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7年的深秋,偶然遇到《中国校园新星》的编辑詹睿老师。她向我约稿,要求我写一篇关于自己学习历程的文章,期望能给中小学的学生们提一些可供参考的经验。对于这种谈经验和体会并有利于孩子们学习和成长的事情,我自然是义不容辞的。况且还可以借此机会梳理和沉淀一下自己对读书的理解,所以我欣然相许。
作为一个读书人,对于读书这件事情来说自然是最熟悉不过的了。通常我们把读书和学习几乎作为近义词使用。我个人认为与其谈学习,倒不如务实地谈谈读书的事情。斗转星移二十载,读书已经成为我生命中重要的组成部分。从小学、初中、高中一直到大学、研究生、博士,这二十余年的读书历程使我对读书形成了自己的看法和体会,在此我希望能够与同学们分享这些观点,如果能给同学们带来一些边际上的收获,则是我最欣慰的事情了。
读书原本是一件必须以兴趣为基础的事情。没有兴趣的读书是痛苦的,而有兴趣的读书是快乐的。然而在现行教育体制下,对于学生而言一定是对一些书兴趣盎然,而对另一些书却觉得索然无味。这也就决定了读书是一个痛并快乐的综合体。关于读书,我个人认为需要注意的太多,仔细梳理,也许以下四个方面尤为值得注意。
第一,读书要直接向大师请教。一个人的一生有很长时间都在读书。甚至有的人一生都在读书,只是不同阶段读书的时间有所不同。学生的职业就是读书,也就是说是全职读书。在此阶段一定要多读书,读好书。否则到了想要读书的时候,却再也抽不出时间来了。因此,一定要珍惜能够全职读书的美好时光。那么到底该读哪些书呢?在一个信息爆炸的时代里,获得信息已再也不是什么体现能力的标志,取而代之的是筛选信息和提取精华信息的能力。那么如何获得精华的信息呢?要向大师直接请教。大师往往神龙见首不见尾,难得见面。退而求其次的办法是读名著、读经典文章。那些经久不衰、充满了前辈读书人智慧的经典中有我们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财富。从经典中萃取那些具有持久生命力的知识才是我们面临信息爆炸式增长的时代里积累知识之道。
第二,把你的想法说出来,把你的观点写出来。读书的时候一定要带着问题读书,并且要把问题说出来,把观点写出来。英国前首相丘吉尔曾说过,“我要是不把我的想法讲给别人听,我怎么知道我想了些什么?”一定要把自己的想法经常与别人交流,这样才能不断地丰富和完善自己的想法。写作则是一种以逻辑的方式再造思想的手段。只有将自己的想法写下来,才能够确实地把思想以一种最为逻辑和精准的方式表达出来,才真正是自己的东西。同时,写作也是与更广泛的人交流的手段。只有以问题为导向的读书,通过讨论和写作与别人交流自己的观点,才能使自己的思想有所升华。
第三,创新是进步的源泉。知识的积累是学习过程中主要的内容,然而在现代社会中,一个人无论多么博学广记,也无非就是一本活字典而已。然而社会是不需要活字典的,因为我们有网络,网络已经为我们打开了几乎通向所有未知世界大门。要做一个有用的人才,只有创新才是不竭的动力。创新不在于什么阶段,就是说并非是只有在年纪很大,阅历很丰富时才可以有创新。一位著名的经济史学家熊彼特曾经说过“对于一个做学问的人而言,如果在二十四岁时还不能有所成就,那么他也就没什么成就了”。当然,创新是艰难的,往往是难以实现的。因为历史总是在重复昨天的故事,然而人们总是犯同样的错误。今人看来聪明绝顶的办法,如果仔细看看历史的话,其实早已被前辈们详细的阐释过了。但是这一点仍不应该妨碍我们具有创新的思维和意识。只有心怀创新,我们才不会在历史面前妄自尊大,才会传承历史,并在历史的基础上发展,从而才会推动社会的进步。
第四,读书的态度。新时代的学生们对于个性张扬的兴趣往往大于对读书的兴趣。最简单的现象是大家都想如何使自己漂亮、有个性、有气质。可是到底如何实现呢?每个人长相、家境不同,这叫做要素禀赋的差异。有的人生的俊俏,家境优越,可以穿漂亮的服饰,视觉上自然可以使人为之一亮。可是当您看到一个俊俏佳人,衣着华丽,却胸无点墨,满嘴粗俗,您还觉得她美吗?我想说的是,其实没有俊俏的长相,没有华丽的服饰,一个人依然可以做到有个性、有气质。中国古人有这样一句话,“腹有诗书气自华”。多读书,读好书,满腹经纶可以给你自信,可以给你力量,可以给你一种来自内涵的魅力。由这种魅力支撑的个性和气质要可持续的多了。
除此之外,我还想谈谈为什么要读书。周恩来总理在年少时曾立志“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他为我们树立了学习的典范。作为今天的青少年同学必须要树立正确的“学习观”和“读书观”。当我们遨游在知识的海洋里时,有一条信念必须铭记在心,那就是“思国安者集大义”。在读书和学习的过程中,要想到国家利益和民族利益。正像毛泽东同志所说“世界是你们的,也是我们的,但归根结蒂还是你们的。你们就好像早晨七八点钟的太阳,希望寄托在你们年轻人身上”。如果自己未来的工作能够为国家和民族利益做一点事情,那将是我们读书人一生的荣耀。如果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年轻人心中时时刻刻牵挂着国家利益和民族的利益,那么这个国家、这个民族就会大有希望,这个国家、这个民族必然走向腾飞。
作为一个读书人,对于读书这件事情来说自然是最熟悉不过的了。通常我们把读书和学习几乎作为近义词使用。我个人认为与其谈学习,倒不如务实地谈谈读书的事情。斗转星移二十载,读书已经成为我生命中重要的组成部分。从小学、初中、高中一直到大学、研究生、博士,这二十余年的读书历程使我对读书形成了自己的看法和体会,在此我希望能够与同学们分享这些观点,如果能给同学们带来一些边际上的收获,则是我最欣慰的事情了。
读书原本是一件必须以兴趣为基础的事情。没有兴趣的读书是痛苦的,而有兴趣的读书是快乐的。然而在现行教育体制下,对于学生而言一定是对一些书兴趣盎然,而对另一些书却觉得索然无味。这也就决定了读书是一个痛并快乐的综合体。关于读书,我个人认为需要注意的太多,仔细梳理,也许以下四个方面尤为值得注意。
第一,读书要直接向大师请教。一个人的一生有很长时间都在读书。甚至有的人一生都在读书,只是不同阶段读书的时间有所不同。学生的职业就是读书,也就是说是全职读书。在此阶段一定要多读书,读好书。否则到了想要读书的时候,却再也抽不出时间来了。因此,一定要珍惜能够全职读书的美好时光。那么到底该读哪些书呢?在一个信息爆炸的时代里,获得信息已再也不是什么体现能力的标志,取而代之的是筛选信息和提取精华信息的能力。那么如何获得精华的信息呢?要向大师直接请教。大师往往神龙见首不见尾,难得见面。退而求其次的办法是读名著、读经典文章。那些经久不衰、充满了前辈读书人智慧的经典中有我们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财富。从经典中萃取那些具有持久生命力的知识才是我们面临信息爆炸式增长的时代里积累知识之道。
第二,把你的想法说出来,把你的观点写出来。读书的时候一定要带着问题读书,并且要把问题说出来,把观点写出来。英国前首相丘吉尔曾说过,“我要是不把我的想法讲给别人听,我怎么知道我想了些什么?”一定要把自己的想法经常与别人交流,这样才能不断地丰富和完善自己的想法。写作则是一种以逻辑的方式再造思想的手段。只有将自己的想法写下来,才能够确实地把思想以一种最为逻辑和精准的方式表达出来,才真正是自己的东西。同时,写作也是与更广泛的人交流的手段。只有以问题为导向的读书,通过讨论和写作与别人交流自己的观点,才能使自己的思想有所升华。
第三,创新是进步的源泉。知识的积累是学习过程中主要的内容,然而在现代社会中,一个人无论多么博学广记,也无非就是一本活字典而已。然而社会是不需要活字典的,因为我们有网络,网络已经为我们打开了几乎通向所有未知世界大门。要做一个有用的人才,只有创新才是不竭的动力。创新不在于什么阶段,就是说并非是只有在年纪很大,阅历很丰富时才可以有创新。一位著名的经济史学家熊彼特曾经说过“对于一个做学问的人而言,如果在二十四岁时还不能有所成就,那么他也就没什么成就了”。当然,创新是艰难的,往往是难以实现的。因为历史总是在重复昨天的故事,然而人们总是犯同样的错误。今人看来聪明绝顶的办法,如果仔细看看历史的话,其实早已被前辈们详细的阐释过了。但是这一点仍不应该妨碍我们具有创新的思维和意识。只有心怀创新,我们才不会在历史面前妄自尊大,才会传承历史,并在历史的基础上发展,从而才会推动社会的进步。
第四,读书的态度。新时代的学生们对于个性张扬的兴趣往往大于对读书的兴趣。最简单的现象是大家都想如何使自己漂亮、有个性、有气质。可是到底如何实现呢?每个人长相、家境不同,这叫做要素禀赋的差异。有的人生的俊俏,家境优越,可以穿漂亮的服饰,视觉上自然可以使人为之一亮。可是当您看到一个俊俏佳人,衣着华丽,却胸无点墨,满嘴粗俗,您还觉得她美吗?我想说的是,其实没有俊俏的长相,没有华丽的服饰,一个人依然可以做到有个性、有气质。中国古人有这样一句话,“腹有诗书气自华”。多读书,读好书,满腹经纶可以给你自信,可以给你力量,可以给你一种来自内涵的魅力。由这种魅力支撑的个性和气质要可持续的多了。
除此之外,我还想谈谈为什么要读书。周恩来总理在年少时曾立志“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他为我们树立了学习的典范。作为今天的青少年同学必须要树立正确的“学习观”和“读书观”。当我们遨游在知识的海洋里时,有一条信念必须铭记在心,那就是“思国安者集大义”。在读书和学习的过程中,要想到国家利益和民族利益。正像毛泽东同志所说“世界是你们的,也是我们的,但归根结蒂还是你们的。你们就好像早晨七八点钟的太阳,希望寄托在你们年轻人身上”。如果自己未来的工作能够为国家和民族利益做一点事情,那将是我们读书人一生的荣耀。如果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年轻人心中时时刻刻牵挂着国家利益和民族的利益,那么这个国家、这个民族就会大有希望,这个国家、这个民族必然走向腾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