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山竹海IT梦


  茶山竹海IT梦

  早在20世纪末,未来学家们就最先感觉到信息社会的到来,随着信息技术不断深入到政治、军事、经济、文化、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信息成为比物质、能源更为重要的资源。在信息化浪潮中,重庆市出现了一批有前瞻性的弄潮儿,何济就是其中一位。十年前,何济创办重庆电子信息工程学校,破解了民办学校融资难、师资难、生源难、就业难的四大瓶颈,十年后发展成为占地451亩,在校生6677人,资产达到7700万元的重庆信息工程专修学院。创造了一种新的股份制高校生存发展模式。在中国IT人才每年需求缺口20万人的市场背景下,重庆信息工程专修学院已成为大西南最大的培养IT及现代管理人才基地。

  大西南最大的IT人才培养基地

  再没有比茶山让人感叹其孕育轻歌曼舞的创业传奇,

  再没有比竹海让人领悟其坚韧挺拔傲向云端的风骨,

  再没有比花香鸟语更能沁人心脾宁静致远的意境,

  再没有比信息让封闭一隅的桃花源更快捷地登上缤纷世界的通天塔!

  重庆信息工程专修学院就座落在重庆永川市茶山竹海、鸟语花香的安溪河畔。

  永川市萱花路256号,这里原是国家信息产业部44研究所所在地,成渝高速公路、永铜公路穿墙而过,来来往往的人们最初并不在意这不起眼的地方。44研究所搬迁后,榕樟翠柏掩映下的淡黄色建筑群显得有点冷寂。何济独具慧眼,斥资1000万元买下闲置资产,又筹措资金新征地1000亩,在渝西经济走廊的腹心地带,一座以培养信息人才的大学横空出世。当四根圆柱托起的弧形大门,“重庆信息工程学院”八个镏金大字向世人昭示:又一条信息高速公路建成了。时间是2001年5月1日。

  天堑鸿沟一线通。当记者坐在电脑前点击“重庆信息工程学院”时发现,互联网已把这个地图上还来不及标明地址的重庆信息工程学院已经和中国、世界联成一体。

  加拿大大英国际学院院长来了,院长何济用流利的英语向他介绍:“Itisamiraclelandwhichisfullofhopes.AlltheITtalentswehavetrainedhaveimmensepotentialpower.TheywillbethoughthighlyofbythewholeworldinthedevelopmentofwesternpartofChina.”(“这是一片充满希望的神奇土地,我们培养的每一个IT人才都蕴藏着巨大的能量,在中国西部大开发的进程中会让世界瞩目!”)一声“Verygood!”,双方达成了合作办学协议。

  澳大利亚国际商会,俄罗斯圣彼得堡国立大学弗洛耶夫教授,英国剑桥大学David教授,美籍专家white教授,法国泰普森公司华人计算机专家何一平先生等等来校考察、进行学术交流,他们坦陈地告诉何济院长:把同信息工程学院的合作视为进入西部信息产业市场的一个切入点。

  电子工业部原副部长孙俊人,国防科工委研究所导弹技术高级工程师康斌教授来院视察,他们寄希望把重庆信息工程专修学院建成中国西部最大的IT人才培训基地。海南新侨国际投资有限公司副总经理张维,这位曾经成功策划运作大型旅游地产项目的老总,发现故乡重庆这个信息平台后,舍弃优厚待遇,毅然加入重庆信息工程学院管理团队,张维的这一举动令一些好心的朋友“没想到”。其实令身在重庆都市发达经济圈的教育界人士“没想到”的“信工现象”很值得玩味:

  从富庶的东南沿海到西部的雪域高原,

  从贫困的大巴山到繁华的北京城,

  从广西边陲到新疆内蒙的大漠草原,

  从贵州娄山关下到东北三省的工业重镇,

  20多个省市的数千学子,冲着“信息”两个字,带着梦想求学来了,昔日的长廊、亭阁、花台、石桌成了青年学子们捧书晨读、围坐讨论的好去处,细心的人们发现,枯萎的古树竞发出了新芽。

  微软公司中国培训中心、四川长虹、广东TCL、步步高集团、深圳康佳、北京宏大等100多家企业先后来到重庆信息工程专修学院“订购”学生。用人单位为何亲睐、认可重庆信息工程专修学院的毕业生呢?何济院长说:“我们培养的是创新型、应用型的人才,除专业技能外,实行劳动技能合格证、素质教育合格证、专业合格证、‘三小证制度’,一般学生都具有会电脑、会设计、会驾驶、会英语、会营销、会修理的技巧,这为学生的职业生涯创造了更多机会。”

  十年创业,重庆信息工程专修学院插上数字化翅膀腾飞:

  ——创业之初靠租用场地到今天拥有占地面451亩,拥有8.32万平方米校舍,有电脑1000台,电子实验中心、通讯实验中心、机电实验中心、数控中心、声像中心、电视教学系统、电子图书馆、校园宽带网相继建成启用,资产评估7700元。

  ——重庆信息工程专修学院现有学生6677人,20个专业,专职教师381人,大专、本科班117个。

  ——重庆信息工程专修学院创办10年,为全国特别是西部地区输送3000多名IT类人才。学院教师独立编著《21世纪IT系列优秀教材》5本,直接参与“数字重庆”部分研发工作。重庆信息工程专修学院已成为大西南规模最大的培养IT人才的股份制民办高校之一。

  破解民办教育的四大难题

  当重庆市民办华桦学校负债5000万元陷于破产的境地被媒体曝光后,人们对重庆市社会力量办学的前景担忧和质疑多了起来。“民办教育向何处去?”距重庆华桦学校不到50公里的重庆信息工程专修学院成功的办学实践回答了这一问题。

  破解办学融资难

  何济在创办重庆信息工程专修学院的前身——重庆电子信息学校时,没有花国家一分钱,那办学资金从哪里来呢?

  第一,是原始积累资金。创业之初,何济承包了一家校办企业电子设备厂,自己研制出“红外电子灭鼠器”获得了四川省科技进步二等奖,产品推向市场后,获利40万元,何济全部投入了办校。

  第二,亲友捐助。台湾亲友捐资100万元人民币,深圳金华公司赠送40万元教学设备。

  第三,校办企业天长公司每年经营收入利润大部分投入办学,每年300万元投入办学。

  第四,与外商合资办学。加拿大大英国际学院投资1000万元与信息工程专修学院合资办学。

  第五,每年收取学生学费1000万元投入学院基础设施建设。

  第六,银行贷款。由于学院发展已进入良性循环,规模大,效益好,重庆民生银行,兴业银行,信用合作社等前来调查研究,银校开始实质性合作,学院发展规划所需经费有了保障。

  破解办学师资难

  何济非常赏识美国哈佛大学前任校长科南特先生的一个观点:“Thetruevalueofauniversityisconsideredasthequalitiesoftheteachersofallgenerationsinit,insteadofitslonghistoryandanumberofbuildingsinit.”(“一所大学的真正价值不在于它悠久的历史,也不在于有多少高楼大厦,而在于一代又一代教师的水平”)。中国有个古训“名师出高徒”,何济投入巨资打造信息专修学院“名师工程”。

  第一,以年薪10―50万元聘请国内一流专家,实行专家治校。

  第二,巨资修建专家楼,配有电脑、电话、彩电、冰箱、空调、热水器等高档生活设施,并解决专家子女入学、医保等生活后顾之忧。而何济院长一家却住在不足100平方米简易平房里,家电也不是高档产品。

  第三,联合办学“借”名师。信息工程专修学院与清华大学、中国对外经贸大学、西南交大、成都电子科技大学、WTO总部等联合办学,借名师来院讲保,提高教育质量。

  第四,培训本院的青年教师。每年送青年教师到清华大学剑桥大学、加州理工大学进修,提高教师的教研水平。

  破解办学生源难

  对民办学校来讲,生源就是财源。看一所民办学校旺不旺,在校学生数是最硬的第一指标。夸大其辞的招生广告并不一走带来大量生源。在竞争激烈的招生大战中,家长们在众多信息中理性选择,毕竟这是“跳出龙门”,关系到孩子的一生。重庆信息工程专修学院现有在校生6677人,这在重庆市民办高校首屈一指,且生源来自全国20多个省市,记者采访师生时初步找到答案。计科系0101班王其文告诉记者:“我在江苏省徐州新沂市王庄中学参加高考后,高考成绩370分,我先后收到西安、重庆、江苏、江西等6所民办高校录取通知书,我最终选择了重庆信息工程专修学院,原因有五:一看学校规模,规模大,有实力,硬件设施好,说明不会骗人。二看师资力量,能不能学到东西,“师高弟子强”。三看能取得什么文凭。文凭是不是合法、有效,能不能获得社会的承认。四看专业好不好,好专业有利于选择就业。五看学费高不高,能不能完成四年大学生活。重庆信息工程专修学院,对优秀的贫困生实行减、免、贷的优惠政策对我也有吸引力。对6所院校综合比较,我选择了重庆信息工程专修学院。我通过2年的学习,我想我的选择是对的。通过我的口碑推荐,现在每年都有江苏学生来重庆信息工程专修学院读书。”

  王其文的选择很有代表性,是对重庆信息工程专修学院破解生源难的一种现身说法。

  破解办学就业难

  办学是一个系统,学生的就业安置好坏关系到学校的兴衰成败,毕业生如同产品,产品能不能被市场认可、接受不仅仅是教育营销问题,而且直接关系到生源,引起连锁反应。重庆信息工程专修学院每年毕业生就业安置率达98%,满意率达80%,回流率仅占2%。破解就业难的方法有三:一是培养适应市场需要的具有真才实学的应用型人才。学院每年派人到全国各地一些大型企业去调查研究,真实了解市场对人才的需求情况。学院特别重视培养学生动手操作能力、创新能力,向国内外知名企业输送了综合素质高、实践能力强、专业技术过硬的大批优秀人才。金华公司吴总说:我们企业提干,首先考察的是重庆信息工程专修学院的学生,因为这里的毕业生勤奋质朴,思想素质好,动手能力强。二是校企合作定向培养IT人才。重庆信息工程专修学院与国内100多家大中型企业建立了走向委培协作关系。从1997年开始,每年都有大批企业提前与学院签订人才“订单”,甚至出现了企业“三抢”学生的现象。三是院长何济亲自出马,频频拜访企业高层,如长虹袁副总,北京宏达公司汪宏涛。康利集团老总说:“我办了十几年企业,第一次看到大学校长为解决学生就业奔波忙碌,令人感动。”企业家们成为何济院长的亲密朋友,学院成了企业的人才培养基地。学生就业好是一个活广告,品牌效应出来了,学生的家人亲朋向周围的推荐学生来校读书,办学便出现了一个良性循环。

  没有围墙的平民学院

  贵州娄山关,当年红军长征激战过的地方。山下大乌江镇关塘村自改革开放以来,农民生活水平有较大的提高,但人均收入相对较低。王杨在敖溪中学2001年参加高考后,以优异成绩考上了梦寐以求的贵州师范大学美术系,手捧录取通知书,王杨忍不住大声痛哭。父亲因为驾驶汽车摔成残疾,家里失去了主要收入来源,哥哥在贵州大学眼看要毕业但体检时查出患有乙肝也急需花钱治疗。家里再也没有钱供王杨上大学。面对1万元学费,无助无奈的王杨感到浑身僵冷。哥哥从贵阳打电话告诉他:“从互联网上查到重庆信息工程专修学院‘陶行知希望工程——不交学费也能上大学’,不妨一试”。王杨从遵义坐火车到重庆永川。重庆信息工程专修学院的校车把他接到校园。接待处老师热情地帮助他提行李,一声声亲切的问候让王杨感动得掩面而泣。那高高的黄桷兰香遍校园,校长亲自带他到学生处报到注册,看到这花园式的校园,王杨喃喃自语:“这不是做梦,这真的是梦中的大学校园!”

  王杨读的是计算机广告设计专业,已是大三学生,他利用课余时间在太渝广告公司打工,每月500元报酬供自己完成学业。

  这是一所没有围墙的平民学院!

  何济院长浓厚的平民情结与自己成长的经历有关。何济出生在重庆江津市的朱杨镇木山村,父母都是老实巴交的农民。1976年何济读完小学因家境贫困而辍学。16岁的他不得不用稚嫩的双肩扛起人生的重负。运烂泥,打炮眼,搬砖头、挑碎石,什么苦活累活都干,唯独不能泯灭对知识的渴求。工余时间,自学高中课程和无线电技术。何济暗自下定决心“用知识改变命运”,附近中学的曹树明老师特许何济在他任教的班级免费“旁听”。何济参加了高考,1979年,何济以高出录取分数线50分的成绩当上了一名人民教师。这段刻骨铭心的经历铸造了何济创办一所平民大学的理念:让天下优秀的农家子弟圆上大学梦。10年来重庆信息工程专修学院共资助贫困生1008人,资助金额400万元。仅重庆市壁山县,学院对18名家境贫寒的学生实行学费全免。如今壁山县云平乡杨雪梅同学在广州信诚公司人事部工作,石院中学肖光梅在深圳三洋公司工作,五龙中学彭丽在珠海格力集团工作。听到学生们成才成功的佳音,何济说:“我感到自己是天底下最快乐的人!”

  记者在免费学舍采访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系2002级8班蒋秀珍,这位来自四川宜宾的姑娘原是在一户人家当家庭保姆,立志改变人生命运的她得知重庆信息工程专修学院可以减、免、缓交学费,怀着梦想来到学院,课余时间在学院食堂打工,这样免去了生活费。她对何济院长助学之恩满怀感激,“是重庆信息工程专修学院改变了我的人生命运”,看到知识为这个农家女增添几分秀气,几分妩媚,记者备感欣慰。

  教育信息岛上的航道工

  记者算了一笔账,重庆信息工程专修学院现有在校学生6677人,每年每人衣、食、住、行等相关消费平均最低按3000元计算,每年为永川市带来2000万元消费收入。按学院五年规划,未来五年在籍学生达到1.5万人,则为永川带来消费收入4500万元。2002年《永川年鉴》称:“社会力量办学为拉动永川经济作出了贡献”。

  其实,重庆信息工程专修学院在“网络永川工程”,为渝西信息采集、传输、交换的信息港工程中也将在信息技术研发应用、信息人才培养、信息资源的开发利用中担当重要角色。

  1998年9月3日重庆信息港工程研讨会在重庆信息工程专修学院隆重举行。

  1999年3月30日永川市劳动局在该院设立计算机专业职业技能鉴定点。

  2000年,该院耗资300万元组建光纤通讯宽带系统,开通校园宽带网、教学网络系统,正式开通国际互联网。清华大学批准为IT合作院校。

  在何济院长办公室对面有一间科技情报室,这里是重庆信息工程专修学院信息枢纽,作为教育信息化的前沿,何济非常重视打造教育信息港,硬件和软件同步建设。培养信息化教师,提高教师的信息素质,要求教师和管理人员熟练运用信息技术工具对信息资源进行有效收集、组织、管理、运用,借助信息技术进行教育创新,以适应信息社会“以学生为中心,融技术于课程的英特尔未来教育特点,即资源型学习、协作型学习、研究性学习、在做中学习。”

  记者问及如何构建数学化校园,何济认为首先建设数字化教育软硬环境,建网络管理中心、教育信息中心、教育资源中心、远程教育中心及培训中心,培训教育信息化应用人员。何济把自己喻为教育信息岛上的一名航道工,虽然个体能量小,但在信息社会的海洋里,照亮自己,也能照亮别人前进的路。

  蔡律   2008年2月13日修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