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11日上午,已经停产的西安科龙制冷有限公司(以下简称:西安科龙),接收到了一张来自西安市中级人民法院的起诉书,这是官司缠身的西安科龙接到的又一张"传票"。
与以往所不同的是,此次原告不是容声冰箱,而是西安科龙的上游供货商——武汉创兴公司。
据知情人士透露,除武汉创兴公司外,凡是与西安科龙有关联交易的企业,不久将会纷纷起诉西安科龙。
此外,要求补发公司所拖欠的6、7月份工资,西安科龙全体员工业已将相关材料递交至西安市高新区仲裁委员会。
"西安科龙再遇多事之秋,前途迷茫。"一位业内人士说。
“顾雏军案后遗症”致供货商蜂起诉讼
武汉创兴公司前期是西安科龙电机设备的主要供货商,到目前为止,西安科龙已累计拖欠其资金380万元。
7月12日,记者多次拨打武汉创兴公司电话,希望核实相关事实,却一直无人接听。
西安科龙一位高管向记者反映,西安科龙能够拖欠380万元,与前领导的经营思路有关。而他所指前领导,正是西安科龙董事长顾雏军。
这一现象也被该人士称为"顾雏军案后遗症"
据他介绍,对于企业的上游供货商,一般都采取先供货后打款的方式。但在打款问题上,又习惯以各种借口为由,累计拖欠,直至供货商出现较大反应,才予以部分支付,"久而久之,欠债雪球越滚越大,直到现在无法收场"。
在记者的采访过程中,恰逢一位模具供应商前来讨债。但当看到西安科龙萧条的景象时,无奈地摇头不已。
据他介绍,西安科龙采用先供货后打款的方式,已经累计拖欠其公司近100万元。"它们(西安科龙)欠我的并不是很多,与其他供货商相比起来,只是个小头而已。"据估计,西安科龙所欠上游供货商资金总额最少在千万以上。
"看到现在的这一切,想要讨回我的钱,估计难度很大,因为还有很多大户正在排队等待。"他表示,自己仍然会按照法定程序,起诉西安科龙,但对最终结果,并未抱太大希望。
业内人士估计,武汉创兴公司起诉西安科龙,只是一个开始,继海信科龙之后,又一轮起诉高潮即将来临。与以往所不同的是,此次提起起诉的企业,将以上游供货商为主。他认为,因受累前期经营拖欠,西安科龙很难一时拔出泥潭,前景迷茫。
"西安科龙现在的所有资产,包括土地、房产、机器设备等在内,约值1亿元。"相关人士介绍说。
资料显示,西安科龙是由海信科龙全资子公司广东科龙冰柜有限公司(以下简称:科龙冰柜)控股,西安高科(集团)公司、西安航空动力工程控制有限公司、意大利圣尼堡公司共同投资的中外合资企业,公司注册资本2.02亿,年生产冰箱(冷柜)压缩机150万台,是我国西北地区最大的冰箱压缩机生产基地。其中,科龙冰柜持股60%。
"为防止各企业抢夺企业设备等资产,顾雏军临行前,已经将所有权力委托给了宋宗兴。"西安科龙一位中层领导介绍。宋宗兴是西安科龙制造部部长,"除了防备债主哄抢企业资产外,防止企业职工的内乱,应该是顾雏军当时的主要顾虑所在。否则,也不会交给宋宗兴来看管。"他进一步分析到。
内部员工递交仲裁书
就在西安科龙被供货商及控股股东等送至法庭之际,内部员工的仲裁书,更让债务烦扰的西安科龙雪上加霜。
据了解,因公司大股东控告一事,西安科龙已经于5月份停止生产。"领导一句话宣布公司放假,便将工厂大门紧闭,不但未说明放多久,什么时候开工,更是对包括公司中层领导在内所有职工工资问题,只字未提。"西安科龙一位职工愤愤地说。
据调查,目前西安科龙的普通职工已于5月份全部放假,大多人员自谋出路,仅有中层领导一直监守。
"后来,我们也几经周折,找到了相关负责人,他虽然口头答应一定给,但到底什么时候发,怎么发、发多少都不做交代。为保护企业385名员工的利益,我们全体员工已经联名,向西安市高新区仲裁委员会递交了仲裁申请书。"西安科龙相关领导介绍。
西安市高新区人事劳动局工作人员周振华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他们的确已经接到西安科龙全体员工的仲裁申请书,目前正在处理中。同时,他表示会在法律规定期限内,无论结果如何,都将给予明确回复。
据介绍,西安科龙员工的仲裁申请书中,广东科龙冷柜公司相关负责人王士磊被列为被告,并提出了三个仲裁请求:要求补发拖欠员工6、7月份全额工资;要求对停产放假期间的员工补助标准做出明确答复;如果公司与员工解除劳动关系,要求补齐拖欠员工的"三金"并按员工服务公司的期限按《劳动法》向员工提供相应补偿。
据了解,根据6月20日广东佛山市中级人民法院的裁决书,海信科龙派遣到西安科龙的总经理李敏已将西安科龙的资金、公章进行了转移。根据知情人士透露,李敏目前正在广东科龙上班。
"现在的西安科龙可谓四面楚歌。"西安科龙相关领导言语中不无悲观。
有相关人士指出,海信科龙的一系列动作,有可能是为独资西安科龙作准备。
近几年,*ST科龙可谓恰逢多事之秋,在濒临破产、诉讼缠身、股权被封、账户冻结、大股东人身自由受限及海信救驾之后,为尽快脱身泥潭,更是将旗下控股公司西安科龙送上法庭,从而致使西安科龙被迫停工关门,相关资产被查封。
海信科龙的这一举动,更是引起了相关企业的链式反应,各上游供货商及企业员工为维护自身利益,又掀起了一轮起诉高潮。
面临此事,西安科龙的另外三家股东更显无奈。
而相关人士指出,海信科龙的一系列动作,有可能是为独资西安科龙作准备。
资产保卫战
7月11日,记者前往西安科龙采访。虽然厂门关闭,但门口看管人员却多达七八人。在经过一系列的谨慎问询后,记者方得进入。
据西安科龙一领导介绍,自顾雏军将一切权利移交宋宗兴后,"相关工作人员已经进入保卫公司资产状态"。他介绍说,"尤其是厂里宣布放假之后,害怕公司职工的破坏行为,更是加紧了防卫工作。除了在厂区门口安排了8名保安外,还挑选了28名青壮年组成了财产保全保卫队,每天24小时监守。"
尽管如此,西安科龙的现有人员,仍无法完整保护企业资产的"流失"。
采访中,记者注意到,在西安科龙办公大楼一楼的拐角处,张贴了四张广东省佛山市中级人民法院的民事裁定书,日期定格在6月13日。
裁定书的查封、扣押财产清单显示,包括西安科龙的国土、房产、机器设备、办公设备、原材料以及库存等,共计43页,其中,8项机器设备已被西安市中级人民法院于6月13日查封。
但在西安科龙的厂区,记者并未看到其他封条,只有几个简单的手写字书写在黄色纸上的封条。工作人员介绍说,这是公司员工自己封的封条。
但一个值得注意的细节是,他们封条的时间是6月12日,比西安市中级人民法院及佛山市中级人民法院刚好早一天。
更有消息人士称,海信科龙正在为独资西安科龙作准备。
据分析,海信科龙依托其全资子公司科龙冰柜间接持有西安科龙60%股权,而要直接控股,实现直辖梦想,则需分三步走:首先,抽掉自己的所有投资资金,使西安科龙陷入困境;然后,查封西安科龙的所有资产,包括企业的主要设备,迫使西安科龙陷入四面楚歌境地,四面漏水,无人敢接;最后,利用自己独有优势,顺利把控西安科龙。
西安科龙前途迷茫
有关人士指出,放眼西安科龙的前景,则无外乎三条道路:被拍卖瓜分、第三方重组以及海信科龙的独资。
据记者了解,一供货商因西安科龙拖欠其400万元欠款,已将西安科龙告至西安市中级人民法院,并将相关设备已划至自己名下。
"西安市中级人民法院6月13日查封的8项机器设备,正是该公司的诉讼结果。"西安科龙一位负责人介绍说,其中一台进口机器进价达1400多万元,但最终折算价格时,仅仅抵偿了500多万元。"像这样下去,用不了几天,这里就什么也没有了。"该负责人谈到。
西安科龙另外一位员工介绍说:"实际上,这些设备都是专业设备,根本没办法用到其他地方去。无论是被几家公司瓜分还是强行拍卖,都是不可行的。"
西安科龙目前除了土地、房产及机器设备外,另外一个重要资源就是企业员工,特别是专业技工。"假如拆了这个摊子,再组建一个厂区容易,但要再培养一批高级技工,不但要花费大量钱财,更是在浪费资源,浪费时间。"
同时,他还分析到,从目前西安科龙的状况来看,在没有完全清理完相关诉讼外,没有一家企业敢于接手,因而,西安科龙寻求第三方重组的梦想也极为渺茫。
"海信科龙独资西安科龙,从目前的各种情况来看,应该是最为明智的选择。"西安科龙相关领导人表示。
有关人士指出,一年多来,海信科龙与西安科龙第三控股方的矛盾已经越积越深。
自顾雏军入监后,西安科龙本应归属海信科龙旗下,但至今没有任何结果,因而,不能排除海信科龙清除第三方控股股东的打算。
该人士认为,对于同业者来说,海信科龙更占足了先天优势。
而西安科龙一位员工亦向记者透露,早在顾雏军时代,公司内部就存在几大"帮派",主要为:海信科龙派(主要为高层领导)、高科集团派以及招收的普通职工派。
"对于一个企业来讲,不同来历的人各成帮派,难以融合,是西安科龙长久以来都难以解决的问题。因而,不能排除借助此次机会,将各大帮派化零为整,便于以后管理。"
评论:
“龙图”的碎裂与收场
文/andy
随着顾雏军案的显山露水,科龙所隐藏的问题也开始逐渐暴露出来。科龙帝国的轰然倒塌,从资金链到供应环节都产生了"多米诺骨牌"的效应,供应商慌了手脚,他们不知道那些账目是否能要回,何时能够要回。虽然海信科龙收购了容声100%的股权和西安科龙60%的股权,但顾雏军目前还是西安科龙的法人和董事长,由于西安科龙欠款众多,海信科龙向西安科龙赔偿8900万欠款,西安科龙已经如履薄冰,大债权人都况且如此,小债权人更不用提。
作为顾雏军的"龙图伟业",在原科龙的兴盛到衰亡过程当中,我们能够很清晰地看到家电行业在供应和销售上的问题所在:拖欠、拖欠、再拖欠成为了行规,作为行业垄断地位的企业,在货款的支付上含糊不清,"卖完了再给钱"或者说"卖完了也不给钱",这些潜规则让小供应商叫苦不迭。但是在市场当中,类似的怪圈层出不穷,商业安全随时可能因为企业管理问题而在一瞬间土崩瓦解,商誉从众口铄金到一钱不值,无疑是个悲剧。
那么,商业活动中究竟还能相信谁,如何得到保障,或许不仅仅只是一个科龙需要思考的问题。
重组的科龙何时能够再次腾飞,还是一个谜语,但是海信首先要解决掉顾留下来的烂账,这点毋庸置疑,在这些烂账没解决之前,科龙还有许多坎坷路要走。
或许清算是个不错的办法,西安科龙可以申请破产了结,企业破产法或许能够挽回一些债权人的利益,但是否能够清偿所有债权人的债务,成了一个巨大的问号。我们无法预料西安科龙最终会以什么方式收场,顾雏军还有钱么?是否还存在一些不为人知的资金黑洞?这些都不得而知。在这场纠缠已深的事件里,所有人都只好保持耐心,静待时间的过去,等待"7·26"科龙临界点的到来。
与以往所不同的是,此次原告不是容声冰箱,而是西安科龙的上游供货商——武汉创兴公司。
据知情人士透露,除武汉创兴公司外,凡是与西安科龙有关联交易的企业,不久将会纷纷起诉西安科龙。
此外,要求补发公司所拖欠的6、7月份工资,西安科龙全体员工业已将相关材料递交至西安市高新区仲裁委员会。
"西安科龙再遇多事之秋,前途迷茫。"一位业内人士说。
“顾雏军案后遗症”致供货商蜂起诉讼
武汉创兴公司前期是西安科龙电机设备的主要供货商,到目前为止,西安科龙已累计拖欠其资金380万元。
7月12日,记者多次拨打武汉创兴公司电话,希望核实相关事实,却一直无人接听。
西安科龙一位高管向记者反映,西安科龙能够拖欠380万元,与前领导的经营思路有关。而他所指前领导,正是西安科龙董事长顾雏军。
这一现象也被该人士称为"顾雏军案后遗症"
据他介绍,对于企业的上游供货商,一般都采取先供货后打款的方式。但在打款问题上,又习惯以各种借口为由,累计拖欠,直至供货商出现较大反应,才予以部分支付,"久而久之,欠债雪球越滚越大,直到现在无法收场"。
在记者的采访过程中,恰逢一位模具供应商前来讨债。但当看到西安科龙萧条的景象时,无奈地摇头不已。
据他介绍,西安科龙采用先供货后打款的方式,已经累计拖欠其公司近100万元。"它们(西安科龙)欠我的并不是很多,与其他供货商相比起来,只是个小头而已。"据估计,西安科龙所欠上游供货商资金总额最少在千万以上。
"看到现在的这一切,想要讨回我的钱,估计难度很大,因为还有很多大户正在排队等待。"他表示,自己仍然会按照法定程序,起诉西安科龙,但对最终结果,并未抱太大希望。
业内人士估计,武汉创兴公司起诉西安科龙,只是一个开始,继海信科龙之后,又一轮起诉高潮即将来临。与以往所不同的是,此次提起起诉的企业,将以上游供货商为主。他认为,因受累前期经营拖欠,西安科龙很难一时拔出泥潭,前景迷茫。
"西安科龙现在的所有资产,包括土地、房产、机器设备等在内,约值1亿元。"相关人士介绍说。
资料显示,西安科龙是由海信科龙全资子公司广东科龙冰柜有限公司(以下简称:科龙冰柜)控股,西安高科(集团)公司、西安航空动力工程控制有限公司、意大利圣尼堡公司共同投资的中外合资企业,公司注册资本2.02亿,年生产冰箱(冷柜)压缩机150万台,是我国西北地区最大的冰箱压缩机生产基地。其中,科龙冰柜持股60%。
"为防止各企业抢夺企业设备等资产,顾雏军临行前,已经将所有权力委托给了宋宗兴。"西安科龙一位中层领导介绍。宋宗兴是西安科龙制造部部长,"除了防备债主哄抢企业资产外,防止企业职工的内乱,应该是顾雏军当时的主要顾虑所在。否则,也不会交给宋宗兴来看管。"他进一步分析到。
内部员工递交仲裁书
就在西安科龙被供货商及控股股东等送至法庭之际,内部员工的仲裁书,更让债务烦扰的西安科龙雪上加霜。
据了解,因公司大股东控告一事,西安科龙已经于5月份停止生产。"领导一句话宣布公司放假,便将工厂大门紧闭,不但未说明放多久,什么时候开工,更是对包括公司中层领导在内所有职工工资问题,只字未提。"西安科龙一位职工愤愤地说。
据调查,目前西安科龙的普通职工已于5月份全部放假,大多人员自谋出路,仅有中层领导一直监守。
"后来,我们也几经周折,找到了相关负责人,他虽然口头答应一定给,但到底什么时候发,怎么发、发多少都不做交代。为保护企业385名员工的利益,我们全体员工已经联名,向西安市高新区仲裁委员会递交了仲裁申请书。"西安科龙相关领导介绍。
西安市高新区人事劳动局工作人员周振华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他们的确已经接到西安科龙全体员工的仲裁申请书,目前正在处理中。同时,他表示会在法律规定期限内,无论结果如何,都将给予明确回复。
据介绍,西安科龙员工的仲裁申请书中,广东科龙冷柜公司相关负责人王士磊被列为被告,并提出了三个仲裁请求:要求补发拖欠员工6、7月份全额工资;要求对停产放假期间的员工补助标准做出明确答复;如果公司与员工解除劳动关系,要求补齐拖欠员工的"三金"并按员工服务公司的期限按《劳动法》向员工提供相应补偿。
据了解,根据6月20日广东佛山市中级人民法院的裁决书,海信科龙派遣到西安科龙的总经理李敏已将西安科龙的资金、公章进行了转移。根据知情人士透露,李敏目前正在广东科龙上班。
"现在的西安科龙可谓四面楚歌。"西安科龙相关领导言语中不无悲观。
有相关人士指出,海信科龙的一系列动作,有可能是为独资西安科龙作准备。
近几年,*ST科龙可谓恰逢多事之秋,在濒临破产、诉讼缠身、股权被封、账户冻结、大股东人身自由受限及海信救驾之后,为尽快脱身泥潭,更是将旗下控股公司西安科龙送上法庭,从而致使西安科龙被迫停工关门,相关资产被查封。
海信科龙的这一举动,更是引起了相关企业的链式反应,各上游供货商及企业员工为维护自身利益,又掀起了一轮起诉高潮。
面临此事,西安科龙的另外三家股东更显无奈。
而相关人士指出,海信科龙的一系列动作,有可能是为独资西安科龙作准备。
资产保卫战
7月11日,记者前往西安科龙采访。虽然厂门关闭,但门口看管人员却多达七八人。在经过一系列的谨慎问询后,记者方得进入。
据西安科龙一领导介绍,自顾雏军将一切权利移交宋宗兴后,"相关工作人员已经进入保卫公司资产状态"。他介绍说,"尤其是厂里宣布放假之后,害怕公司职工的破坏行为,更是加紧了防卫工作。除了在厂区门口安排了8名保安外,还挑选了28名青壮年组成了财产保全保卫队,每天24小时监守。"
尽管如此,西安科龙的现有人员,仍无法完整保护企业资产的"流失"。
采访中,记者注意到,在西安科龙办公大楼一楼的拐角处,张贴了四张广东省佛山市中级人民法院的民事裁定书,日期定格在6月13日。
裁定书的查封、扣押财产清单显示,包括西安科龙的国土、房产、机器设备、办公设备、原材料以及库存等,共计43页,其中,8项机器设备已被西安市中级人民法院于6月13日查封。
但在西安科龙的厂区,记者并未看到其他封条,只有几个简单的手写字书写在黄色纸上的封条。工作人员介绍说,这是公司员工自己封的封条。
但一个值得注意的细节是,他们封条的时间是6月12日,比西安市中级人民法院及佛山市中级人民法院刚好早一天。
更有消息人士称,海信科龙正在为独资西安科龙作准备。
据分析,海信科龙依托其全资子公司科龙冰柜间接持有西安科龙60%股权,而要直接控股,实现直辖梦想,则需分三步走:首先,抽掉自己的所有投资资金,使西安科龙陷入困境;然后,查封西安科龙的所有资产,包括企业的主要设备,迫使西安科龙陷入四面楚歌境地,四面漏水,无人敢接;最后,利用自己独有优势,顺利把控西安科龙。
西安科龙前途迷茫
有关人士指出,放眼西安科龙的前景,则无外乎三条道路:被拍卖瓜分、第三方重组以及海信科龙的独资。
据记者了解,一供货商因西安科龙拖欠其400万元欠款,已将西安科龙告至西安市中级人民法院,并将相关设备已划至自己名下。
"西安市中级人民法院6月13日查封的8项机器设备,正是该公司的诉讼结果。"西安科龙一位负责人介绍说,其中一台进口机器进价达1400多万元,但最终折算价格时,仅仅抵偿了500多万元。"像这样下去,用不了几天,这里就什么也没有了。"该负责人谈到。
西安科龙另外一位员工介绍说:"实际上,这些设备都是专业设备,根本没办法用到其他地方去。无论是被几家公司瓜分还是强行拍卖,都是不可行的。"
西安科龙目前除了土地、房产及机器设备外,另外一个重要资源就是企业员工,特别是专业技工。"假如拆了这个摊子,再组建一个厂区容易,但要再培养一批高级技工,不但要花费大量钱财,更是在浪费资源,浪费时间。"
同时,他还分析到,从目前西安科龙的状况来看,在没有完全清理完相关诉讼外,没有一家企业敢于接手,因而,西安科龙寻求第三方重组的梦想也极为渺茫。
"海信科龙独资西安科龙,从目前的各种情况来看,应该是最为明智的选择。"西安科龙相关领导人表示。
有关人士指出,一年多来,海信科龙与西安科龙第三控股方的矛盾已经越积越深。
自顾雏军入监后,西安科龙本应归属海信科龙旗下,但至今没有任何结果,因而,不能排除海信科龙清除第三方控股股东的打算。
该人士认为,对于同业者来说,海信科龙更占足了先天优势。
而西安科龙一位员工亦向记者透露,早在顾雏军时代,公司内部就存在几大"帮派",主要为:海信科龙派(主要为高层领导)、高科集团派以及招收的普通职工派。
"对于一个企业来讲,不同来历的人各成帮派,难以融合,是西安科龙长久以来都难以解决的问题。因而,不能排除借助此次机会,将各大帮派化零为整,便于以后管理。"
评论:
“龙图”的碎裂与收场
文/andy
随着顾雏军案的显山露水,科龙所隐藏的问题也开始逐渐暴露出来。科龙帝国的轰然倒塌,从资金链到供应环节都产生了"多米诺骨牌"的效应,供应商慌了手脚,他们不知道那些账目是否能要回,何时能够要回。虽然海信科龙收购了容声100%的股权和西安科龙60%的股权,但顾雏军目前还是西安科龙的法人和董事长,由于西安科龙欠款众多,海信科龙向西安科龙赔偿8900万欠款,西安科龙已经如履薄冰,大债权人都况且如此,小债权人更不用提。
作为顾雏军的"龙图伟业",在原科龙的兴盛到衰亡过程当中,我们能够很清晰地看到家电行业在供应和销售上的问题所在:拖欠、拖欠、再拖欠成为了行规,作为行业垄断地位的企业,在货款的支付上含糊不清,"卖完了再给钱"或者说"卖完了也不给钱",这些潜规则让小供应商叫苦不迭。但是在市场当中,类似的怪圈层出不穷,商业安全随时可能因为企业管理问题而在一瞬间土崩瓦解,商誉从众口铄金到一钱不值,无疑是个悲剧。
那么,商业活动中究竟还能相信谁,如何得到保障,或许不仅仅只是一个科龙需要思考的问题。
重组的科龙何时能够再次腾飞,还是一个谜语,但是海信首先要解决掉顾留下来的烂账,这点毋庸置疑,在这些烂账没解决之前,科龙还有许多坎坷路要走。
或许清算是个不错的办法,西安科龙可以申请破产了结,企业破产法或许能够挽回一些债权人的利益,但是否能够清偿所有债权人的债务,成了一个巨大的问号。我们无法预料西安科龙最终会以什么方式收场,顾雏军还有钱么?是否还存在一些不为人知的资金黑洞?这些都不得而知。在这场纠缠已深的事件里,所有人都只好保持耐心,静待时间的过去,等待"7·26"科龙临界点的到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