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代商报20080228
2月25日,大学生周志诚拿着一摞简历在沈阳市人才市场四处搜寻招聘启示。 “还有两三个月就毕业了,这个节骨眼上谁不急啊!”。
虽然所学的是比较热门的电子器材设计专业,但面对当前的就业环境,周志诚没有半点把握。半年来,大大小小的招聘会他已经参加了20余次,可每次应聘都是由于供职单位的待遇偏低而无果。
大学生起薪1000元
“现在企业招聘都要三年或五年以上工作经验的,少部分招应届毕业生企业的工资待遇又太差,要是早知道这样还不如当初到技校学个机床技术了。”小周表示,刚开始工作赚钱多少并不重要,关键是要看这个工作或公司有没有发展前景,现在他已经把薪酬标准的“底线”定在了1000元,然而即便这样小周还是没有找到令他满意的工作。
与小周这样有 “一技之长”的理科生相比,一些文科生刚刚就业时的“起薪”状况同样不容乐观。
“虽说是学工商管理的,可像我们这样刚出校们的大学生去管理谁啊?又有哪个企业让我们管理呢?” 去年毕业于天津某“国本”大学的鞍山姑娘小单说,她们全班同学毕业后只有三四个人的工资水平达到了2500元,大部分的同学刚开始的工资也就1000多元,遇到好的单位能给办理各种保险,否则所谓的各种保险在应聘之初就被告知“全部含在工资内了”。
本报记者调查发现,近几年来,新毕业大学生们对求职薪酬的期望值正在逐渐下降。
多数毕业生表示,在择业的时候通常要先评估一下招聘单位是否适合自己,若单位合适,薪水低一点也得先干两年再说。部分被调查的“非名牌”高校毕业生学生甚至表示,“每个月千元的工资就已经很满意了,八百也可以接受。”同时,另一部来自农村的大学毕业生为了能在“大城市”求得基本的生存条件,甚至从事了诸如营业员、收银员、保姆等服务行业,与农民工抢起了“饭碗”。
“白领”工资在哪里?
如果说应届毕业生就业的低薪酬现象是缺乏工作经验所致,那么,已经工作多年的高学历者的薪酬停滞不前,也许可以作为脑力劳动者价值下滑的佐证。
沈阳某大学中文系2005年毕业生小胡如今在一家私立学校做见习班主任,目前每个月的工资仅有800元。“还有一个月我就过试用期了,到时候我就可以拿到1500元的工资。”小胡苦笑着说,“刚毕业的时候在沈阳一家比较知名的广告公司做文案工作,一开始每月700元加上10%的项目提成还可以接受,可两年后的工资还没有达到2000元,仔细一想,根本不是工资涨了,而是干的活儿比原来多了。”
于是,小胡选择了辞职,尽管现在对于小胡来说在教育业还是个不折不扣的新人,一切还要从新开始;尽管现在的工资水平也不能让她十分满意,但庆幸的是她得到了梦寐以求“三险一金”。“除非你做到顶尖的水平,否则现在纯中文类专业的除了当老师或是考公务员以外,还有什么工资水平更高、更稳定的工作么?恐怕不太多吧。”小胡讲述着自己的经验。
“现在大学教师队伍基本都饱和了,可我这个专业找工资高一点的也费劲。”刚刚在沈阳某高院哲学专业硕士研究生毕业的小孔如是说。大学本科毕业后,小孔便在一家商业企业做了1年的文职,由于不甘心一个月拿1000多元的工资小孔最终选择了重回校园,然而现在他为自己定的工资水平也就在2000元。
对于2003年就走出校门的刘天慧来说,上学时曾对白领阶层的潇洒生活梦寐以求,不过,当初的梦想早以被残酷的现实撕得粉碎。“现在干着白领的活,却拿不到白领的工资,去酒吧喝酒一瓶酒都顶我半个月工资了,受得了么?”
小刘毕业后就在沈阳某事业单位做网络维护工作,到今年已经5个年头,5年里物价飞速增长,而工资标准却踟躇不前,从转正到现在每个月都是1500元。
小刘的部门领导也在抱怨“你就知足吧,我1990年大学毕业的时候一个月才赚105块钱,过了十年我的工资翻了20多倍,可从2000年开始我的工资也没变啊。”
“我们不缺大学生”
采访中记者发现,除了少数的垄断行业和政府机关外,绝大多数企业没有加薪的计划。金融行业是在近两、三年才启动了调薪的步伐。于是,为了拿到高薪,数以百万计的大学生不得不通过考研、出国等方式,完成“镀金”后再重新应聘,然而即便如此,结果也并不一定会令人满意。
不给大学生涨工资,用人单位也有一番说法。沈阳市的一位房地产开发公司老总认为,“现在的用人单位都要求求职者具有本科或研究生学历,并不是说那些工作就非得什么学历的人才不可,如今的大学毕业生满大街都是,下岗的研究生一抓一大把,买方市场有便宜为什么不占?”
“对于人才,企业愿意开高薪。可现在高校培养出来的许多毕业生并不是真正的人才,还需要一个再‘加工’、培养的过程。我们单位一年给普通员工的培训费用就要3000多元,这不都是待遇么?”沈阳某知名软件开发公司负责人说。
对此,德邦证券三好营业部副总经理张巍也比较认同,他说他们公司每年都要招聘20人以上的应届大学毕业生作为投资顾问,可最终能留下的不到10%。 “我们单位大学毕业生转正之后的底薪也就是1200元,可也有人在2年后通过提成将年薪达到20万了,因此,企业只是给学子们提供一个公平、宽松的上升机制,能不能拿到高薪还需要靠自身的努力。”
记者 侯凯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