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涌故事:大学启示录



    我先后上过两个大学,西安电子科技大学和中国政法大学。又先后在三所大学任教,西安电子科技大学、宁波大学和上海师范大学。上过得大学和教过得大学档次和影响都不一样;一起读书得同学很多,教过得学生也多得数不过来。现在,我最初教过的学生和我的同学们,离开大学都差不多二十年左右了;回过头来一看,我觉得真正在社会上有大的作为,在某些领域成为突出人才的,和上得什么大学没有必然的联系。那么,大学到底带给我们什么呢?
    首先我觉得,读大学对一个人的人生非常重要;但这种重要性和是否是名牌大学没有必然的联系。在你刚考上大学的时候,上大学的时候和刚走出大学校门的时候,名牌大学的品牌,是可以让你得意一阵的;但是那段时间在人的一生中是很短暂的。离开大学几年以后,一个人的工作能力和社会影响力,会变得与大学文凭越来越远,也越来越淡;只有在找工作的时候和填履历表的时候,还会想起自己是哪所大学出来的。其余的时候,没有人去注意你是哪一所学校毕业的,自己也很少想起。你的工作能力和你的个人魅力决定了你在单位受重视的程度和你的社会地位,以及你的财富。
    那么大学给我们的影响力表现在哪里呢?我想说一些具体的感受。
80年的时候,我考上了西安电子科技大学信息工程系无线电通讯专业。我当时的目标是复旦,回上海是我父母一生的理想。当接到西电的录取通知书的时候,我觉得很失望。
    我从小就喜欢文科。上中学的时候,我和几个同学一起买了些零件试着装半导体收音机,结果别人早就在用自己装得收音机了,我还在没完没了地换零件;那机子怎么折腾都没有一点声音。而同时,我的作文却几乎每篇都被老师点评,被同学们当成范文在班里朗读。人说“男怕入错行,女怕嫁错郎”,我刚上大学就走错了门,选错了专业。不喜欢的事情,做起来就没有劲。记得大四的时候,我们的毕业实习是每两人装一台黑白电视机。零件发下来以后,有些同学很轻松地就完成了任务,毕业实习的作品也很快地被卖了出去;有的同学还没有装好,已经有顾客在等他的作品了。那时候电视机还不太好买到,我们装得电视机只卖个成本价,200多元钱;所以,非常的抢手。而我的那堆零件怎么摆弄都不顺手,焊接的时候不是焊不上,就是焊得过了头把零件烧坏了,零件还时不时地掉在地上。同学们完成了装机都走完了,我还不知道什么时候能完成我的作品。可以这样讲,我不知道我在大学本科四年都学到了什么,但是大学生活却给我带来了意想不到的收获。
    我刚进西电的时候,住在28号楼202寝室。我们班有一个叫张骏的同学,从北京来的,和我住上下铺。刚进大学的时候,他考分并不低,学习也非常努力;但也不知怎么搞得,上大二的时候,他越学越吃力,大二第二学期他居然有四门功课考试不及格。按照学校当时的规定,他不能补考,而是直接留级,重读大二。这样,他就留到了81班,和我不在一个班读书了。即使这样,我还是经常去找他聊天。记得大三的时候,中秋节到了,我从家里拿了一个广式月饼到学校,自己吃了一半,把另一半带去给他吃。而他也为中秋节,专门去买了一盒苏式月饼,一盒4个是4种味道的。我给他拿去半个广式月饼,他把4个苏式月饼,每个都切了半个给我。我不好意思地说,我这不是鸟枪换炮了吗?张骏特别喜欢体育,说起当时叱咤体坛的乒乓球运动员和体操运动员来如数家珍。经常和他聊天,我也越来越熟悉那些运动员了。渐渐地,我也试着看看体育节目,他所说的那些明星们,我越来越熟悉了。84年我大学毕业留校任教,85年他读完大学,回了北京。85年我考入中国政法大学学法律,这年国庆的时候,我还去他们家住了几天。后来我听说张骏在北京工作了几年之后,又考取了清华大学的研究生。他现在是一家国际知名的通讯公司的技术总监。张骏的奋起给我很多启迪,人不可能总是一帆风顺的,起点的高低并不决定他一生的走向。
    在西电读书的4年里,还有一些同学给我很大的影响。我在28号楼202寝室住了2年,又转入了隔壁的204寝室。这个寝室的同学特别喜欢打排球和打羽毛球。那时候正好是中国女排热,每当电视转播女排比赛的时候,食堂里空空荡荡的象放假了一样;而同学们宁愿不吃不睡也要守着一个小小的黑白电视机,看女排比赛的实况转播。我开始对看这样的比赛没有什么兴趣,每到转播比赛的时候,室友们就让我帮他们买饭。在宿舍里,我天天都听到他们在说女排的事情,看一场比赛要谈一个星期的观感,对那些球星的个人生活也是津津乐道。听得多了,我也受到了感染。大学在西安的西南郊,我家住东郊,我每个周末都回去。家里有个12英寸的日立黑白电视机,我也试着看了几场女排比赛。也许是受他们的影响,我觉得女排比赛越看越有意思,越看越着迷。同寝室的几个同学虽然经济条件都不是很好,还是从饭钱里抠出了几块钱,买来羽毛球拍子和网子,一有空就在校园里打羽毛球。有时他们缺一个人,也会叫上我。我开始不过是去凑个数应个景,去得多了也觉得挺有劲的。
    我住的寝室窗户下面就是一个标准的排球场。我们班有一个身高1米85的李创同学,他还是校排球队的主攻手。每天下午,我窗户下面的排球场上,都有排球比赛,还吸引了一大帮同学围观,我从窗户看出去就能看得清清楚楚地。到大学快毕业的时候,我已经迷上排球了。有时没人跟我玩,我也会问同学借一个排球,自己跑到操场上去玩。
    可以说,在西电的四年里,我最大的收获不是专业知识,而是我对体育的热情。我从以前几乎完全不关注体育比赛,变成想方设法地要收看某些项目的体育实况转播。同学们说起体育明星们的事,我也逐渐地很感兴趣。这种兴趣到现在变得越来越广泛,也越来越投入了。这种爱好给我带来很多生活的乐趣。       
    大学毕业已经20几年了,现在回过头来看,在大学里,同学们的兴趣爱好以及理想追求会互相地影响,这种影响可能会影响人的一生。

    一年一度的高考季又到了。考生都拼命地想上名牌大学。有人虽然已经考上了大学,但由于录取的不是人们一致看好的一流大学,所以宁愿再等一年也要去上自己心目中的名牌大学。为什么那么热衷于名牌大学呢?原因有两个:一个很实际,因为从名牌大学出来,可以找到更好的工作,拿到更高的薪水;另一个很虚荣,上了名牌大学,在同学们面前,在邻居面前显得很风光,也多了一层炫耀的光环。
    我先后上个两个大学,西安电子科技大学和中国政法大学。又先后在三所大学任教,西安电子科技大学、宁波大学和上海师范大学。上过得大学和教过得大学档次和影响都不一样;一起读书得同学很多,教过得学生也多得数不过来。现在,我最初教过的学生和我的同学们,离开大学都差不多二十年左右了;回过头来一看,我觉得真正在社会上有大的作为,在某些领域成为突出人才的,和上得什么大学没有必然的联系。那么,大学到底带给我们什么呢?
    首先我觉得,读大学对一个人的人生非常重要;但这种重要性和是否是名牌大学没有必然的联系。在你刚考上大学的时候,上大学的时候和刚走出大学校门的时候,名牌大学的品牌,是可以让你得意一阵的;但是那段时间在人的一生中是很短暂的。离开大学几年以后,一个人的工作能力和社会影响力,会变得与大学文凭越来越远,也越来越淡;只有在找工作的时候和填履历表的时候,还会想起自己是哪所大学出来的。其余的时候,没有人去注意你是哪一所学校毕业的,自己也很少想起。你的工作能力和你的个人魅力决定了你在单位受重视的程度和你的社会地位,以及你的财富。
    那么大学给我们的影响力表现在哪里呢?我想说一些具体的感受。
80年的时候,我考上了西安电子科技大学信息工程系无线电通讯专业。我当时的目标是复旦,回上海是我父母一生的理想。当接到西电的录取通知书的时候,我觉得很失望。
我从小就喜欢文科。上中学的时候,我和几个同学一起买了些零件试着装半导体收音机,结果别人早就在用自己装得收音机了,我还在没完没了地换零件;那机子怎么折腾都没有一点声音。而同时,我的作文却几乎每篇都被老师点评,被同学们当成范文在班里朗读。人说“男怕入错行,女怕嫁错郎”,我刚上大学就走错了门,选错了专业。不喜欢的事情,做起来就没有劲。记得大四的时候,我们的毕业实习是每两人装一台黑白电视机。零件发下来以后,有些同学很轻松地就完成了任务,毕业实习的作品也很快地被卖了出去;有的同学还没有装好,已经有顾客在等他的作品了。那时候电视机还不太好买到,我们装得电视机只卖个成本价,200多元钱;所以,非常的抢手。而我的那堆零件怎么摆弄都不顺手,焊接的时候不是焊不上,就是焊得过了头把零件烧坏了,零件还时不时地掉在地上。同学们完成了装机都走完了,我还不知道什么时候能完成我的作品。可以这样讲,我不知道我在大学本科四年都学到了什么,但是大学生活却给我带来了意想不到的收获。
    我刚进西电的时候,住在28号楼202寝室。我们班有一个叫张骏的同学,从北京来的,和我住上下铺。刚进大学的时候,他考分并不低,学习也非常努力;但也不知怎么搞得,上大二的时候,他越学越吃力,大二第二学期他居然有四门功课考试不及格。按照学校当时的规定,他不能补考,而是直接留级,重读大二。这样,他就留到了81班,和我不在一个班读书了。即使这样,我还是经常去找他聊天。记得大三的时候,中秋节到了,我从家里拿了一个广式月饼到学校,自己吃了一半,把另一半带去给他吃。而他也为中秋节,专门去买了一盒苏式月饼,一盒4个是4种味道的。我给他拿去半个广式月饼,他把4个苏式月饼,每个都切了半个给我。我不好意思地说,我这不是鸟枪换炮了吗?张骏特别喜欢体育,说起当时叱咤体坛的乒乓球运动员和体操运动员来如数家珍。经常和他聊天,我也越来越熟悉那些运动员了。渐渐地,我也试着看看体育节目,他所说的那些明星们,我越来越熟悉了。84年我大学毕业留校任教,85年他读完大学,回了北京。85年我考入中国政法大学学法律,这年国庆的时候,我还去他们家住了几天。后来我听说张骏在北京工作了几年之后,又考取了清华大学的研究生。他现在是一家国际知名的通讯公司的技术总监。张骏的奋起给我很多启迪,人不可能总是一帆风顺的,起点的高低并不决定他一生的走向。
    在西电读书的4年里,还有一些同学给我很大的影响。我在28号楼202寝室住了2年,又转入了隔壁的204寝室。这个寝室的同学特别喜欢打排球和打羽毛球。那时候正好是中国女排热,每当电视转播女排比赛的时候,食堂里空空荡荡的象放假了一样;而同学们宁愿不吃不睡也要守着一个小小的黑白电视机,看女排比赛的实况转播。我开始对看这样的比赛没有什么兴趣,每到转播比赛的时候,室友们就让我帮他们买饭。在宿舍里,我天天都听到他们在说女排的事情,看一场比赛要谈一个星期的观感,对那些球星的个人生活也是津津乐道。听得多了,我也受到了感染。大学在西安的西南郊,我家住东郊,我每个周末都回去。家里有个12英寸的日立黑白电视机,我也试着看了几场女排比赛。也许是受他们的影响,我觉得女排比赛越看越有意思,越看越着迷。同寝室的几个同学虽然经济条件都不是很好,还是从饭钱里抠出了几块钱,买来羽毛球拍子和网子,一有空就在校园里打羽毛球。有时他们缺一个人,也会叫上我。我开始不过是去凑个数应个景,去得多了也觉得挺有劲的。
    我住的寝室窗户下面就是一个标准的排球场。我们班有一个身高1米85的李创同学,他还是校排球队的主攻手。每天下午,我窗户下面的排球场上,都有排球比赛,还吸引了一大帮同学围观,我从窗户看出去就能看得清清楚楚地。到大学快毕业的时候,我已经迷上排球了。有时没人跟我玩,我也会问同学借一个排球,自己跑到操场上去玩。
    可以说,在西电的四年里,我最大的收获不是专业知识,而是我对体育的热情。我从以前几乎完全不关注体育比赛,变成想方设法地要收看某些项目的体育实况转播。同学们说起体育明星们的事,我也逐渐地很感兴趣。这种兴趣到现在变得越来越广泛,也越来越投入了。这种爱好给我带来很多生活的乐趣。       
    大学毕业已经20几年了,现在回过头来看,在大学里,同学们的兴趣爱好以及理想追求会互相地影响,这种影响可能会影响人的一生。