蒙牛为何撕发票及重新定位牛根生?
文/于清教
看到这个标题,有两点需要说明,一是海尔张瑞敏上个世纪80年代末砸冰箱砸出了名牌、品牌,蒙牛人现在撕发票却撕出了文化;二是社会公众眼中的牛根生是个舍得、懂得聚财与散财的企业家,但《蒙牛方法论》新书中,治国给老牛一个重新定位:什么人我们永远愿意让他赢?九九归一:他活着别人就能活得更好的人。
继《蒙牛内幕》出版后,张治国在2008年1月出版了《蒙牛方法论》,我两天读完了此书。“董助”张治国依旧延续着“爆料”的习惯,大量蒙牛成长秘方被公之于众。36个“蒙牛法则”按照创业逻辑进行了系统分类,不仅配有大量经典案例、思辨感言,还收录了老牛的25则精妙感言。该书中最经典的案例应该是《潘刚的另一副“底牌”》,治国在针对《当代经理人》2007年8月的长篇报道《潘刚的底牌》进行了深入客观的分析,让读者对该事件的来龙去脉与纷争真相有了深刻的了解。这是该书中首次披露蒙牛与伊利的赛跑真相。
治国的醒悟是真正的企业家是让企业由山脚走向山顶的人;无所作为,只是当了个企业的头,这样的人不能算企业家。真正的企业家拥有强企业、惠人民、壮民族的企业家精神;毫无气节,唯利是图的人不称其为企业家。一个白手起家创出王牌企业的人被尊称为企业家,一个躺在前人栽起的果树下悠然寄生的人也被混称为企业家;一个让企业起死回生的人被冠名为企业家,一个使企业由盛转衰的人也盗名为企业家。企业家的称呼正在泛滥,而且正在走歪,这是真正企业家的悲哀。
在蒙牛流传着一个撕发票的故事:当时,蒙牛派一位部长去接管一家新加盟的亏损企业。这位部长去的时候,除了带上集团公司的授权,还带了另外一样东西——经营人心的企业文化。
跨进工厂的第一天,该企业的领导班子热情地为他设宴接风。但过后不久,又拿着接风时的宴请发票,找他签字报销......他当场就把发票撕了,然后拿出自己的钱予以支付。这件事对全厂震动很大。员工们议论说,蒙牛的企业文化就是“了不起”。从此,蒙牛的“文化基因”就一点一滴地移植到了这家企业。仅一年多的时间,该企业就扭亏为盈。
很多人认为蒙牛的成功是牛根生的成功,其实,从撕发票事件看,我们认为蒙牛的成功首先是文化上的成功。与张瑞敏砸冰箱相比,海尔砸出了质量、口碑、品牌,而蒙牛的撕发票却撕出了文化。什么是文化,在一个企业被别人复制不了的精神基因就是文化。文化并不复杂,也不必挂在墙上喊,更不需要专家界定,文化就是一个企业的生产力。
客观地讲,《蒙牛方法论》较之《蒙牛内幕》少了那么多“猛料”,更多的是理性的思辩与归纳,浓缩和升华。很多关注企业隐私的人希望作者抖擞更多的内幕和真相,但静心阅读,你会为作者的良苦用心而感动。成就领袖企业的36个法则,极速蒙牛的50篇经典案例,老牛的25则精妙感言,石破天惊的28条辩证醒语,耐人寻味的19点备忘录,......无不让我们一起思考——思考中国企业竞争的环境,中国企业家的真正责任,中国企业的管理与未来。
治国做到了这些,足够。
在一些公开场合有时见到老牛,但我不是快嘴,也不擅长奔波并劳顿在那些夸夸其谈中。看不少人急于成名、急于搭载混个脸熟(或者急于让客户认可、尊重),却说不出企业与管理的真相,我为自己而惭愧——究竟什么才是企业和市场真正的需求?只有当你真正被人“需求”了,当你真正能够满足别人的需求了,你的需求才能被满足。
那么,我们向老牛学习点什么?
遇到天使,他便是天使;遇到魔鬼,他便是魔鬼。
人家搞圈地运动,他搞的是圈人运动。
曹操是“宁我负人,毋人负我”的典型,牛根生是“既不负人,也不负己”的楷模。在是非问题、原则问题上,寸土必争,寸步不让,这才是老牛吧?
有的人把企业做大是偶然的,有的人把企业做大是必然的。
什么人我们愿意永远让他赢?——他活着,别人就能活得更好的人。
这就是《蒙牛方法论》告诉我们的。
读而思,思而辩,辩而明,明而行,这才是真正的价值所在。

正在阅读《华为教父任正非》,中信出版社,2008年1月第1版,刘世英、彭征明著,即将推出阅读思考。请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