除了重奖,还能怎样治理污染


中国的环境污染当首推我的家乡山西,山西的形象一直难以改变。有关数据表明,山西省每平方公里承受的二氧化硫排放量超过全国平均水平近3倍,11个重点城市的空气质量无一达到国家二级标准;全省60%的河流断流而且积满污水。山西临汾由于当地煤焦企业大量排放烟尘颗粒及化学物质造成严重污染,被称作“中国污染第一城”。2006年10月,临汾作为中国惟一的高污染城市代表被美国一研究机构列入2006世界10大污染地区。(2006年12月20日《中国经济时报》)以致于审读临汾的国际环境研究机构布莱克史密斯研究所发出了一句意味深长的慨叹,“如果你怨恨一个人,让这个人成为一位临汾的永久的公民吧!为什么?为了处罚!”慨叹的背后,让我备感疼痛,心头泛起了无尽的悲凉。几年前,“此地不适合人类居住”的预言就如晨钟暮鼓一样哀怨不绝,象响鼓重锤沉重地敲打在人们心上。

但过去山西人每提及此,总闪烁其辞地说自己是全国污染较重的省之一。好一个“全国污染较重的省之一”啊!已快病入膏肓,还是这样讳疾忌医,我的家乡啊,你为什么还不能觉醒呢?

正当我为家乡的污染忧虑万分时,好消息来了。先是去年5月,省长于幼军明确说:山西要承认自己是环境污染最严重的省份,之一等开脱之词不要再用。”“山西决不要污染的GDP!”省委书记张宝顺在省委常委会上更是斩钉截铁。山西省委、省政府决定,要举全省之力改善环境窘况。后是《人民日报》16日报道:山西正在实施有史以来最大的环保工程———蓝天碧水工程:全省将用5年时间,投入8041亿元,对密集分布的污染设施进行集中治理,创建环境友好型社会。蓝天碧水工程首要的工作是退出全国污染黑三甲,即临汾、阳泉、大同3个全国污染最严重城市率先退出前三名。力争到十一五末,使污染物排放总量下降40%,城镇晴好天数平均达到240天以上,生活污水处理率和垃圾无害化处理率达到60%以上。到去年年底,工程实施半年,已投入50多亿元,在各地拔烟囱,除污物,净污水,全省二氧化硫排放总量比上年同期减少54万吨,空气质量二级以上天数等指标也都超计划完成。


  面对严峻的的污染形势,山西这次大刀阔斧地干了起来,誓要拿一个蓝天碧水给世人看看。我的家乡终于有救了!我不禁欢欣鼓舞起来。高兴过后,我不禁又担心起来,治理污染这样一个艰巨的工程,光投入巨资恐怕不行吧?总得有点具体的得力措施吧。果然,措施来了。

中评社香港520日电,据《法制日报》报道:山西省环保局和省财政厅513日针对重点城市空气质量改善工作,联合制定出一项具体的奖励办法:山西省被列入国家考核的重点城市中,退出全国大气污染最严重城市排名前5名的,各奖100万元;空气质量指数位次前移10位的则奖励200万元。省级考核的11个重点城市及119个县(区),退出全省大气污染最严重城市排名前5名的,各奖100万元;空气质量指数位次前移10位的,奖励200万元。 奖励对象以对个人奖励为主,主要为各重点城市的市县(区)委和市县(区)政府的主要负责人、分管领导、环保部门领导及有关人员;奖励资金来源主要为省财政专项列支。

看完这个奖励措施,让我有种哭笑不得的感觉。这用的不就是重赏之下必有勇夫的旧套子吗?用奖励办法来治理污染真的顶用吗?当然,我也明白,这是山西省委、省政府于万般无奈之下的又一个“有力”措施,因为现在治理污染实在是太难太难了!

现在的不少地方官员施政的纲领是“为官一任,只重政绩”,为政绩服务胜过为人民服务,因此才有了“宁可被毒死,也不要饿死”的名言,把发展经济与保护环境尖锐地对立起来。老百姓的愿望是“既要发展,又要治污”, 官员的如意算盘是“要想发展,就要污染”。这有以下两个调查为证。山西省环保局曾做过一项问卷调查,在接受调查的人群中,93.31%的群众认为,环境保护应该与经济建设同步发展,然而却有高达91.95%的市长厅局长认为加大环保力度会影响经济发展。《凤凰周刊》也报道过,(临汾)当地的一项民意调查显示,七成民众不愿让污染严重市市长留任,让人大跌眼镜的是,参与调查的九成政府官员却愿意让污染问题严重的市长留任。看法如此大相径庭,在权大于法的现实环境下,在这种狭隘思路的指导下,还谈什么治理污染呢!

耐人寻味的是,2003年,临汾就被列入国家环保总局重点监测城市,2004年,国家环保总局称,“谁摘不掉污染的黑帽,就摘他头顶上的‘乌纱帽’。”这执法力度也够大的了。然而颇具讽刺意味的是,从2003年到2005年,临汾连续三年名列中国内地严重城市污染前三名,后又入选2006世界10大污染地区。尽管三番五次地“令行”,却总是“禁不止”,很少有官员丢掉乌纱帽。连堂堂国家环保总局副局长潘岳也只能感叹了,中国的环保和其他国家不同,不是一个技术问题,而是一个政治问题、社会问题、经济问题、文化问题和制度问题的复杂混合体。环保问题既然如此错综复杂,要想摘污染官员的乌纱帽,难度之大是可想而知的。

污染官员的乌纱帽虽然摘不了,但污染总得治理,既然“吓”不怕,那就“哄”着来,用重奖200万的方式来治污,这也不失为一种不是办法的办法。真是难为了山西的有关官员,在两难境地中还能想出这样一个治污高招。先不要说把200万奖给一把手的做法公平不公平,不妨设想一下,污染地方的“公仆”们能瞧得上这区区200万吗?只要污染一下环境,就可以高速发展经济,那“前途”和“钱途”才值区区200万吗?

我不禁生出了杞人之忧,这次的重奖治污,恐怕重赏之下难有勇夫了。

我只能仰天长叹,在环境日益恶劣的今天,除了重奖,还能用什么样的方法来治理污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