应叫停政府招商
文/李罡
开放开放以来,确实使13亿人口的中国受益匪浅,吸引外资政策不仅缓解了就业压力和资金短缺难题,遍布各地的外资企业也成为这个文明古国与世界沟通的桥梁。但是在招商引资背后一系列权威数字会给我们一些警醒:流经城市的90%的河段受到严重污染;75%的湖泊出现非氧化问题;近3亿农村人口饮用不合格的水;每年沿海赤潮发生次数超过上世纪八十年代3倍;酸雨影响面积占国土面积的三分之一,且近年强度有加重趋势;工业危险废物年产1100多万吨,32%在堆放,没有处理处置;城市垃圾年无害化处理率不足20%等等一系列数字触目惊心。
一些地方政府更是把招商引资作为发展的“法宝”,将招商引资作为对基层官员的考核指标,在一些地方甚至出现了全员招商引资的热闹场面。领导者为了尽快抓出成效,见到政绩,往往采取功利的做法,倡导“全民招商”。其目的是营造“个个部门都是招商部门,人人都是招商引资责任人”的招商氛围。各部门绞尽脑汁,或许也能在短时间里见到一些成效。但从长远来讲,正如有的专家所说,重压之下只能逼出花样百出的造假新招或数字游戏。而且因为执法部门直接介入经济市场,既当裁判员又当运动员,难免会出现腐败现象。理想的政府管理是部门明确定位,各尽其能,各司其职。让张飞绣花,叫孔明耍枪,显然是乱弹琴;让所有部门都去做招商引资的功臣,也是不切实际的。
在一次招商签约暨投资说明推介会上,某县委书记就该县对外招商作出“八大承诺”:土地价格最低,税收扶持最多,规费征收最少,办事速度最快,治安环境最好,媒体宣传最优,利益保护最佳,服务档次最高。在招商引资中拿“官帽”作诱饵,大施“人治”之术,不仅损害法律法规的严肃和权威,而它对市场经济秩序和市场公平竞争环境的破坏,市场经济是法治经济。政府的行为,也应限定在法律许可的范围内。在招商引资过程中适当给予外商一些优惠政策本无可非议。然而我们有些地方为了多招商,什么优惠条件都答应给人家,甚至还搞起了优惠大战。更让人难以置信的是,有的地方外商所享受的种种优惠政策,本地客商却不能享受。就拿土地拍卖来说,一些本地建筑开发商购置的土地价格要比外商高出一大截。当地开发商既使有一肚子的怨气也奈何不了。更让人气愤的是,有的当地官员还打着招商引资的幌子,暗地里与外商勾结,大肆敛财和赚昧心钱。到头来,外商是吸引了不少,而当地的财政收入却并没有增加多少,相当大的投资是来自港澳台和华侨,华人.根据商业部统计:截止2003年12月底,华人投资企业为:296,566家,占总投资企业的63.29%。另外,我们没有去招商引资的台湾省截止2004年12月底,投资为72.08亿美元,建企业2850家,而各地方党政负责人反复去的招商的欧洲国家(英,法,德)则投资为44.06美元,企业为1089家.这说明了国外商人来投资是我国实行了正确的改革开放政策,给投资者带来利益的结果, 精明如商人者,何利何弊又岂会不清楚呢?一些党政负责人甚至到夏威夷去招商引资,到目前为止还未出现夏威夷的投资,不言自明,这种本末倒置,损公肥私的招商引资应该得到制止,甚至更在深层次上恶化了投资软环境,
中国前总理朱镕基曾公开说过:“中国在外贸上所获得的仅仅是那少得可怜的加工费,而大把的利润是海外投资商赚走!”中国科技大学讯飞信息有限公司总裁刘庆峰也说:“中国企业的廉价劳动力,消耗着大量的资源,承受着巨大的污染,而掌握着核心技术的国外企业只需要签署一纸技术合同,就抽走了中国企业的一大半血汗钱。”招商引资是为了引进先进的管理方法和先进的生产技术,最终消化为我所用。但是由于外方技术封锁,再加上我方学习不够等原因,外资是引来了却不能为我所用,虽然外方享受了种种优惠甚至是“超国民待遇”,然而我方终究是打工者,所赚的钱只不过是“加工费”,也许与我们消耗的大量能源和承受的巨大污染相比还“入不敷出”。招商引资使一些地方的GDP飞速增长,一些官员因此得以升迁,越发推进了招商引资,于是出现了无休无止的“引进、引进、再引进”。然而,在招商引资的极度热潮中,我们付出的惨痛代价被忽略不计了,招商引资的负面影响被漠视了。孰不知在招商引资中,我国消耗着大量的能源,承受着巨大的污染,甚至一些地方已经陷入“引进-落伍-再引进-更落伍”的恶性循环。
中国的投资优势,各来华企业的实践均已证明,商务部最新统计显示,2005年前三个季度,外商在华新设立企业32223家,同比增长0.03%;合同外资金额1303.25亿美元,同比增长21.81%;实际使用外资金额432.47亿美元,同比下降2.11%。此间观察家认为,这证明上半年出现的外商直接投资下滑从数量上看几乎微不足道,中国仍然是世界上最具吸引力的投资目的地。但从质上看外商直接投资正与中国经济本身一起酝酿着历史性转变。精明如商人者,如果商人投资有利益,你不请他,他也来,如果对商人没利益,不管你用官帽招商,政策优惠都是没用的。国外招商都是商会行为,中国计划经济时期,政府招商在一定程度上起到了一定的积极作用,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招商应该有商会来负责,要引金凤凰,先栽“梧桐树”。政府也应该转化为服务型政府。政府要吸引外来投资,理应先为他们创设廉洁高效的政务环境、宽松和谐的政策环境和公平公正文明的法治环境。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投资者真正看重的,恐怕绝非封官许愿,而是制度环境的透明和稳定。然而令人遗憾的是,许多地方政府在招商引资、优化投资软环境时,以加快发展,造福桑梓为旗号,只顾眼前的经济效益,不顾法律法规和政策条令的制约,不惜超越自身权限,不计后果地无原则优惠让利。以某县为例,无论是给相当额度的投资者享受官员待遇,还是对重大工业项目实行“零地价”政策,以及诸如给投资客商的子女安排到行政事业单位工作,不仅与国家有关法规相抵触,也彰显了地方政府行政权力的不规范运用。这种为了招商引资不惜破坏行政规则的做法,从其实质来看是一种明显的“人治”之政。
招商引资是为了引进先进的管理方法和先进的生产技术,最终消化为我所用。但是由于外方技术封锁,再加上我方学习不够等原因,外资是引来了却不能为我所用,我国的许多企业只能对外引进技术,重引进、轻消化吸收再创新已经成为许多企业的通病。根据有关的统计资料,2002年我国“引进”技术费用与消化吸收费用再创新费用之比是100:7,远远低于日本和韩国的100:1000的水平。引进不消化吸收没有创新,那引进就是盲目的引进,引进带来的发展最终难逃过眼云烟的命运。
上海从今年起已不再规定引进外资的具体增长指标,而着重考核招商引资带来的能耗、土地资源消耗、技术含量,以及对环境的影响等。今年年初,浙江也出台“禁令”,规定一律不得向党政干部发放任何形式的招商引资奖金等物质性奖励,以防止官员在引进资金中的盲目性。
招商引资就是为了借船出海,要招商引资,就要不断消化、不断吸收、不断创新。如果招商引资不能为我所用,如果招商引资不能消化吸收创新,借船出海就永远不能变成现实,弊端大于收获,那么政府招商引资就应该叫停。应该适应市场有来由市场来决定适应市场的方式来招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