谁也不会想到中国股市会产生“黑色星期二”!
周二的大盘走势不仅是对去年才入市的投资者,就是像笔者这样的老股民也有点看不懂。除了96年人民日报评论员文章对股市产生了如此的“震撼”之外,此前依靠市场本身的力量还不足以导致这样的大跌。
2007年2月27日,这一天也许又是一个应该载入中国证券市场史册的日子。当天上证综指和深证成指跌幅分别高达8.84%和9.29%,双双创下10年来最大单日跌幅。两市共有860只个股跌幅达到10%,上涨个股则不足80只。而截至收盘,上证综指3000点、2900点和2800点三大整数关口均告失守,最终报收于2771.79点,下跌269点;深证成指报收于7790.82点,下跌780点;两市成交达到创记录的2003亿元,其中上海市场为1316亿元,深圳市场为687亿元。而与之相对应的是,超过万亿的市值在一日之内灰飞烟灭,投资者遭受了惨重的损失。
中国股市受挫,其影响也波及全球其它股市。美国股市出现了四年来的最大跌幅。美国道琼斯工业平均指数周二跌幅为3.29%,日本日经225股价平均指数下挫0.5%,澳大利亚澳证标普指数下跌0.83%,韩国KOSPI指数下跌1.05%。除了越南证交所指数上涨3.4%,以及中国台湾加权指数持平之外,包括新加坡、马来西亚、菲律宾等均是一片“绿色”。
毫无疑问,有关征收资本利得税、银监会严查信贷资金入市、证监会主席离任等传闻充斥着市场,并因此产生了恐慌。基金等机构投资者出于调仓换仓的需要,正好利用此点一招“隔山打牛”效果斐然。
而这仅仅只是问题的一个方面。自牛市行情启动以来,其超强的走势如同周二的大跌一样让市场有点找不着北的感觉。去年上证指数的涨幅高达130%,在中行、工行等大型蓝筹的加盟下,总市值更是有了质的飞跃。但在股指飞涨过程中,市场竟然没有出现像样的调整,流动性过剩的威力由此可见一斑。
一个健康的牛市决不应该是暴涨暴跌的。但出于投资者的逐利性,大量的新基民、新股民蜂拥而入,今年元月份新股民的开户数超过去年的三分之一,火爆的牛市伴随着火爆的资金,股指不涨都难。
但世上没有不散的筵席。元月31日,上证指数大跌近5%,其后下探至2541点之后反身向上,继而创出3049点的新高,而“黑色星期二”却在不知不觉中来临了。周二的大跌一方面是对投资者进行了一次风险教育,也是对他们投资心态的一次历练。任何事物都是一分为二的,基金等机构投资者在兑现利润的同时,其基金净值同样被打折。
从145家上市公司披露的年报统计看,加权每股收益达到0.35元,同比增长87.81%;净资产收益率为12.28%,同比增长52.56%;税后利润同比增长高达123.20%。业绩的的增长才是牛市延续的基础,否则,这样的牛市也就如同空中楼阁。
投机市一直是中国股市的一大软肋,同时也反映出投资者的浮躁心态,周二的大跌不能说与此无关。笔者以为,只有包括基金等机构投资者在内的投资者的整体素质得到了提高,中国股市才能避免类似周二那种非理性下跌局面的出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