跌跌不休的股市即将走过“恐怖的”三月,两会的召开并没有给市场带来任何暖风,也没有给中国经济,给A股市场指明方向。相反,两会期间,政策迷糊的依旧迷糊,恐怖还是弥漫着整个市场,指数跌得更厉害,暴跌成为蓝筹股的另一代名词。面对从一月5500点直线下跌以来的3700点,似乎步入熊市的A股市场又一次开始呼唤起救市的声音了。
救市,已经离开我们好久的一个名词,自从2006年市场整体走好踏入大牛市之后,已经没有什么必要谈论救市了。但是,好景不长,当我们真正踏入全流通时代的时候,才发现什么是“洪水泛滥”,大小非解禁之后的流通股突然泛滥威力无穷;在经济增长开始趋冷的时候,上市公司的“圈钱”习性又开始爆发,一个接一个的大公司巨量再融资方案给本已恐惧的市场再泼一阵“冷水”,这两大主要因素,加上时不时的外围不利因素也适时被利用了。三月份,市场不再如管理层所愿的平稳运行,一轮又一轮的杀跌,空翻多,多杀多,比比皆是,一时间投资者被打得手足无措,哀鸿遍野。机构有资金优势还能勉强撑着,中小投资者无信息优势、无资金优势,只能看着账户快速缩水,为空头噬血。仲有投资者在指数足够低,投资价值足够体现的时候,进行抄底,却被市场无情地大下去,暴跌不止,底部不是底部,没有最低点,只有更低点位已经在抄底中频频上演着。当我们“失血”严重,指数继续往下杀,无力再抄底,便不断地有市场人士,经济学家呼唤着管理层救市,目前指数在4000点下方运行多时了,救市的声音是一浪高过一浪。
诚然,我们看着指数如此惨烈地暴跌,看着我们心中的“蓝筹股”的股价不停地被“腰斩”,投资者的财富不断地消失,基金在一轮轮暴跌中“失血”。1月我国遭遇雪灾,2月我们在大盘股再融资的“噩梦”中残喘,3月我们在大小非减持股份、宏观调控、天量再融资等等悲观预期中节节败退。每当有所谓的利好出台,每当投资者入市抄底,投入的资金总被空头轻而易举地吞噬,从年初的5500高点,多个整数关口毫无抵抗地跌破,资金的不良预期,对股票供给的恐慌,对前景的不确定,给市场造成的不仅仅是暴跌的恐惧,而是信心的一次又一次磨灭。在机构悲观,中小投资者无力,指数无助的情况下,只能寄望管理层的救市。
况且,隔岸彼洋深受次贷危机困挠的美国不也在大力地进行着救市吗?美联储不仅自己出力,还联合了世界多家央行对金融市场注资,给股市、债市注入资金,注入信心。人家作为发达的市场经济国家也在用各种手段救市,那么我们同样也可以用国家手段救市。可是,美国市场遭遇的是可能大规模爆发的金融危机,不应对就可能造成极其巨大的损害。我们呢?我国金融市场至今还很健康地发展着,既没有流动性危机,也没有金融危机,不过是A股指数大起之后在大落。我们没有救市的必要,更没有救市的义务。
2006年新证券法实施,05年6月开始历时两年的股权分置改革,随后进入了全流通时代,上市公司大股东、与中小投资者开始能够站在同一战线上,上市公司造假少了,注重股东利益了。整个市场无论是融资方式,还是上市公司的回报,市场运行的市场化程度远远高于股改之前;可以说,我们越来越感受到了市场的威力。但我们现在还要求救市,无疑是对以前推倒重建的市场化机制的无声反对,既然是市场的问题,就应该由市场通过自身来解决,我们不应依靠于管理层的行政调控,更不能奢望那些治标不能治本的一次性政策来影响市场的一时运行。去年我们在6124点已经受到行政调控的无情迫害了,难道现在我们还要行政调控再在市场呼风唤雨吗?这样的话,中国A股市场永远都是“政策市”,永远都是扶不起的“阿斗”,永远都要活在非市场化的阴影下。纵观我国金融体系,我们不缺钱,不缺好公司,缺失的是市场化机制,更缺的是自我良性发展的信心。
无疑,当前A股市场面临着诸多不利因素,但是我们买股票还是应该回归我国经济的基本面,回归上市公司的基本面,好公司在现阶段未必能给我们带来多大资本损益,但,是金子总会有发光的时候,好公司目前的股价低迷不过是非理性的打压,20倍的市盈率,却有40%的成长性,总有被发觉的时候,更有为人们所正确认识的时候。
我们不应用所谓的救市政策来推动指数的上升,那样与07年10月管理层为打压指数强行停止开放式基金发行和行政调控来达到指数的大幅波动,暴涨之后又暴跌,有何区别?结果A股市场依旧暴跌之后暴涨再暴跌回归价值,永远是“温室里的小草”,永远不能发挥证券市场的真正作用,只能沦为圈钱和玩偶的场所。虽然不应救市,但管理层应该修正当前市场的种种非理性行为,还证券市场应有的面貌,让证券市场真正市场化运行。作为监管者,对任意的大规模再融资不应该仅仅从口头上进行威慑,更应该作为市场建设的一部分进行规范;作为证券市场两大功能的投资和融资,不能让上市公司出其不意地对市场进行天量再融资而没有给投资者相应的回报,要从投资者身上有所取,更要有所予,否则投资股票却没有回报叫投资吗?
我们对大小非解禁的恐惧,其实还是管理层政策的不到位。诚然,非流通股解禁之后,有自由抛售的权利,股东获得流通权之后,对股票如何处理都是合理的。但是作为原先的流通股投资者只知解禁股解禁,却不知解禁之后抛了没,在这当中的信息披露极其不完善。有流通权持有股票和有流通权抛售股票是两码事,而按照政策规定,投资者根本无法对大小非抛售股票形成何种预期,政策只规定获得流通权以及大规模抛售后的告知,却没有明确解禁股抛售的操作方式,实现解禁股向完全流通股转化的规制等等,面对突如其来的巨量解禁股抛售,资金的一时承接不力就只能任凭股价下挫了。对这些问题,管理层应该做得更多,更仔细,它们都是对A股市场交易制度、信息披露制度存在的问题的很好体现。归根到底还是市场建设的不够,有时给市场太多束缚,有时给市场太大的自由,政策让市场无所适从,感到迷茫,这种制度性导致市场的前景不明确,一旦过份影响投资者,造成的就是暴涨暴跌,受伤的是刚刚好转的证券市场,打击的是投资者的信心。
我们不应救市,同样我们也不能放任市场非理性地暴跌,大起大落都不是我们希望的;不救市,是不希望政策市再次驾驭市场,不放任市场,是不希望之前管理层行政调控市场继续祸害市场。还市场原有面貌,用制度的建设来解决市场的问题,恢复市场发展的信心,给市场一种未来良性快速发展的预期,让投资者真正能从上市公司快速发展中分享到国民经济的发展成果,才是管理层应做的。从这个角度看,调减印花税还不是最急迫,印花税的调整只是延缓市场的“失血”,不能治愈市场,如果先推印花税调整,可能会适得其反。我们应该先做的是,还股市以市场化运行,对再融资的规范,对“大小非”解禁的规制,资金的自由入市等等。
融资的合理规范,处理好融资与投资的关系,信息披露机制的完善,加强监管等等,这些问题的解决不仅仅是解救当前市场的手段,恢复市场信心的努力,更应该是股票市场建设的一部分,让我们的股票市场更加有效运行的一部分,也是让证券市场市场化运行的应有之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