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女教育应遵循怎样的原则——《家事如天》系列之二


在我们如今的家庭中,由于大多只有一个孩子,因此家里最重要的事情,理所当然是与孩子有关的事情,家长们在孩子的问题上大多已经进入到了忘我的境界。望子成龙,应该是所有家庭的一种共同期待,对子女教育问题的重视,在绝大多数家庭中,都被上升到了最高的位置。然而,与种种重视程度构成强烈反差的是,许多家庭在子女教育的问题上进入了许多的误区,因而得到的结果往往是欲速不达。可见,认真思考家事中有关子女教育的问题,实在是很有必要的。关于子女教育过程中应该遵循的原则,这里试列举如下:

德育重于智育。在我们上学的时候,记得印象最深的一句话就是:“学生要德智体全面发展”。这些年来,我们从注重政治的极端倾向中走了出来,却在很大程度上又进入了追求“单纯学习成绩第一”的另一个极端,家长对孩子的要求就是“学习、学习、再学习”,只要取得考试好成绩,就是好学生、好孩子。为了使自己的孩子的功课能够学得好,许多家长几乎包下了孩子学习以外的全部事情,不让孩子为生活上的事情分一点儿心思。不许看电视、不许看电影、不许上网,不用做饭、洗衣服,家里的一切都不用孩子操心费力。这样做的结果的确是保证了孩子学习精力的集中、学习时间的充裕,但却使孩子生活自立的能力大为降低,以致养成了“凡事以自己为中心”的不良习惯,他们很少替别人着想,根本不知道父母工作的甘苦与艰辛。这样的状况当然谈不到教育的成功了,这种只注重智育的投入,忽略了对德育的重视,其结果必然是与我们家长养育孩子成为对国家、对社会的有用之人的初衷背道而驰的。因此,一个明智、有远见、真正对孩子负责的家长,在孩子教育的问题上,一定要尤其关注对孩子进行德育方面的投入,从引导孩子从事力所能及的家务小事做起,帮助孩子养成能自己做的事情,绝不依赖别人、进而关心帮助别人、回报社会的良好习惯,从根本上摒弃那种惟我独尊、以自己为中心的恶习,养成“凡是主动替别人着想”的思维方式,从而逐步从关心家里人到关心社会中的其他人,只有具备这样思想品质的人,将来步入社会才能成为被社会所欢迎的人。

方法重于勤奋。我们的许多家长,总是督促自己的孩子勤奋学习,甚至于看到孩子把自己运动、玩耍的时间都放在了枯燥的学习上,心中才觉得欣慰,认为自己的孩子懂事、听话、是个好孩子。其实这显然是个教育上的一个误区,在学校读书的孩子正处于身心全面发展的重要时期,如果因为书本的学习而挤占了孩子身体发育、动手实践、亲眼观察世界的时间,其结果一定是拣了芝麻丢了西瓜,因小失大。因此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要比死记硬背、耗时间、拼体力的读死书的方式好的多。生活中我们会发现很多可以使我们深受启示的案例,有的学生花在书本上的时间并不太多,但其学习效果却很好。原因就是学习得法,也就是掌握了一套适合自己的科学学习方法,比如让自己的学生生活尽量丰富多彩,运动、游戏、和同学经常进行多侧面的互动,这样就可既能使自己从学习的枯燥状况中解脱出来,又能够有效学到别人的好方法,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兴趣重于强迫。鉴于目前我们的教育体制尚存严重的缺陷,应试教育的导向,使得我们的孩子把大量的美好时光都无谓地耗费在了对考试分数的争取上。作为过来人,我们当然知道,有些考试的内容、分数的细微差别,其实并没有太多的实际意义。况且即便我们眼下无力改变目前应试教育的现状,但至少我们应该引导孩子的学习兴趣,从而彻底改变许多孩子在一种被逼无奈的状态下、不得不学的状况。因此我们的家长一定要明白这样一个简单的道理,胁迫之下是出不了好学生的,强制逼迫的结果只能是使孩子对学习产生厌倦和逆反的心理,甚至出现严重的心理疾病。如果我们从培养孩子的学习兴趣出发,让孩子能够在学习中收获快乐,从而引导孩子自觉地学习,这样一来,结果一定是大不一样的。

快乐重于一切。我们常说这样一句话:“条条大路通罗马”,通过高考上大学,固然可能成才,但也绝非这样一条路。事实也正是如此,现在许多大学生毕业,工作并不好找,真正具有职场竞争力的人是那些学有专长、同时有着良好心态、具备再学习能力的人,这样的人绝非大学毕业这一个途径。因此我认为,每个家长在子女教育的问题上,都应该端正这样一个态度,那就是:让自己的孩子快乐地度过自己的学生时代,培养一个可以受用终生的快乐、阳光心态,扎扎实实地掌握一项乃至几项实用的职业技能,这才是真正的成才之路。以这样的状况进入社会,他就一定会很快被社会所容纳和欢迎。反之,在近乎痛苦的状态下,无奈地学着自己根本没有兴趣的枯燥东西,即便是拿到了大学文凭,在这样消极、阴暗的心态主导下,他未来的职场之路则是很难见得到阳光的。成绩固然重要,但和孩子在学习中能够得到的快乐与健康积极的心态相比,实在是微不足道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