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统筹城乡关系看,小城镇是县域经济的增长点,是承前启后、承下启上的“中枢”,是连接城乡、工农的基地。“小城镇、大战略”的核心是促进农民非农化,推进农村城镇化,加快解决“三农”问题。所以,抓住小城镇这个城乡空间网络的节点,就抓住了城乡统筹的核心环节。
从统筹经济与社会协调发展看,小城镇是农村社会公共产品提供的基地和服务的载体。小城镇相对有条件加强水利工程、能源、电力、生态环境建设,也相对有条件进行通讯、信息、市场建设,从而构建农村发展的良好平台。鉴于财力有限和农村人口众多的实际,农村基础教育、职业技术教育、科技推广、养老保险、医疗保障等社会公共产品的供给不能不考虑地区差异。比较可行的做法是,在经济相对发达的小城镇首先着手。
从统筹区域发展看,不同区域经济发展水平的差异,其实集中表现在小城镇的经济实力、社会发展水平上。南方发达地区的重点镇,其经济实力、社会发展水平和服务功能实际上已超过了边远贫困地区的地级市。要缩小区域发展差距,首先要提高小城镇的发展水平。要统筹区域发展,首先要统筹小城镇的社会经济发展。
从统筹人与自然的关系看,只有小城镇贯彻节约耕地、保护生态、资源利用、以人为本的方针,才能真正统筹人与自然的发展。在近几十年内,我国还不可能出现人口从城市向农村的倒流,而只能是农村人口向城市转移。抓住小城镇发展,也就抓住了人与自然协调发展的主要环节。
从统筹国内改革与对外开放看,小城镇是农副产品走向大城市、走向国际市场的窗口和平台。以整个镇和周边的企业集群整体参与国际产业大循环,切入全球生产链的某一个环节,这已经被证明是小城镇发展的一条新路子。
事实上,能不能做到这五大统筹,关键在于能不能确立和实践科学发展观。农业是弱势产业,农村是弱势地区,农民是弱势群体,这一点已被大家完全认同。但解决“三农”问题,需要以小城镇为重要抓手,配套与之相关的整个宏观经济政策,时至今日尚未引起足够的重视。农业问题不能局限在农业内部解决,农村问题不能局限在农村内部解决,农民问题不能局限在农民内部解决。所以要“跳出三农看三农”——我们要解决农业问题,就要大力发展非农产业;要解决农村问题,就要促进小城镇发展;要解决农民问题,就要大量转移农村剩余劳动力。优先发展小城镇事关科学发展观的落实,小城镇在科学发展观框架中的功能定位,就是要提高承载能力,接受农民自农村向城镇的就业转移和居住转移,成为实现农民主动城镇化的重要载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