质疑“知识改变命运”


  最近网上报道,微软公司在招聘人员时,招聘了几十名专科毕业生,在本科生、研究生都难以找到好工作的情况下,引起较大反响,使人们对大学教育反思的同时,也对知识与能力的比较开始深入思考。

  知识改变命运,这句话在恢复高考的前二十年是一个可以成立的命题。然而,今天如此说,不一定恰切,因为已经受到现实的质疑。

  知识会提高能力,但是知识不代表能力,只有当知识完全化为能力才能起到真正的作用。知识多少并不一定代表能力的高低,能力是一种综合表现。

  恢复高考之初,人们的知识普遍较低,在那种特殊历史条件下,学历代表着知识,知识代表能力,知识的重要暂时掩盖忽略了能力的更加重要性。当今人们的知识程度普遍提高,高等教育进入大众化阶段,知识与能力的差别优劣已经凸显出来。

  一个没有知识的农民,拉沟、耕种的农家活,做得也许比上过学的农民还好,这就是能力;一个技艺较高的木工,文化也许比不了上过高中的人,但是做出的家具却很好,这也是能力;一个企业老板或个体经营者,学识也许不比同类高,赚到的财富却比别人多,这也是能力。

  技能学校培养的高级技工好就业,比大学生更受企业青睐也说明并非知识更重要。

  彼尔盖茨没有大学毕业就开始了创业,成为全球首富。他的成功表明,知识是重要的基础,能力才是根本。他在实践的基础上不断地提高创新能力,走向成功,如果一味地将知识读下去,未必会有更大的成就。

  世界级运动员,特别是我们中国运动员,知识水平不一定高,但是长期受实践的训练,其运动技能相当高,在竞技比赛中获得好成绩,这也是能力的表现,并非都是来自于知识。舞蹈家、杂技演员的精彩表现,炉火纯青的技艺形成,都不是知识的主要体现,而是来自一种技能。

  学新闻的,知识再丰富也写不好新闻稿,名记者是在工作中培养的,不是课堂上学出来的;游泳健将是水里游出来的,不是课本上教出来的;背教育学知识的成不了教育家,教育家是实践中产生的;读书很多的未必就是作家,作家是写出来的。

  欧阳修《卖油翁》中陈康肃公尧咨的射箭技能,卖油老汉的倒油本领,“以钱覆其口,徐以杓酌油沥之,自钱孔入,而钱不湿”,都是能力的表现。这些能力来自于“无他,但手熟尔”,而“手熟”来自经常的实践锻炼。

  我们国家自古就有重视知识学习的传统,特别是重视文科知识的传授已经有几千年的历史,重实践能力的培养近年来却显得不足。然而,人类的初始阶段就是先有实践后有知识,知识是对能力的总结,总结的经验即为知识。只是我们现在的学习中却本末倒置。

  要重能力,学校就不能以分数论英雄,以考试论短长,要以创新思维的发展来衡量,以出成果为标准。社会单位用人不能以学历、以知识的高低为主要标准,应以能力为选拔衡量的准绳。微软公司招用专科生的做法就说明了这一点。

  社会发展的根本需要是能力,只有正确分析“知识改变命运”的传统说法,才能彻底改变用人标准的根本看法。当然,重能力并非否定知识的重要,而是不能把知识的追求看成获取能力的惟一标准。

  实践出真知,重实践应重于知识的学习。只有能力才能从根本上改变命运,一个人是如此,一个国家也是如此。

  我们不需要有知识的空谈家,而是需要更多的实践者;我们不需要夸夸其谈的知识,而是需要真正带来成果的技能。

  2007年8月17日星期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