济南市山师东路建起一面文化墙,用以彰显文化气息,这本是一件好事,可是文化墙上的文字、标点错误很多,引来宋遂良教授的痛批。读了这则新闻后,感慨颇多。
我相信,建文化墙的有关部门最初肯定是想通过此举来弘扬传统文化的,可是文化墙建成后恰恰显出一些人缺乏文化素养的尴尬现实。平心而论,宋遂良教授指出的几处错误并不深奥,李清照和辛弃疾的这几首词很有名,中学语文学得好的人都会背。若要说吸取教训,我觉得首先是:文化建设来不得浮躁,一些没什么文化的人如果非要装出很有文化的样子,那么多半是要露马脚的。
文化是一种软实力,是从人们内心中生发出来的一种道德、情感和思想的力量。正因为出发点和归宿都是人们的心灵,所以文化的天然禀赋就应该是宁静的,悠长的,老实的,美好的,而非喧嚣的,短暂的,浮躁的,丑陋的。可惜的是,现在的很多人不明白这个道理,总是喜欢以浮躁的心态、炒作的方式来搞文化建设,这样做的结果只能是热闹一时,难求长远。更有甚者,一些人还以极其功利的心态来看待文化,把文化当作油彩涂抹在脸上,认为这样就“有文化、有品位”了,岂不知这是玩弄文化、亵渎文化,而不是建设文化。
就拿济南市山师东路文化墙上的《二十四孝图》来说吧。在我们这个时代,宣传孝文化原本不错(社会上确实有不少不孝子孙),可是若把“孝”推到“二十四孝”的地步,那就走到了“孝”的反面。这恰如列宁所说:“真理再向前走一小步就是谬误”。对于中国的传统文化,我们更多地应在理念上抽象地继承,而不能机械地照搬,所以必须要做好区分工作:“孝”的理念是好的,不过时的,但“二十四孝”的做法是反人道的,必须摒弃。如果我们不懂得辨别,不会取舍,一说到弘扬传统文化就全面恢复传统,那么这样的思维模式跟当初武断的、粗暴的“破四旧”又有什么本质上的差别呢?
要建设好文化,首先就要学习文化;要学好文化,首先就要克服浮躁心态。古人说:“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以后,我们再搞文化建设,是不是先别考虑政绩和面子之类的“得”,而是先自问:我心定吗?心静吗?心安吗?考虑得周全吗?
若真如此,则不仅文化墙(包括其他各类文化建筑)幸甚,文化本身亦幸甚!
当止,用极其功利的心态来看待文化
comment
5 vi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