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桔子与苹果”不可比吗


  笔者的一篇《国企高管的奉献是吴仪四百倍吗?》,拿国企高管的薪金与刚卸任的前副总理吴仪比较,让某些人不高兴了,认为两者没有可比性。那么怎样才有可比呢?当然最好是跟经济最发达、国民收入最高的美国企业高管去比,这一比,那些日薪十余万甚至数十万元的国企高管们简直就是穷人一个,至于日本企业高管与普通工人收入仅数倍和十来倍的薪金差距,自然是某些人视而不见充耳不闻的了。

  原本,笔者总以为那不过是些情绪化的说道,缺乏认真的理性思考的,要认认真真去讲理其实是很难的。然而没想到,这些认为“不可比”的人里头,居然还有我们经济专家。不过,专家就是专家,专家说出来的话硬就要形象而鲜明得多。为对得起专家的精彩言辞,不妨引述下来以飨大家——“其实拿国企高管的‘奉献’与副总理的功能相比,好比拿桔子与苹果相比,缺乏可比的依据。”

  然而尽管语言精彩,笔者还是有点不明白。假如作为经济专才,让他论说卫星上天,有点免为其难,因为隔行如隔山,经济专家也不可能是通才。但他是经济专家呀,金薪比较、商品比较是属于经济上的问题,而且是常识性的问题呀,这方面的讲理应该是他们的最大强项呵。然而,当看到这句“桔子与苹果相比,缺乏可比的依据”时,人们却不免要目瞪口呆了。

  “桔子与苹果”不可比吗?如果桔子与苹果不可比,那么,种粮的农民就吃不到桔子和苹果了,因为粮食与桔子、苹果“没有可比性”,自然无法交易;这位专家也吃不上粮食,穿不上衣服,也吃不上桔子和苹果,因为作为经济学者,他的产品是经济论文、经济方面的创意构想方案,如此等等,这些跟粮食与桔子、苹果、衣服都是绝然不同的两种东西,如果按照专家的逻辑,它们简直太“不可比”了。但是,专家不仅穿上了不是自己生产的衣服,吃上了不是自己生产的粮食与桔子、苹果,而且我敢说,他的这些吃的穿的,可能比生产这些吃的穿的的劳动者要高档得多。凭什么呢?当然凭他口袋里殷实的钞票呀。是的,农民生产的也好,专家生产的也好,虽然是不同类的产品,但它作为商品,在其本质属性上却极具“可比性”,这个“可比”的地方,不是别的,就是大学共公课之一的《政治经济学》里说的它们“都凝结了无差别的一般人类的劳动”,这种无差别的一般人类劳动的凝结,就形成了商品的价值。正是通过不同商品间的这一共同属性,不同产品的生产者却可以通过表现商品价值的货币这一中介,用上或吃上不是自己生产却是自己欲用或欲食的理想商品。

  再说工资吧。国企高管的薪金到底与谁比合理?我们知道,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作为一种特殊商品劳动力(当然包括管理人员等的脑力劳动)的价值表现——价格——工资,而工资的高低是受制于各种条件的,除了受到劳动力自身素质的影响外,首当其冲的要受到社会经济总体发展水平及当地经济发展水平的影响。可见,工资的比较只有在“相同的社会经济总体发展水平及当地经济发展水平”这一背景下才是最合情理的。这与一般商品的定坐是有着相同道理的。同一种商品,在不同地区,价格往往有着天壤之别。所以,国企高管的薪金无视本企业职工收入实际,无视全体社会成员的个人收入实际,却与发达地区企业高管薪金相比,这才真叫圆凿方枘,对错了眼!而国企副总与国家副总理不仅同在一个国家,有着相同的收入参照系,而且他们的工作性质有着极大的相似之处,那就是他们都是管理者,都是组织策划者,要说不同,那也只能是国家副总理的工作广度难度都是国企副总无可比拟的。在这样的情形下,国企高管拿着400倍于国家副总、4000倍于普通职工的薪金,如何叫人口服心服!

  一个人说话要讲良心,要站在公正的立场。专家学者更应该是这样,由于他们的学术权威性,他们的说话是极有影响力的。倘若带着部门利益的有色眼镜不负责任地颠倒黑白,能不给决策部门带来可怕的负面影响吗?上面所说,不过是常识性的问题,是经济专家学者学问中的“人之初”,在工资的所谓“可比性”这一常识性问题上,这位专家怎么反倒弄得这么昏天黑地、稀里糊涂呢?实在叫人费思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