靠政府造不出民族汽车
财经评论员\
作为普通国人,我也希望民族汽车快速崛起,或许正因此,我很多时候,都想当然认为政府也这么想,更这么做。
前些日子,与老祝瞎聊,其认为二三十年后,民族汽车品牌必将占据我国市场半壁江山,只要政府支持。
似乎让我找到知己。但认真回顾二三十年前,政府在汽车行业的所作所为,却让我毛骨悚然,从而影响我对祝磊观点的恭维。因为过去政府也一直声称振兴民族汽车,甚至长年累月呕心沥血于此。政府的努力,我们应当肯定,但结果却事与愿违:不仅五五股权制并没换来核心技术,而且政策时常与市场南辕北辙。
我多少有以偏概全之嫌,必定二三十年的汽车改革,无论在制造技术,还是市场开放等诸多领域,都取得长足进展。在对新能源汽车进行补贴方面,政府都是不可替代的角色。
或许是我眼高手里、急功近利,总觉得政府还不够卖力。
因为,任何一项政策想落实到位,都必定经历长距离、多环节传递。途中稍有不慎,如封路、堵车、被盗、追尾、坠崖等,都可使此次运输收益入不敷出。诸如类似交警的政府官员是否尽责;类似加油站等各级人大职能是否充分发挥;类似交通法规的国家宪法是否得到认真贯彻;类似对交警等工作是否尽责进行监督的新闻单位是否健全等……统统都会影响运输效率。如果一切都不健全,都是个烂摊子,只能降低政策效率,甚至适得其反。
就像上世纪苏哈托儿子打着发展印尼民族汽车工业招牌,建立家族所有的汽车厂,但却从韩国进口配件组装整车然后高价销售,再加用高额关税及其它非关税措施限制外国廉价汽车进口等举措,使得印尼民众加剧购车负担。结局却是,苏哈托的儿子锒铛入狱(判了20年,虽然只关了5年),苏哈托官司不断(虽然寿终正寝前还以住院看病为托词)。
只希望在我国也风靡的苏氏造车理念能收敛一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