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监督政府,需要解决的三大难题


国务院总理温家宝5日在向十一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作政府工作报告时提出,“创造条件让人民更有效地监督政府”。这是中国政府首次在其年度工作报告中提出这个具体目标。

温家宝还坦率地谈到了在过去5年任期中政府工作存在的问题:对权力的监督和约束机制不健全,形式主义、官僚主义问题比较突出,弄虚作假、奢侈浪费和腐败现象比较严重。(38日《新华网》)

“创造条件让人民更有效地监督政府”,这应该是今后中国政府努力的方向,但要想在各级政府中真正加以落实,则有很多问题需要政府通过自身大刀阔斧的改革才能得到实现。目前,阻碍人民有效监督政府的瓶颈至少有三:

一是如何从制度上保障公民对公共事务的知情权?唯有不断提高官员的开放意识,扩大政府工作的透明度,才能保障公民的知情权。本来,凡有关公共事务的决策,除涉及国家机密的,均应该尽可能地公开,让共和国的主人知晓。可目前,“政务公开”一词虽然也整天挂在一些领导的口头上,可那也仅是有限的公开。比如我们最为关注的地方政府工作报告,在谈到财政支出时也只是公布到大项,而老百姓最希望知道的却是修某条马路花了多少钱、到底值不值;哪所小学接受了多少财政投资,政府是否有厚此薄彼的现象;一年的公务招待究竟花了多少钱、公款出国和公车消费又花费几何,等等。今天,温总理提出“创造条件让人民更有效地监督政府”虽然振奋人心,但地方政府敢把这些问题搞得清清爽爽吗?如果政府继续对公共事务开支遮遮掩掩,老百姓就无法了解实情,也就无法实施有效监督了。

二是如何提高民众的参与权?提高民众对公共事务的参与度,不仅可以有效地预防腐败,也是避免决策失误的重要保障。不断扩大普通民众和媒体对公共事务决策和执行过程的参与,才能形成有效的沟通和良性的互动,对于增强公共事务决策的正确性和执行的公信力具有十分积极的作用。可目前,民众参与决策的机会却不是很多。大家知道,我国的第一部《宪法》在制定过程中,就有向全国人民征求意见和建议的过程,可半个世纪过去后,在信息化得到高速发展的今天,普通民众参与公共事务的机会依然不是很多。

是一般普通民众不原意参与公共事务吗?不是。目前政府主动提供民众参与公共事务的机会实在是太少了。政府如果不原意民众参与对自己的监督,民众也就没有机会对政府实施监督。因此,唯有以法律来保障民众的参与权,才能迫使政府不得不让民众参与公共事务,民众在参与当中才能更好地履行监督政府的职责。

三是如何保障民众的监督权?公民对政府实施监督,本是所有具备民主意识的国家最基本的公民权力,中国人民作为国家的主人,就更加理所当然具备这样的权力了。可我们经常会看到个别地方领导还在制造文字狱,还敢随意拘传记者,网民针对某一事件写一篇时评类文章还经常被大型网站删除。这样的环境,怎么能让民众对政府实施有效的监督?

“创造条件让人民更有效地监督政府”,最需要做的还是对“依法治国”方略的落实。只有让政府官员依法行政,还自己“公仆”之身,才能让政府的一切事务在阳光下操作。政府和公民之间只有形成良性互动,才能让人民真正有效地对政府实施民主监督。

相关新闻 

温总理:创造条件让人民更有效地监督政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