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副楹联 一头雾水──电视连续剧《小兵张嘎》观后记


 

一副楹联 一头雾水
──电视连续剧《小兵张嘎》观后记
曾媛,王靖宇
根据徐光耀同名小说改编、北京润亚影视传播有限公司与南京电影制片厂联合摄制的20集电视连续剧《小兵张嘎》第3回,有一副莫名其妙的楹联,把电视机前的亿万观众搞得一头雾水:县城某“照像馆”大门两侧的砖墙上,白底黑字,魏碑体,要多醒目有多醒目──右侧的上联是“摄真将面去”,左侧的下联是“幻出化身来”。问题一:其上联“摄真将面去”表意不明,让人不知所云;问题二:上联与下联“幻出化身来”也不般配,不符合“对仗”规则。
如果把上联“摄真将面去”中的“真将”二字对调一下,改作“摄将真面去”,这副“不知所云”的楹联会令人“刮目相看”:摄影师把人的“真面”用照相机“摄”走──“真实面貌”与“假面舞会”截然不同;印出来的照片当然只是人的“化身”,有时还稍加美化。作为电视观众,我们当时只能这样“猜想”。
于是,查书求证。我们先找到了一本谷向阳、何惠琴合编的《中国店堂对联集成》,在“照相馆联”的题目之下,此联竟然位居榜首!还没来得及高兴,定睛一看,这本书也错了,而且竟然错得跟电视剧不谋而合:“摄真将面去,幻出化身来。”(北方妇女儿童出版社,1986年版,第154页)接着,我们又找到了一本顾平旦、常江、曾保泉共同主编的《中国对联大词典》,其“下编·行业类·饮食服务业·照相馆”系列中的第二联,只差一个字──“真面”改作“真影”而已。(中国友谊出版公司,1991年版,940页)随后,还找到了一本裴国昌主编的《中国楹联大辞典》,该书“民俗编·行业对联·行业专用·照相馆”系列中,既有“留得青山真面目,疑从天国化身来”,又有“摄将真影去,幻出化身来”。(江苏科学技术出版社,1991年版,第10861087页)再查,王泽敏编著的《中华楹联大全》在“照相馆用联”的名目之下,也有“摄将真影去,幻出化身来”。(北京出版社,2007年版,第287页)此外,上述《中国店堂对联集成》“照相馆联”榜首之后的第二联(北方妇女儿童出版社,1986年版,第154页),以及《中国对联大词典》“下编·行业类·饮食服务业·照相馆”系列中的第十一联(中国友谊出版公司,1991年版,第940页),也是“留得青山真面目,疑从天国化身来”──“真面”(或作“真影”)连读并与“化身”对仗,应该是确定无疑的了
上网辅助验证。我们先看“百度搜索”,搜出“摄将真面去,幻出化身来”的相关网页31──包括“王子摄将真面去,雷公幻出化身来”在内,而没有找到与“摄真将面去”相关的网页;我们再看“Google搜索”,搜出“摄将真面去,幻出化身来”的相关网页15──也包括“王子摄将真面去,雷公幻出化身来”在内,还有“摄将真影去,幻出化身来”的相关网页5个,而同样没有找到与“摄真将面去”相关的网页。
试问:编剧徐兵在剧本里写出了这副楹联吗?如果没写,置景师高丙武和他的两位助理于明海、张旭是根据什么“弄”这个“景”的呢?导演徐耿和执行导演杨光在片场没有看到这副楹联吗?他们连什么叫“摄真将面去”都说不清楚,又是怎样把自己的“劳务费”领回家的呢?
无独有偶。“胶东在线”网的“楹联研究”栏目有一篇署名“邵子勤”、题为《“对联年龄”有新说》的文章,提到两副“比孟昶早五百年”的楹联,据说出自兄妹两人之手──其兄乃“南朝梁代文学家刘孝绰”,题联在先,曰“闭门罢庆吊,高卧谢公卿”;其妹刘令娴是一位女才子,步其后尘,曰“落花仍扫合,丛兰摘复生”。http://www.jiaodong.net/wenhua/system/2007/08/29 /010079587.shtml问题就出在刘令娴的“落花仍扫合”上,显然,上联的“仍扫合”与下联的“摘复生”不对仗。通过“百度搜索”,先获得“落花扫仍合,丛兰摘复生”的相关网页107个,而与“落花仍扫合,丛兰摘复生”相关的网页仅此一例;通过“Google搜索”,又获得“落花扫仍合,丛兰摘复生”的相关网页62个,“落花扫更合,丛兰摘复生”的相关网页6个,而与“落花仍扫合,丛兰摘复生”相关的网页还是仅此一例。出现了这种情况,《“对联年龄”有新说》一文的“责任编辑”贺小倩作何感想呢?
节外生枝。《李太白全集》中有一首题为《三五七言》的诗:“秋风清,秋月明。落叶聚还散,寒鸦栖复惊。相思相见知何日?此时此夜难为情。”如今,这首诗在网络中是如何传播的呢?请看“百度搜索”中的记录:“叶聚还散,寒鸦栖复惊760例,表述准确无误;而“落叶还聚散,寒鸦栖复惊”12例,两句诗里隐藏着一处错误;更有甚者,“落叶还聚散,寒鸦复栖惊34例,两句诗里竟然陈列着两处错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