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高的估值,国际贸易顺差急速下降,信贷紧缩初见效果,导致了资金流动性快速收紧,股指开始在6000点位置出现拐点,而到了2008年第一季度,在宏观政策继续从紧的再融资和大小非解禁产生了资金和股票供求失衡,高达40%的跌幅应该是消化了上述不利因素,供求不平衡问题是可以通过增大资金解决,但市场仍是欲振乏力,说明上述原因仅仅是市场悲观的表象,真正让市场悲观不是流动性紧缩问题和大小非的解禁,而是对中国宏观经济的景气预期发生了较大的改变。
宏观经济景气度如果预期良好,上市公司业绩增长达成共识的话,股价和估值的支撑关系就可以在一个比较高的水位之上,一旦宏观经济预期悲观,那么市场各方就对当前的估值感到非常不安,转而向下寻求股价的安全边际,结果导致了持币者观望,重仓者抛售的局面。
一轮宏观调控给经济降温以来,悲观的经济前景预测左右了人们的投资决策,以致出现过度悲观的抛售行为,周一在物价指数缓慢回落,各方经济数据预期较为稳定的状况下仍然大跌,就说明了这种状况,过度悲观的结果是市场估值进一步降低,即使非常优秀的周期类上市公司,按历史数据可发现,市场悲观情绪充斥的时候,一般周期性企业的PE只有10-15倍,比如2004年宝钢的市盈率是9倍,2005年更达到历史的低谷和极端状况——6倍!和历史时期其市盈率常态来比较,仍然未显低估,所以市场仍有向下寻找支撑的情绪和理由;
接下来我们要讨论的是,这样的悲观预期可靠吗?是否已经对中国的经济形势估计太低太保守,悲观得过头了呢,还是悲观的程度尚不足以反映未来经济发展的状况呢?
本栏认为中国整体宏观经济并未如市场表达的如此不堪,这是经济转型时期付出的阵痛和代价。温总理在3月30日曾经发布言论,认为“中国经济的基本面是好的”,对应之前所说“中国经济正在面临最困难的时期。”我们理解应该是即使中国当前经济形势严峻,我们也有足够的基础来对付日后出现的困难。这个坚实的基础就是中国的财政没有压力,中国政府也存在增发货币来弥补财政不足的必要,加上总体工业品的格局还是供大于求,中国不会有引发恶性通货膨胀的可能性;相对于2007年的经济高速增长,2008年的经济增长放缓已经是不争的事实,但下跌的幅度不想市场预期的那样悲观难看:主要原因是消费比例和消费对经济增长的贡献开始加速,名义增长加速到20%,而从2007年中国人均收入超过2460美元开始,消费增长就超过了投资增长,今后中国经济的增长更多会依赖内部增长;结构性的机会在内需服务和产业创新中逐步展开;从出口看,对美国的出口大幅下降的同时,中国也开始在寻找新的出口增长点,中国与欧盟、香港的出口还是保持贸易顺差,与俄罗斯、阿拉伯国家、澳大利亚、东盟等国的贸易持续增长,很大程度上抵消了美国经济增长放缓对中国的影响,但值得关注的是我们的投资增长拉动主要依赖房地产,而房地产价格下跌带来的减速将会产生宏观面上较大的风险,这是2008到2009年市场最大的不确定性;
等待第二季度的宏观经济数据出台,同时还要密切关注房地产价格的发展趋势,一旦房地产价格出现趋势性反转,那么中国经济硬着陆的风险就大大增加,在此之前,所有的投资活动想要获得超额利润都十分困难,大的经济减速周期将持续到2009年的下半年,但并非无底可循,市场越跌机会则累积越大,过度悲观看待宏观经济并不足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