新材料。他的无私无畏,受到地方政府的热烈欢迎和大力支持,而张未名日后的成就也显示出他的确不负众望。

创业初期,张未名与其合作者仅携20万元人民币,买了两台IBM-PC-XT,用以承接石油化工装置的系统调优项目。同年,进入了个人护理用品领域,并购置了几台反应器,在上海青浦区徐泾镇宅东村办起了中试工厂。 

1988~1992年间,经过研究文献及对调查市场,张未名确定了一批在国际上开始流行并可能有发展前途的功能性表面活性剂,随即投入了开发。但是,当时产品研发的思路还是建立在传统学院式的观念之上,只强调产品的结构及理论之描述,自行建立技术标准,主观地要求用户去采纳,很少理解市场的需求,缺乏应用研究,因此,尽管高维公司的创新产品的科技含量在国内无人能及,但却乏人问津,高维公司处在风雨飘摇之中,难成气候。 

正是基于坚定不移的报国之心、坚忍不拔的意志品质、勇攀高峰的进取精神、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他逐步认识了市场经济的基本规律,逐步掌握了生产经营的主动,慢慢实现了从优秀科研工作者到优秀企业管理者的转变。 

1993年起,一批优秀的跨国公司进入中国,张未名突然发现,原来的产品研发思路、制备理念和技术标准与当代国际水平有着巨大的差距。这些国际公司对用于个人护理的原料有着极高的纯度要求,不少的成分控制已达到了ppm甚至ppb的水平,并存在着多项关联指标的同步极限化要求。此外,产品制备也有明确的路线限制,制备过程的安全性、环境保护等也有严格的要求。
通过与国际公司的专家广泛而深入的交流,张未名博士领导下的高维公司调整了研发观念,以国际标准为目标。 

经过多年的不懈努力,高维公司攻克了大量的化学、化工难题,建立了逻辑清晰的工艺状态管理体系,设计构造了许多有特殊功效的单元设备,使一批产品的技术、工艺、制造标准达到了国际先进水平,获得国际性质量确认,产品受到了联合利华、花王、高露洁、雅芳、庄臣、利高曼、露华浓等国际公司的青睐。与此同时亦成为国内企业的首选,如雅倩、奥妮、小护士、好迪、雅嘉、隆力奇、丁家宜、蒂花之秀、东洋之花、亮妆、拉芳、飘影、六神、樱雪、澳雪、蜂花等著名品牌都普遍采用了高维公司的原料。

高举创新旗帜 企业实现跨越发展 

 企业家的基本特征是创新,创新精神是企业家最基本的素质要求。张未名就是这样一位成功的创新型科技企业家。 

 张未名领导高维公司以智慧和胆略去征服市场。经过在国际化竞争的市场环境中不断搏击、成长,高维公司以其与国际接轨的产品质量标准,证明了企业的技术实力,确立了在国内个人护理原料领域的主导地位,公司部分品种占据国内市场份额60%以上,赢得了尊敬及骄傲的资本。 

从2004年起,高维公司的产品(丙基甜菜碱)开始进入国际公司的亚太地区采购网络,批量供应给联合利华台湾、花王台湾。可以说,高维公司的发展势头锐不可当,它前面的路必将越走越宽。 

 在严酷的市场竞争环境下,高维公司也养成了一些思维习惯,比如:强化练内功、积累活化能,以扩大成功的概率;员工要耐得住寂寞,一步一个脚印地发展,不断学习、逐步成长;产品不断组合,以求互补发展;简单技术比拼规模,中等技术讲究应用,高端技术强调水平等等。根据个人护理用品新材料的特点,高维公司还确定了小批量、多品种、高技术、高劳动生产率的主业发展道路,解决了一系列单元操作的柔性化组合问题,企业获得了强大的竞争力;在行业中,高维公司也已经处于遥遥领先的地位,年度销售收入接近2亿元人民币。 

科技创新与管理创新、制度创新相辅相成。张未名及其合作者一开始便确立了这样一种思路,即将企业的发展分成三个阶段,首先由创业者以自身为本学着干;在成功的基础上,创业者寻找并培养一批人一起干;当企业聚集了一批优秀的人才并获得成功时,再造就一个有强壮生命力的自适应系统,以获得持续地发展。若粗略地将每一个阶段定为10年,那就有了一个30年以上的成功公司。高维公司正是以这样的思路指引发展,1988年起,公司的创业者们以勇往直前的精神投入产品的实验研发、中试放大以及技术改造。此后,公司开始实现规模化生产,组建完备的质量监督体系,组织营销,完善售后服务……创业者们始终走在最前列,克服了大量的难题,解开了不少死结,积累了许多窍门。 

1999年,高维公司销售额达到1个亿,成为国内个人护理用品原料行业的领跑者,一批产品占居市场份额第一,构筑了初具规模的发展平台,转而进入创业的第二阶段,即用人阶段。转入此阶段后,高维公司投入了近5000万元人民币的技术改造资金,学习规模化的、高劳动生产率的精细化工生产体系;与此同时,每年投入数百万元人民币,全力打造优秀的人才队伍,完善公司架构,采取了大量引进人才、更新员工组成、全面组织培训等一系列措施。 

 5年多来,高维公司在媒体上发布了60多次招聘信息,组织了100多次面试,引入了数百名管理及科研技术人员,同时从吉林化工招聘了数十名技术工人及班组长,并招聘了大批退伍军人及一线工人。 

在张未名的带领下,高维公司形成了“以人为本”的企业文化。张未名依其自身扎实的认知背景和多年摸爬滚打而汲取的成功经验,在此过程中全面介入传、帮、带,根据不同的岗位设定相应人员的技术、管理和工作上的能力标准,确立利他、守信、能沟通、能负责等行为准则,严格加以培训、操练和筛选,不马虎,不妥协,重复地加以吸纳与淘汰,经过6年多的不懈努力,已经开始在各个环节新形成了企业的中坚力量。 

高维的化学新材料已被国家有关部门列入国家有关产业计划予以重点指导与扶持。其中,椰子酰胺丙基甜菜碱被国家经贸委列入2001年度国家重点新产品计划;阳离子羟乙基纤维素被国家科技部列入2002年度国家重点新产品计划;两个产品获上海市2001年、2002年优秀新产品二等奖,列入上海市新产品计划,被市科委认定为上海市高新技术成果转化项目。 

高维公司亦成为上海市高新技术企业、上海市民营科技百强企业、上海工业系统优秀企业、国家火炬计划重点高新技术企业。 

在长达16年时间中,上海市方方面面的领导和部门对张未名及高维公司的发展始终给予热情的关注,在发展的各个阶段给予扶持、帮助、协调和管理,使高维公司的发展能够和徐泾地区经济的高速发展及环境的协调改善与时俱进,作为中国高科技事业的一棵幼苗,得以茁壮成长。

丹青难写是精神 

根据考证,张未名是中国科学院第一个下海的博士,他的公司是上海科技系统最早的公司。张未名及其合作者,辛苦创业16年,坚定不移地走高科技发展的道路,为人们树立了一个优秀的科技工作者成功创业的榜样。 

 张未名思维敏捷,知识渊博,勇于开拓,与时俱进,具有极强的技术创新和国际市场开拓能力。16年来,他把智慧献给祖国和人民,为发展中国的民族化工新材料工业呕心沥血。 

张未名之所以能够取得成功,就在于他把“知识立国、科研报国”的强烈愿望,落实在使自己的科研成果迅速转化为生产力的实际行动之中。 

张未名拥有一种优秀科技工作者的天赋,他能够在一件事情上投入自己全部的智慧和激情,专注而且持之以恒。 

 当人们好奇地问他:“创业苦吗?困难多吗?”他笑一笑,自信地说:“搞科研,做实业,每天都会遇到难题,每天都去努力解决问题。高维公司每一个项目都是攻克了化学学科重量级难关的战利品,这种程度的成就感远远不是一张利润表可以反映的!” 

其实张未名在选择走产业报国之路的时候,已经做好了迎接各种挑战的准备。张未名出身革命干部家庭,具有博士学位,下海之初已获得一定的社会地位,完全可以选择一条轻松便捷又不乏光彩的道路,但张未名执拗地认为,在艰苦的条件下摔打磨炼,由小搏击成长,才是强壮和持久生命力的基础。 

高维公司的历史充满了艰难,一点也不夸张地说,是九死一生。它的最显著进步都是在战胜了最严峻的危机之后得来的。上世纪90年代,在跨国公司蜂拥而入的中国市场,高维公司坚定地树立自己的旗帜。在行业不景气的时候,高维公司在艰难困苦中茁壮成长。 

 现在,高维公司在行业中已经处于遥遥领先的地位,年度销售收入接近2亿元人民币。但是张未名每年都把利润全部投入到科研和扩大再生产中,至今还是被上海市有关权威部门称之为“三无老板”———无秘书、无专、无固定办公室,保持着当年艰苦奋斗的创业精神。张未名一年365天,不是在工厂和实验室,就是在市场第一线,几乎是清教徒一样地全力以赴投入工作。 

 张未名是业界公认的具有创造力和判断力的企业领导者,人们认为他创造了精细化工王国的奇迹,是中科院科学家下海的成功典范。2004年10月,张未名被全国工商联评为“中国优秀民营科技企业家”,他领导的高维公司则被评为“中国优秀民营科技企业”。 

张未名在中国精细化工王国里表现了自己的智慧和激情,他迄今为止的生涯一直被一种梦想召唤,以期带领自己的企业进一步开创国内精细化工的崭新局面! 

 对于未来,张未名信心百倍。他表示,他和他的团队必将倾注全部热情和智慧投入到高维的创新发展中,不断与时俱进,“在中国做世界一流的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