跟风是绝对的傻子


     2006年成都一家建材市场,上演过一场盲目跟风的闹剧。一些消费者为抢购商家促销1元地板、洁具、马桶,尽然连夜感到市场排队等候,当市场人员得知其装修时间还很久,建议其暂时不要选购时,消费者不听劝导,依然决然把2007年才需要的家装材料提前预定,并且语气豪迈,一定要支付全部定金。
 
      这是消费群体中,部分消费者不考虑自己实际需要,盲目跟风的狂热典型。而在商家、企业中,也不乏类似“极端分子”。当看到别的商家、企业做某一个项目利润猛涨时,这些企业的决策者也会按捺不住内心的躁动,盲目上马,盲目扩张。
 
      企业经营是个科学论证、合理评估、循序渐进的过程。倘若,领导者对某个项目分析和预见不透彻,仅听信三两个人的支言片语就茫然行动,其最终的损失不仅高于一般消费者,而且有可能给企业正常发展带来巨大隐患,将企业带入一个不能自拔的黑洞旋涡之中。
 
      在成渝两地,开发建材卖场的项目很多,然而在这些开发中,能够很好生存的,却少得可怜。最大原因,就是开发者没有考虑到目前整体建材卖场的大环境,招商工作难于经营,目前建材卖场招商完全是商家选卖场的一个过程。倘若市场定位和经营思路不清晰,有可能就会陷入被动尴尬境地。很多建材卖场前期开发面积较大,而后期招商出现挫折的也很严重。原因就是,材料商家要考虑自己开店、入场的投入,在整体建材经营利润逐渐摊薄的大环境中,材料商也就不可能盲目进驻一些没有发展前景的卖场。
 
      因此,对建材卖场发展抱有较大信心的企业经营者,无疑在整体环境逐渐恶化的背景下,就形成了盲目跟进的一批极端分子,不但没有在这个看似利润不错的行业捞到任何好处,一些经营者不是把大把资金亏了进去,就是把前期还经营不错的卖场搞得死气沉沉,没有任何回转的策略和机遇。
 
     有句话说得很好:“投资有风险,选行需谨慎”。不是任何一个行业,别人赚钱,自己滚进去也能如人所愿。在自己眼中,看似热闹的行业,好比股市中火急一时不断上升的股票,一旦你在最高点介入,很有可能就背负立即下滑的惨痛教训。
 
      跟风的后果,对消费者而言,利永远大于弊。因为无论如何其付出的代价并不高,即使买了过期产品(款式、花色),而产品质量并没有因为廉价而降低,使用功能依然存在。对企业来说,可能难以得到任何的好处,除了资金的亏损,还给企业品牌带来巨大影响。一个没有成功的企业,品牌影响并不太大,因为外界(媒体)关注度不会太大;但是一个由成功转向失败的企业,或一个由失败转向成功的企业,则可能成为外界关注的焦点,其品牌影响力也会因关注而产生不同的效应。
 
       跟风不是一种被动行为,而是企业经营者主动出击的行为。只不过,这种行动前期太过乐观,而对行动以后可能出现的后果估计不足,致使最后陷入进退两难的局面。因为,对很多前期投入较大的企业来说,一般是很不甘心,依然想继续跟进,然而后面的投入也不是小数目。是选择继续还是放弃,企业经营者处于徘徊犹豫的状态。此时,大多数经营者是抱着一种“赌”的心态,一旦成功,那么有可能会化险为夷,给企业发展带来转机。但是,这种转机成功的几率很低,虽然可能成功,但这种成功只能依托于上帝对企业的怜悯之上。大部分企业还是难逃盲目的恶果,终究败阵而归。
 
     跟风风险不是不可以避免,关键是企业经营者如何认识自己所投资的项目。是理智为先,还是效益为先?若是前者,那么对项目前期的考察研究必然会投入很大精力去追根数源,力求明白项目的长期发展潜力所在。若是后者,那么只考虑眼前利益,而不会用太多人力、物力对投资项目做深入了解,只要感觉别人利润不错,而且暂时市场份额还不错,就会径直跳下去。这样也就不难看出,后者的风险定会让投资者在呛水之后,浑然觉醒。
 
       在变化莫测的市场浪潮中,企业经营者需要利润最大化,而利润的实现,不仅建立在企业对高利润行业的把握辨别上,而且还建立在快速预知风浪到来前提早转项的敏锐感知上。跟风慢进,获得的利益是短暂的,而最终收获是无声悲痛与无尽哀叹。
 
  联系方式:13258153365,Email:[email protected]  :670725701QQ