捆绑催生钢铁业第三大“超级航母”


  3月26日,山东钢铁集团有限公司在山东济南揭牌,根据最新规划,未来5年山东钢铁集团生产能力将达3160万吨,占山东全省钢铁总量的70%。届时山东钢铁集团将成为继宝钢之后的全国第二大钢铁集团。

  提高产业集中度、增强与铁矿石资源方的谈判实力,这本无可厚非。但是行业内的集中度的增强要因应产业演变趋势,并符合商业逻辑。

  按照山东省国资委的意图,“十一五”期间山东将组建10个左右的主业突出、核心竞争力强的大企业集团。其中,济钢与莱钢合并打造钢铁大集团、华鲁集团与新华鲁抗集团的重组是重头戏。

  莱钢与济钢合并组建山东钢铁企业集团一事,不是两家企业完全自身的行为,更多的是外力作用。由于两家钢铁巨头曾为“谁做山东钢铁企业产能老大”而绞尽脑汁,在申报2005年钢铁产量时,莱钢先报出了1034万吨的数据,济钢获悉后则报出了年产1042万吨的数据,借助区区8万吨的产量,济钢在全国的排名在莱钢前面。

  之后由于两大千万吨级钢厂规模相当,强势地位各有千秋,使得合并后人事安排成为重组的首要障碍,两家钢企的互不买账致使重组陷于停顿达一年之久。2007年底前山东省委对济钢和莱钢董事长、党委书记、总经理的易帅,才加速了中国规模最大一起钢铁企业联合的进程。但是,这种主管部门推动式的重组能否促成两家取长补短的实质意义上的整合,尚有待观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